滱水

作者:郦道元    更新时间:2013-08-19 09:56:48

滱水出代郡灵邱县高氏山。

即呕夷之水也,出县西北高氏山。《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者也。其水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

其水又南陉候塘。候塘,川名也。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东南流迳兴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欹倾而不正,故世以欹城目之。水自原东流,注于滱水。又东,莎泉水注之,水导源莎泉南流,水侧有莎泉亭。东南入于滱水。

又东迳灵邱县故城南。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县古属代,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旻上请别属也。瓒注《地理志》曰:灵邱之号,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二年,败齐于灵邱,则名不因武灵王事,如瓒《注》。

滱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迳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氵斥,每出是所游艺焉。

滱水西流,又南转东屈,迳北海王详之石碣南,《御射碑》石柱北,而南流也。

东南过广昌县南。

滱水东迳嘉牙川,川有二水,南来注之。水出恒山北麓,稚川三合迳嘉牙亭东,而北流注于滱水,水之北。山行即广昌县界。

滱水又东迳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行轩,故关受其名焉。关水出西南长溪下,东北历关,注滱。滱水南山上,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东北二面,岫鄣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迳,鲜不徘徊忘返矣。

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

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

滱水又屈而东,合两岭溪水,水出恒山北阜,东北流历两岭间。北岭虽层陵云举,犹不若南峦峭秀。自水南步远峰,石磴逶迤,沿途九曲。历睇诸山,咸为劣矣。抑亦羊肠、邛来之类者也。齐、宋通和,路出其间。其水东北流,注于滱水。

又东,左合悬水,水出山原岫盘谷,轻湍濬下,分石飞悬,水一匹有馀,直灌山际,白波奋流,自成潭渚。其水东南流,扬湍注于滱。

滱水又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关尉治北平,而画塞於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兼县土所极也。滱水于是左纳鸿上水,水出西北近溪,东南流注於滱水也。

又东过唐县南。

滱水又东,迳左人城南。应劭曰,中人城西北四十里,县有雹水,亦或谓之为唐水也。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记》所云,望都县有委粟关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以城中有山之水,因复谓之为广唐城也。《中山记》以为中人城,又以为鼓聚,殊为乖谬矣。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中山郡治。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东二十里,有故中人城。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姑城,本无中人之传,璠或以为中人,所未详也。《中山记》所言中人者,城东去望都故城一十馀里,二十里则减,但苦其不东。观夫异说,咸为爽矣。今此城于卢奴城北如西六十里。城之西北,泉源所导,西迳狼山北。郎,唐音读近,实兼唐水之称。西流历左人亭,注滱水。

又东左会一水。水出中山城北,郎山阜下,亦谓之唐水也。然于城非西北,俗又名之为雹水,又兼二名焉。西南流入滱,并所未详,盖传疑耳。

滱水又东,恒水从西来注之,自下滱水兼纳恒川之通称焉,即《禹贡》所谓恒卫既从也。

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迳伏亭。《晋书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二关势接,疑斯城即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马溺水又东流注于滱。

滱水又东,迳中人亭南。《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晋荀吴率师侵鲜虔及中人,大获而归者也。滱水又东,迳京邱北,世谓之京陵,南对汉中山顷王陵。滱水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坎下有泉源积水,亦曰泉上岸。

滱水又东,迳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并列者是矣。滱水又东,迳乐羊城北。《史记》称魏文侯使乐羊灭中山,盖其城攻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名。

滱水又东,迳唐县故城。南北二城,俱在滱水之阳,故曰滱水迳其南。

城西又有一水,导源县之西北平地,泉涌而出,俗亦谓之为唐水也。东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为湖,俗谓之唐池。莲荷被水,嬉游多萃其上,信为胜处也。其水南入小沟,下注滱水,自上历下,通禅唐川之兼称焉。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于此城取中人乡,则四十也。唐水在西北入滱,与应符合。又言尧山者在南,则无山以拟之,为非也。阚骃《十三州志》曰:中山治卢奴,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骃所说此则非也。《史记》曰:帝喾氏没,帝尧氏作,始封于唐。望都县在南,今此城南对卢奴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知今,事义全违。俗名望都故城,则八十许里,此城距中山城则七十里,验途推邑,宜为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相符,然则俗谓之都山,即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

