他的面貌有了确定了的特点,由于这特点,他的面貌永远铭刻于人类记忆中:宽广的额上划着双重的皱痕,浓厚的雪白的眉毛,美丽的长须,令人想起第戎城中的摩西像.苍老的脸容变得温和了;它留着疾病,忧苦,与无边的慈爱的痕迹.从他二十岁时的粗暴犷野,塞瓦斯托波尔从军时的呆板严肃起,他有了多少的变化!但清明的眼神仍保有它锐利逼人的光芒,表示无限的坦白,自己什么也不掩藏,什么也不能对他有何隐蔽.
在他逝世前九年,在致神圣宗教会议的答复(一九○一年四月十七日)中,托尔斯泰说过:
"我的信心使我生活在和平与欢乐之中,使我能在和平与欢乐之中走向生命的终局."
述到他这两句时,我不禁想起古代的谚语:"我们在一个人未死之前决不能称他为幸福的人."
那时候,他所引以自豪的和平与欢乐,对他是否能永远忠实?
一九○五年"大革命"的希望消散了.在已经拨开云雾的黑暗中,期待着的光明没有来到.革命的兴奋过去之后,接着是精力的耗竭.从前种种苛政暴行丝毫没有改变,只有人民陷于更悲惨的水深火热中.一九○六年时,托尔斯泰对于俄国斯拉夫民族所负的历史的使命已经起了怀疑;他的坚强的信心远远地在搜寻别的足以负起这使命的民族.他想起"伟大的睿智的中国人".他相信"西方的民族所无可挽救地丧失的自由,将由东方民族去重行觅得".他相信,中国领导着亚洲,将从"道"的修养上完成人类的转变大业.一九○六年十月致一个中国人书.
但这是消失得很快的希望:老子与孔子的中国如日本一样,否定了它过去的智慧,为的要模仿欧洲.在他一九○六年的信中,托尔斯泰已经表示这种恐惧.被凌虐的杜霍博尔人移民到加拿大去了;在那里,他们立刻占有了土地,使托尔斯泰大为不满."既然要容忍私有产业制度,那么,以前的拒绝军役与警役是无谓的举动了,因为私有产业制全赖军警制予以维持的,尽了军役警役而沾着私有产业制之惠的人,比较拒绝军役警役而享受私有产业制的人还较胜一筹."(一八九九年致旅居加拿大的杜霍博尔人书)格鲁吉亚人,刚才脱离了国家的羁绊,便开始袭击和他们意见不同的人;而俄国的军队,被召唤着去把一切都镇压平了.即是那些犹太人,......"他们的国家即是圣经,是人的理想中最美的国家,"......亦不能不沾染着这虚伪的国家主义,"为现代欧罗巴主义的皮毛之皮毛,为它的畸形的产物".
托尔斯泰很悲哀,可不失望.他信奉上帝,他相信未来:以后的事实证明他是不差的,上帝对于他的恩惠完全报答了.在他逝世前数月,在非洲的极端,甘地的救世的声音传到了.(参看本书《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回响》)
"这将是完满之至了,如果人们能够在一霎间设法长成一个森林.不幸,这是不可能的,应当要等待种子发芽,长成,生出绿叶,最后才由树干长成一棵树."一九○五年,《告政治家书》.
但要长成一个森林必须要许多树;而托尔斯泰只有一个人.光荣的,但是孤独的.全世界到处都有人写信给他:**国,中国,日本,人们翻译他的《复活》,到处流传着他关于"授田于民"的主义.在《大罪恶》的篇末,我们可以找到《告被统治者书》.美国的记者来访问他;法国人来征询他对于艺术或对于政教分离的意见.一九○六年十一月七日致保尔.萨巴捷尔书.但他的信徒不到三百,他自己亦知道.且他也不筹思去获得信徒.他拒绝朋友们组织"托尔斯泰派"的企图.
"不应该互相迎合,而应当全体去皈依上帝......你说:团结了,将更易为力............什么?......为工作,刈割,是的.但是接近上帝,人们却只有孤独才能达到......我眼中的世界,仿如一座巨大的庙堂,光明从高处射到正中.为互相联合起见,大家都应当走向光明.那里,我们全体,从各方面来,我们和并未期待的许多人相遇:欢乐便在于此."一八九二年六月与一九○一年十一月致一个朋友书.
