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小夫妻叙谈金刀谱 老兄弟议论社稷图(1)

作者:郝赫    更新时间:2013-08-28 13:58:22

佘洪洲沉思片刻,讲述起来。

早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守边大将安禄山谋反叛乱。安禄山帐下有品副将,名叫折嗣伦,武功十分骁勇。后来,唐肃宗李亨在大将郭子仪等人的支持下,平息了叛乱,并通令缉拿叛首,折嗣伦便是其中的一个。为了躲避灾难,折嗣伦率领全家逃到陕西西府县,根据谐音,改姓折为“佘”,从此隐居下来。虽说隐居,武功世家,艺业却不能荒废,佘家辈辈尽出豪杰。到了唐朝末年,佘家已成大户。老族长佘从阮有两个儿子,长子佘表字洪江,次子佘存字洪洲。这对亲兄弟武艺都很高,性情却大不相同。哥哥佘表重名利,轻是非,为了高官厚禄,竟然扶保了晋高祖石敬瑭。弟弟佘洪洲劝他说:“石敬瑭为了当儿皇帝,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这种卖国贼,岂能保他?”这太是金玉良言,佘表却当耳旁风,仍为石敬瑭卖命。又过了几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兴兵伐晋,委派扫北将军、火山王杨衮主持军务。杨衮英勇善战,曾屡次生擒佘表。佘表为人狡诈,每次被擒之后,都答应共同抗辽。为了国家利益,杨衮便放了他。他一旦恢复自由,立刻反悔,并扬言借助辽兵攻打杨衮。杨衮帐下有位大军师,名叫呼延凤,他是杨衮的表弟,为人足智多谋。为了收服佘表,他向杨衮献计:“大帅,据我所知,佘表有个幼女,名叫佘赛花。她和您的七儿杨继业年龄相仿。您何不与他订为儿女亲家。有了这种情缘,佘表就不会再反了。”

迫于当时的形势,杨衮应承下来。

佘表再次被擒,呼延凤当场提媒,佘表满口应允。获得释放后,他却把三岁的女儿送给了胞弟佘洪洲。并说:“从今以后,赛花就是你的亲生了,绝不让她嫁给杨门。这是我的遗嘱,你必须执行!”说罢,单人独骑去辽国借兵,途中却被匪徒杀害。

在全套“杨家将”第一部《火山王杨衮》中,曾说佘赛花是佘表的女儿。此部《金刀杨令公》又说她是佘洪洲的女儿,读者看官必生疑问,这个疑问至此解开。

再说佘洪洲。他手中大刀,英勇无敌。由于不愿扶保石敬瑭,便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有一年,他来到佘塘关,恰逢一伙江洋大盗关中作乱。他们杀了守关总兵,烧了帅虎堂,虏夺民财,奸淫妇女,闹得佘塘关民不聊生,佘洪洲出于义愤,立马横刀,将大盗杀退。当时政局混乱,两三年换个朝代,各地官员都拥兵自立,谁也管不着谁。于是,佘塘关官民一致请愿:您姓佘,是老天爷给佘塘关派来的救星,千万别走了,就在这儿保护我们吧。我们给您重修帅虎堂。佘洪洲也没地方去,就答应了。官民欢呼,有的出人,有的出钱,把烧毁的帅虎堂重新修建。说来凑巧,在挖地基的时候,挖出许多大缸,缸里装满窑银,也不知哪朝哪代留下的,足有二十多万两!当时人们迷信,都说这银子是佘洪洲带来的福气,便把佘洪洲视为神仙!有钱好办事,佘洪洲重建了帅虎堂,厚葬了前任总兵,自己当了佘塘关首领。又用那批窖银召募了一万青壮儿郎,经过训练,成为铁骑。从此,佘塘关固若金汤,佘洪洲住此定居,并将夫人、三个儿子,小侄女赛花一同接来。直到大宋朝立国,他才被加封为佘塘关元帅。

“继业,”老元帅讲罢往事,叹了口气。“唉,我哥哥佘表在世时,曾和你父亲对立了一辈子,又成了儿女亲家。当年,你父亲走南闯北,曾两次来过佘塘关,和我建立了交情,却不知我是佘表的胞弟。奈于当时的状况,我把赛花的事也一直瞒着他。天意难违,是夫妻捧打不散。你在关外射兔。于七星庙和赛花相逢,这是姻缘早定,否则,不会这么巧呀!”

