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者:(法)罗曼·罗兰    更新时间:2013-09-04 11:38:10

我们往昔不加解释而由本能来感到的,今日当由我们的理智来证实了.现在,当这长久的生命达到了终点,展露在大家眼前,没有隐蔽,在思想的国土中成为光明的太阳之时,我们能够这样做了.第一使我们惊异的,是这长久的生命自始至终没有变更,虽然人家曾想运用藩篱把它随处分隔,......虽然托尔斯泰自己因为富于热情之故,往往在他相信,在他爱的时候,以为是他第一次相信,第一次爱,而认为这才是他的生命的开始.开始.重新开始.同样的转变,同样的争斗,曾在他心中发生过多少次!他的思想的统一性是无从讨论的,......他的思想从来不统一的......但可注意到他种种不同的因素,在他思想上具有时而妥协时而敌对的永续性.在一个如托尔斯泰那样的人的心灵与思想上,统一性是绝对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他的热情的斗争中,存在于他的艺术与他的生命的悲剧中.

艺术与生命是一致的.作品与生命从没比托尔斯泰的联络得更密切了:他的作品差不多时常带着自传性;自二十五岁起,它使我们一步一步紧随着他的冒险生涯的矛盾的经历.自二十岁前开始直到他逝世为止除了若干时期曾经中断过,......尤其有一次最长的,自一八六五至一八七八年止的他的日记,和他供给比鲁科夫的记录,他供给这些记录因为比鲁科夫为托尔斯泰作了不少传记,如《生活与作品》,《回忆录》,《回想录》,《书信》,《日记选录》,《传记资料汇集》等;这些作品都曾经过托尔斯泰亲自校阅,是关于托氏生涯与著作的最重要之作,亦是我参考最多的书.更补充我们对于他的认识,使我们不独能一天一天的明了他的意识的演化,而且能把他的天才所胚胎,他的心灵所借以滋养的世界再现出来.

丰富的遗产,双重的世家(托尔斯泰与沃尔康斯基族),高贵的,古旧的,世裔一直可推到留里克,家谱上有承侍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物,有七年战争中的将军,有拿破仑诸役中的英雄,有十二月党人,有政治犯.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的伏尔泰式的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的堂兄弟,尼古拉.格雷戈里维奇.沃尔康斯基亲王,在奥斯特利茨一役中受伤而在战场上救回来的;他的父亲,有些像尼古拉.罗斯托夫的;他的母亲,玛丽亚公主,这温婉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丑的脸相,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大家知道《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中的可爱的叙述极少真实性.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二岁.故他只在小尼古拉.伊尔捷涅耶夫的含泪的诉述中稍能回想到可爱的脸庞,老是显着光辉四射的微笑,使她的周围充满了欢乐......

"啊!如果我能在艰苦的时间窥见这微笑,我将不知悲愁为何物了......"《童年时代》第二章.

但她的完满的坦率,她的对于舆论的不顾忌,和她讲述她自己造出来的故事的美妙的天才,一定是传给他了.

他至少还能保有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食邑中度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托尔斯泰失怙的时候正是九岁.这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童年时代》第二十七章.......这是儿童和恐怖的幽灵的第一次相遇,他的一生,一部分是要战败它,一部分是在把它变形之后而赞扬它.......这种悲痛的痕迹,在《童年时代》的最后几章中有深刻的表露,在那里,回忆已变成追写他的母亲的死与下葬的叙述了.