在穹窿中射下的光明之下,他们究竟有多少人聚集在一处呢?......没有关系,只要和上帝在一起有一个也够了.
"惟有在燃烧的物质方能燃着别的物质,同样,惟有一个人的真正的信仰与真正的生活方能感染他人而宣扬真理."《战争与革命》.
这也许是的;但这孤独的信仰究竟能为托尔斯泰的幸福保证到如何程度?......在他最后几年中,他真和歌德苦心孤诣所达到的清明宁静,相差得多少远?可说他是逃避清明宁静,他对于它满怀反感.
"能够对自己不满是应当感谢上帝的.希望永远能如此!生命和它的理想的不调和正是生的标识,是从小到伟大,从恶到善的向上的动作.而这不调和是成为善的必要条件.当一个人平安而自满的时候,便是一种恶了."致一个友人书.
而他幻想着这小说的题材,这小说证明列文或皮埃尔.别祖霍夫的烦闷在心中还未熄灭:
"我时常想像着一个在革命团体中教养长大的人,最初是革命党,继而平民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正教徒,阿多山上的僧侣,以后又成为无神论者,家庭中的好父亲,终于变成高加索的杜霍博尔人.他什么都尝试,样样都放弃,人们嘲笑他,他什么也没有做,在一座收留所中默默无闻地死了.在死的时候,他想他糟蹋了他的人生.可是,这是一个圣者啊."也许这里是在涉及《一个杜霍博尔人的故事》.
那么,他,信心那么丰满的他,心中还有怀疑么?......谁知道?对于一个到老身体与精神依然壮健的人,生命是决不能停留在某一点思想的上的.生命还须前进.
"动,便是生.""想像一切人类完全懂得真理而集合在一起住在岛上.这是不是生活?"(一九○一年三月致一个友人书)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多少事情都改变了.他对于革命党人的意见转变了没有呢?谁又能说他对于无抵抗主义的信心丝毫没有动摇?......在《复活》中,涅赫留多夫和政治犯们的交往证明他对于俄国革命党的意见已经变易了.
至此为止,他所一向反对他们的,是他们的残忍,罪恶的隐蔽,行凶,自满,虚荣.但当他更迫近地看他们时,当他看到当局如何对待他们时,他懂得他们是不得不如此的.
他佩服他们对于义务具有高卓的观念,整个的牺牲都包括在这观念中了.
但自一九○○年起,革命的潮流开始传布扩大了,从知识分子出发,它侵入民众阶级,它暗中震撼着整千整万的不幸者.他们军队中的前锋,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住所窗下列队而过.《法兰西水星》杂志所发表的三短篇,一九一○年十二月一日.为托尔斯泰暮年最后的作品的一部分,令人窥见这种情景在他精神上引起多少痛苦多少凄惶.在图拉田野,走过一队队质朴虔敬的巡礼者的时间,如今在哪里.此刻是无数的饥荒者在彷徨流浪.他们每天都有得来.托尔斯泰和他们谈过话,发现他们胸中的愤恨为之骇然;他们不复如从前般把富人当为"以施舍作为修炼灵魂的人,而是视为强盗,喝着劳动民众的鲜血的暴徒".其中不少是受过教育的,破产了,铤而走险地出此一途.
"将来在现代文明上做下如匈奴与汪达尔族在古代文明上所做的事的野蛮人,并非在沙漠与森林中而是在都会近旁的村落中与大路上养成的了."
亨利.乔治曾经这样说过.托尔斯泰更加以补充,说:
"汪达尔人在俄罗斯已经准备好了,在那么富于宗教情绪的我们的民族中,他们将格外显得可怕,因为我们不知道限度,如在欧洲已经大为发达的舆论与法度等等."