继业连连点头:“岳父大人,我父亲为我订下赛花的事,孩儿早就听说过。十几年没有信息,我以为早就完结了。那日七星庙相会,小姐报名佘赛花,我还愣了一阵子,以为同名同姓。谁知天底下有这样的巧事,赛花若是知道真情,她一定惊奇。”

“她三岁跟了我,不知身世。还是尊重她生父遗嘱,隐瞒到底吧,也可减免是非。”

“遵命就是。”

“明日大吉,我为你们举行婚礼。”

“一切凭您作主。”

边关诸将都跟杨继业相处很好,又都敬佩他的为人和武功。更何况老元帅嫁女,谁不真心祝贺?这场婚事办得十分热闹。

赛花是位巾帼英雄,夜入洞房,并不拿拿捏捏。只是含笑问道:“夫君,妾有一事不明,想和你当面求教。”

继业笑道:“赛花,你我夫妻虽然相敬如宾,可也谈不上‘求教’二字。有事请讲,只怕愚夫答不上来呀。”

“这件事情你最熟悉了。记得我小时候,曾经见过公爹两次。他老人家性情豪爽,和蔼可亲。有一次,我正在演练刀法,被他老人家撞见,他老人家便滔滔不绝地称赞起来。我借此机会向他请教,老人家却说,如果学枪法,他能教我几招,若学刀法,他平平常常。当叫我还信以为真。今日看来……夫君,老人家是不是有意哄我呀?”

“赛花,你怎么能这样讲话?既然进了我杨家门,就该相信我杨家人的品德。我父亲是你的尊长,他怎么会哄你呢?”

姑娘把小嘴一撅:“哼,连你也哄我!”

继业有点发傻:“这,这话怎讲?”

“早先有个笑话,大猫教小猫学艺时,会什么教什么。等到教老虎学艺时,却留下了上树这一招。哼,你们爷俩都把我当成老虎啦!”

杨继业哈哈大笑:“我明白了。当年,我父亲曾说对刀法平平常常,而我恰恰使用紫金刀。你的意思是。我父亲对你留后手,而把刀法传我。达就叫‘哄你’,对也不对?”

“明白就好!”赛花不依不饶。

“误会了,误会了。赛花,我父亲确实不谙刀法。他一生使抢,这是世人皆知的。至于我这口紫金刀,那还是很有来历呢。”

赛花给丈夫倒了一杯热茶:“夫君,月白风清,长夜寂静。我倒想听听这口紫金刀的来历。”

“说来话长。还得从我父亲的那杆长枪谈起。我父亲少年时节,枪法极为平常……”

“你又哄我,公爹的枪法不是纵横天下,英勇无敌吗?”

“那是后来的事情。”继业喝了一日热茶,接着说道:“我祖父名叫杨会,唐僖宗在位时,曾任金斗潼关三省大帅。祖母呼延氏,也是武将世家出身。他们老夫妻只生我父一人,望子成龙的心情十分迫切。当时,我祖父杨会号称‘天下第一刀’.他本想将刀法传授给我父亲。我父却说:‘您是第一刀,我学得再好,也是第二刀。要当就当第一,不当第二!’为此,父亲决定学枪。他向神枪手夏书琪、花枪手夏书湮、白马银枪高思继学来6合枪,十七岁那年,便成为天下第一了。于是,找到‘世间无敌手’李存孝争夺‘无敌牌’。二马交锋,几乎被李存孝摔死!从此,父亲隐居火塘寨,准备再访名师。”

“访到了吗?”赛花兴致盎然。

“夏书琪、夏书湮,高思继都是当代绝伦艳手,他们教出的徒弟,谁还敢教?”

“那怎么办?”

“老天不负有心人。太原府有个破落户,名叫刘碘。这个人的祖上很有根基。传到他这辈.由于吃喝嫖赌,家道败落了。刘碘的名声很坏,尽管他有文有武,可是谁也不用他,只落得替人挑水为生,终日劳碌,不得温饱。”

赛花笑道:“莫非这个挑水的无赖,成了公爹的师父?”