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古老的宅邸中,他们一共是五个孩子.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意思是"栅栏",是莫斯科南图拉城十余里外的一个小村,它所属的省分是俄罗斯色彩最重的一个省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即于一八二八年八月二十八日诞生于这所屋里,直到八十二年之后逝世的时光才离开.五个孩子中最幼的一个是女的,名字叫玛丽亚,后来做了女修士.(托尔斯泰在临死时逃出了他自己的家,离别了家人,便是避到她那里去.)......四个儿子:谢尔盖,自私的,可爱的一个,"他的真诚的程度为我从未见过的";......德米特里热情的,深藏的,在大学生时代,热烈奉行宗教,什么也不顾,持斋减食,寻访穷人,救济残废,后来突然变成放浪不羁,和他的虔诚一样暴烈,以后充满着悔恨,在娼家为一个妓女脱了籍和她同居,二十九岁时患肺痨死了;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他,那个人物是列文的兄弟.......长子尼古拉是弟兄中最被钟爱的一个,从他母亲那里承受了讲述故事的幻想,他曾写过一部《猎人日记》.幽默的,胆怯的,细腻的性情,以后在高加索当军官,养成了喝酒的习惯,充满着基督徒的温情.他亦把他所有的财产尽行分赠穷人.屠格涅夫说他"在人生中实行卑谦,不似他的兄弟列夫徒在理论上探讨便自满了".

在那些孩儿周围,有两个具有仁慈的心地的妇人:塔佳娜姑母,托尔斯泰说:"她有两项德性:镇静与爱."实际上她已是一个远戚.她曾爱过托尔斯的父亲,他亦爱她;但如《战争与和平》中的索尼娅一般,她退让.她的一生只是爱.她永远为他人舍身......

"她使我认识爱的精神上的快乐......"

另外一个是亚历山德拉姑母,她永远服侍他人而避免为他人服侍,她不用仆役,惟一的嗜好是读圣徒行传,和朝山的人与无邪的人谈话.好几个无邪的男女在他们家中寄食.其中有一个朝山进香的老妇,会背诵赞美诗的,是托尔斯泰妹妹的寄母.另外一个叫做格里莎的,只知道祈祷与哭泣......

"噢,伟大的基督徒格里莎!你的信仰是那么坚强,以至你感到和神迫近,你的爱是那么热烈,以至你的言语从口中流露出来,为你的理智无法驾驭.你颂赞神的庄严,而当你找不到言辞的时候,你泪流满面着匍匐在地下!......"《童年时代》第七章.

这一切卑微的心灵对于托尔斯泰的长成上的影响当然是昭然若揭的事.暮年的托尔斯泰似乎已在这些灵魂上萌蘖,试练了.他们的祈祷与爱,在儿童的精神上散播了信仰的种子,到老年时便看到这种子的收获.

除了无邪的格里莎之外,托尔斯泰在他的《童年时代》中,并没提及助长他心魂的发展的这些卑微人物.但在另一方面,书中却透露着这颗儿童的灵魂,"这颗精纯的.慈爱的灵魂,如一道鲜明的光华,永远懂得发现别人的最优的品性",和这种极端的温柔!幸福的他,只想念着他所知道的不幸者,他哭泣,他愿对他表现她的忠诚.他亲吻一匹老马,他请求原谅他使它受苦.他在爱的时候便感到幸福,即是他不被人爱亦无妨.人们已经窥到他未来的天才的萌芽:使他痛哭身世的幻想;他的工作不息的头脑,......永远努力要想着一般人所想的问题;他的早熟的观察与回忆的官能;在他一八七六年时代的自传式笔记中,他说他还能记忆襁褓与婴儿时洗澡的感觉.瑞士大诗人施皮特勒亦具有同样的记忆力,对于他初入世界时的形象记得清晰,他曾为此写了一整部的书.他的锐利的目光,......懂得在人家的脸容上,探寻他的苦恼与哀愁.他自言在五岁时,第一次感到,"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初期回忆》.

幸而,他忘记了这种思念.这时节,他在通俗的故事,俄罗斯的bylines神话与传说,《圣经》的史略中组织出他的幻梦来,尤其是《圣经》中约瑟的历史......在他暮年时还把他当作艺术的模范......和《天方夜谭》.为他在祖母家里每晚听一个盲目的讲故事人坐在窗口上讲述的.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