托尔斯泰时常收到这些反叛者的书信,抗议他的无抵抗主义,说对于一切政府与富人向民众所施的暴行只能报以"复仇!复仇!复仇!"之声.......托尔斯泰还指摘他们不是吗?我们不知道.但当他在几天之后,看见在他的村庄中,在对着无情的役吏哀哀啼哭的穷人家中,牛羊釜锅被抓去的时候,他亦不禁对着那些冷酷的官吏喊起复仇的口号来了,那些刽子手,"那些官僚与助手,只知道贩酒取利,教人屠杀,判罚流刑,下狱,苦役,或绞死,......这些家伙,一致认为在穷人家抓去的牛羊布匹,更宜于用来蒸馏毒害民众的酒精,制造杀人的军火,建造监狱,而尤其是和他们的助手们分赃花用".
这真是悲苦的事:当一个人整整的一生都在期待爱的世界来临,而在这些可怕的景象之前又不得不闭着眼睛,满怀只是惶惑.......这将更为惨痛,当一个人具有托尔斯泰般真切的意识,而要承认自己的生活还不曾和他的主张一致.
在此,我们触及他最后几年......当说他的最后三十年吧?......的最苦痛的一点,而这一点,我们只应当以虔诚的手轻轻地加以抚摩:因为这痛苦,托尔斯泰曾努力想保守秘密,而且这痛苦不只属于死者,而亦属于其他的生者,他所爱的,爱他的人们了.
他始终不能把他的信心感染给他最亲爱的人,他的夫人,他的儿女.我们已见到这忠实的伴侣,勇敢地分担他的生活与他的艺术工作,对于他的放弃艺术信仰而去换一个为她不了解的道德信仰,感有深切的苦痛.托尔斯泰看到自己不被他最好的女友懂得,痛苦亦不下于她.
"我全个心魂都感到,"他写信给丹奈洛摩说,"感到下列几句话的真切:丈夫与妻子不是两个分离着的生物,而是结合为一的;我热愿把我能有时借以超脱人生之苦恼的宗教意识,传递一部分给我的妻子.我希望这意识能够,当然不是由我,而是由上帝传递给她,虽然这意识是女人们所不大能达到的."一八九二年五月十六日.托尔斯泰那时看见他的夫人为了一个男孩的死亡而痛苦着,他不知如何安慰她.
这个志愿似乎没有被接纳.托尔斯泰伯爵夫人爱"和她结合为一的"伟大的心魂的仁慈,爱他心地的纯洁,爱他坦白的英雄气;她窥见"他走在群众之前,指示人类应取的途径";一八八三年一月书.当神圣宗教会议开除他的教籍时,她勇敢地为他辩护,声称她将分任她的丈夫所能遭逢的危险.但她对于她不相信的事情不能佯为相信;而托尔斯泰亦是那么真诚,不愿强令她佯为信从......因为他恨虚伪的信仰与爱,更甚于完全的不信仰与不爱."我从来不责备人没有宗教.最坏的是当人们说谎时,佯作信奉宗教."此外又言:"如果上帝假做爱我们,这是比恨我们更糟."因此,他怎么能强迫不相信的她改变她的生活,牺牲她和她的儿女们的财产呢?
和他的儿女们,龃龉似乎更深.勒鲁瓦.博利厄氏曾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见过托尔斯泰,说"在食桌上,当父亲说话时,儿子们竟不大遮掩他们的烦恼与不信任".见一九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巴黎《两球杂志》.他的信仰只稍稍感染了他的三位女儿,其中一个,他最爱的玛丽亚,那时已经死了.保尔.比鲁科夫最近在德译本中发表一部托尔斯泰与他的女儿玛丽亚的通信.他在家人中间,精神上是完全孤独的.懂得他的"仅有他的幼女和他的医生".见一九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巴黎《两球杂志》.
他为了这思想上的距离而苦恼,他为了不得不敷衍的世俗的交际而苦恼,世界上到处有人来访问他,那些美国人,那些趋尚时髦的轻浮之士使他非常厌倦;他亦为了他的家庭生活所强迫他享受的"奢侈"而苦恼.其实亦是最低限度的奢侈,如果我们相信在他家里见过他的人的叙述的话,严肃冷峻的家具,他的小卧室内,放着一张铁床,四壁秃露无一物!但这种舒适已使他难堪:这是他永远的苦恼.在《法兰西水星》的第二短篇中,他悲苦地把周围的惨状和他自己家中的享用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