“不然。刘碘命运多劫。有一次他挑着满满的两桶清水,疾走如飞。谁料扁担勾折了,后面的水桶落地,致使扁担头从后向前飞起。说来也是该着,扁担头恰恰落在一个行人的头上,那行人当场身亡。身亡者又恰恰是太原府四品知府的亲外甥。这场大祸不小,刘碘几乎吓死。偏赶上我祖父从此路过,亲眼目睹了全过程。他安慰刘碘说,这是误伤,并非有意害命,我可以替你敢证。刘碘千恩万谢,并说,自古来官官相护,万没想到原潼关三省大帅不偏向知府,而愿为一个挑水汉出力。我祖父告诉刘碘,天下只有一个公理,不论什么身分,都得按公理办事。后来,在我祖父的极力周旋下,罚了刘碘五百两银子,问了个充军罪,免于一死。刘碘家贫,那五百两银子由我祖父代付,感动得刘碘热泪涕零。充军上路时,特向我祖父磕头辞行。我祖父又给他二百两银子路费,使刘碘更加感激。他说:大帅恩重如山,小民不敢称谢。这次充军发配,未必能回来了。为了报达大帅的恩情,愿将我家祖传之宝奉献您老人家,请您千万不能推辞。起初,我祖父以为是珠宝玉器,本想谢绝。后来见他拿出一本书,题名为“罗家枪谱》,不由大惊失色,忙问这本书的来由。”

赛花听得入神,问道:“夫君,那《罗家枪谱》是本什么书呀?”

“唐初,名将罗成的枪法天下第一,很多武士要向他学枪。由于罗成天性孤独,一概拒绝。他有个爱妾名叫刘娇,专司罗家机密文件,那本《罗家枪谱》便由刘娇保管。后来,罗成战死淤泥河,刘娇便携带枪谱,回归娘家。她哥哥刘成也是武林人物,知道这本枪谱价值连城,便严密收藏,定为传家之宝。挑水汉刘碘便是刘成的后代。为了报恩,他将这本书赠给我祖父。祖父心里明白:谁得到这本书,再能苦心钻研,谁就会成为天下第一枪。于是他又给了刘碘三千两银子,将枪谱买下。然后,按照枪谱的指示,传授我父亲枪法。父亲确实聪明,又有很深的基础。经过十余年,他把罗家枪加以演化,遂渐形成杨家枪,从而威名远震,成了当代豪杰。你想,我父亲毕生的心血都花在枪法上了,他对刀法平平常常,这是哄你呀?”

“这……夫君,我还有一事不明。你们杨家枪名震天下,早被武林公认。那么,你为什么摒除祖业,弃枪学刀呢?”

“问得有理。”继业接着说道:“我已经告诉过你,那个挑水汉刘碘很有些根基,他本人又是文武双全。只因为不走正路,才破落下来。口从误伤人命以后,他便洗心革面,重振精神。充军期满后,还剩下两千两银子,他便以这些银子为本钱。与人合伙跑了几趟买卖。大概是时来运转吧,刘碘很快富足起来。他一面经商,一面将本族子侄聚集在太行山金顶寨,习文练武、招兵买马。在他的众多子侄中,有两个人胸怀大志,一个是他的亲侄儿刘知远,另一个是他的堂侄儿刘崇。”

“刘知远,刘崇,这两个名字好耳熟呀。”

“尽人皆知,刘知远是后汉开国皇帝,刘崇先是晋阳侯,后来成了北汉创业天子!”

“啊?”赛花十分惊异。“无赖挑水汉,一门二君王,谁敢相信呀!”

“刘知远打天下时,我祖父已经故去了。父亲最重义气,在他看来,满身枪法,来自刘家,为了报恩,使扶保了刘知远。谁料刘知远心胸狭窄,称帝之后,容不得他人。父亲只得找了个借口,辞去官职,回归火塘寨。到后来,北汉皇帝刘崇请他出山,老人家才当了北汉元帅。谁知碰上赵匡胤,二人才有那段‘铜锤换五带’的盟约。这些事情的经过,都是父亲临终时才对我讲述。”

“说了半天,我还是不明白,这与你使刀有什么关系?”赛花最爱刨根问底。

“我父亲性情耿直,品德忠烈。他认为:杨家枪来自罗家枪,罗家枪谱又是北汉刘家所赠。既有‘锕锤换玉带’的盟约,我就要扶像赵匡胤。将来,赵家必与北汉刘家有一场血战。用刘家给的枪法去杀刘家,有失忠义。所以,老人家做出决定,争我弃枪学刀,只能用刀斩汉将。不准用枪挑刘室!”

“唉.公爹他老人家太忠厚了。”

“这是我杨门家风。”

“那么,你的刀法是祖父传授吗?”

“说来,这又是一件巧事。”

“怎么巧事都被你家赶上了?”

“夫人休要取笑,先听我讲一段故事。早在春秋战国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最爱千里马。他曾派出许多人四处寻找,怎奈三年不得。后来,有一个叫太康的人主动请战,愿为大王寻马。大王便给了他三千两银子,限期一年寻到。太康离京不远。发现几个百姓正在分食马肉,并用马骨架起火堆,火堆上热着米酒。太康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紧跑几步,抓出一块烧焦的马骨,大哭起来。众人不解,询问因由。太康泣道:这是一匹千里马,世上难得,可惜它死了。我愿出白银千两,买回这块马骨。众人惊异:一块马骨价值千金,一匹千里马,肯定价值连城了!这件事被楚王得知,不由心头大怒。太康却说:大王千金买马骨之事,用不了多久,势必海内流传。凡获千里马者,争名遂利,谁不向大王竟献?一年之内,不得千里马,臣愿将人头奉上。果然,只过去半年,楚王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这个典故我也听说过。它与你练习刀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祖父杨会得到一部《罗家抢谱》,就赏给刘碘三千两银子。这好比千金买马骨,很快流传开了。于是,往我杨家送各种兵器谱的人源源不断,闹得我祖父几乎无法招架。这些兵器谱真真假假,既有汉唐善本,又有后人伪造。人家送来了,又不能拒收。直到祖父逝世前,破书烂本收了一屋子,把我家资财耗费了大半。祖父逝世后,达个举动才算停止。我祖母曾对我说:你爷爷要是再活几年,咱家就得要饭了!”

赛花笑了起来:“后来又怎么样了?”

“祖母娘家复姓呼延,她逝世时,娘家侄儿、我的表叔呼延寿亭带着儿子呼延赞前来吊孝。表叔也是一位武将,外号人称大刀手。丧事过去,我父亲把‘弃艳学刀’的打算告诉了表叔,并请表叔教我刀法。”

“我这才明白,你的刀法是表叔教的。”

“不然。表叔对我父亲说:我这口刀,稀松平常,十战九败,把孩子交给我,那就全耽误了。就连我自己的儿子呼延赞,都改成使鞭了。继业若想学刀,我可以给他介绍一个人。这人是个老道,出家在太行山鹅头峰三义观,道号尘缘,本名关大烈。据说,他是三国名将汉寿亭侯关夫子的后代,真伪无人考证。不过,尘缘仙师品德高尚,刀法出奇。他和我是结盟兄弟,情深如海。有一次饮酒微醉,他将密藏的《关家刀谱》展示给我看,并说,按谱练刀,可天下无敌。当时,我想把呼延赞给他当徒弟,道长认为:呼延赞天资不高,因而拒绝。继业的天资比赞儿高出十倍,他若能拜在尘缘道长的门下,我敢保前途无限!”

“那幺,你当了小老道?”赛花明知故问,

“哈哈,学艺未必都出家呀。我若当了小老道,就娶不成媳妇了!”继业笑了起来。

赛花粉面娇红:“竟瞎说,快接着往下讲吧!”

“我父亲很高兴,为了表示敬重,他亲自领着我,在呼廷表叔的陪同下,来到鹅头峰三义观。尘缘道长虽然不认识我们,却也知道杨家的名声。经过几天考查,他同意收我为徒。拜师会上,道长多喝了几杯素酒,上了年纪的人,酒多话就多,于是,他滔滔不绝地吹开了《关家刀谱》。说什幺这册刀谱是海内孤本,除了关家嫡系后代,再无处寻觅。当时,我表叔呼延寿亭也喝多了,他对道长说:《关家刀谱》虽然罕见,未必就是孤本。他们老杨家收藏着一屋子兵器谱呢,说不定有新的发现。道长争强好胜,当时就要我父亲领他去查阅。我父亲无奈,只得领着他们回归火塘寨。尘缘道长独具慧眼,他在那堆兵器谱中,果然有了新的发现。”

赛花听得人神:“莫非发现了第二册《关家刀谱》吗?”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