今考此城之南,又无山以应之,是故先后论者,咸以《地理志》之说为失。又即俗说以唐城为望都城者,自北无城以拟之。假复有之,途程纡远,山河之状,全乖古证,传为疏罔。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泉源,东北流迳豆山下,合苏水,乱流转注,东入滱。是岂唐水乎?所未详也。又于是城之南如东一十馀里,有一城,俗谓之高昌县城,或望都之故城也。故县目曰望都,县在唐南。皇甫谧曰:相去五十里。稽诸城地,犹十五里,盖书误耳。此城之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帝王世纪》曰:尧母庆都所居。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也。唐亦中山城也,为武公之国,周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周王问太史馀曰:今之诸侯,孰先亡乎?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所以异禽兽也。今中山滛昏康乐,逞欲无度,其先亡矣。后二年果灭。魏文侯以封太子击也。汉高祖立中山郡,景帝三年为王国,王莽之常山也。魏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兴三年,改曰定州,治水南卢奴县之故城。周之衰也,国有赤狄之难,齐桓霸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夷狄,筑城以固之。昔耿伯昭归世祖于此处也。

滱水之右,卢水注之。水上承城内黑水池。《地理志》曰:卢水出北平,疑为疏阔,阚骃、应劭之徒,咸亦言是矣。余按: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馀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池水东北,际水有汉中山王故宫处,台殿观榭,皆上国之制。简王尊贵,壮丽有加。始筑两宫,开四门,穿城北累石为窦,通涿唐水流于城中,造鱼池、钓台、戏马之观。岁久颓毁,遗基尚存,今悉加土为刹利灵图。池之四周,民居骈比,填遍秽陋,而泉源不绝。暨赵石建武七年,遣北中郎将始筑小城,兴起北榭,立宫造殿。后燕因其故宫,建都中山。小城之南,更筑隔城,兴复宫观。今府榭犹传故制。自汉及燕,涿滱水迳石窦,石窦既毁,池道亦绝,水潜流出城,潭积微涨,涓水东北注于滱。滱水又东,迳汉哀王陵北,冢有二坟,故世谓之两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孙,康王之子也。

滱水又东,右会长星沟,沟出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渚水东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沟,东入长星水,乱流东迳恒山下庙北。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晋、魏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阙,坛场列柏焉。其水又东迳上曲阳县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狩礼废,邑郭仍存。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又东南流,胡泉水注之。水首受胡泉,迳上曲阳县南,又东迳平乐亭北,左会长星川,东南迳卢奴城南,又东北,川渠之左,有张氏墓冢,有《汉上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东北合滱水,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又东过安喜县南,县故安险也,其地临险,有井、涂之难。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应为侯国,王莽更名宁险,汉章帝改曰安喜。《中山记》曰:县在唐水之曲,山高岸险,故曰安险;邑丰民安,改曰安喜。秦氏建元中,唐水泛涨,高岸崩颓,城角之下,有大积木,交横如梁柱焉。后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从。余考记稽疑,盖城地当初,山水渀荡,漂沦巨栰,阜积于斯,沙息壤加,渐以成地。

滱水又东迳乡城北,旧卢奴之乡也。《中山记》曰:卢奴有三乡,斯其一焉。

后隶安喜,城郭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碑》。

又东过安国县北。

滱水历县东,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南流,迳解渎亭南。汉顺帝阳嘉元年,封河间孝王子淑于解渎亭,为侯国,孙宏,即灵帝也。又东南迳任邱城南,又东南迳安郭亭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博为侯国。其水又东南流入于虖池,滱水又东北流,迳解渎亭北,而东北注也。

又东过博陵县南。

滱水东北,迳蠡吾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饶阳之下乡者也。

自河间分属博陵。汉安帝永初七年,封河间王开子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更为侯国也。

又东北,迳博陵县故城南,即古陆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贞为侯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博陵县,《史记》蠡吾故县矣。汉质帝本初元年,继孝冲为帝,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以为县,又置郡焉,汉末,罢还安平。

晋太始元年复为国,今谓是城为博野城。滱水又东北,迳侯世县故城南,又东北迳陵阳亭东,又北,左会博水。水出望都县,东南流,迳其县故城南,王莽更名曰顺调矣。又东南潜入下地下。博水又东南循渎,重源涌发,东南迳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竹书纪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者也。今广昌东岭之东有山,俗名之曰浊鹿罗。城地不远,土势相邻,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详也。博水又东南,迳谷梁亭南,又东迳阳城县,散为泽渚,渚水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童卯角,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渌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阳城淀也。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郡国志》曰:蒲阴县有阳城者也。今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其水又伏流循渎,屈清梁亭西北,重源又发。博水又东迳白堤亭南,又东迳广望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忠为侯国。又东合堀沟,沟上承清梁陂。又北迳清凉城东,即将梁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朝平为侯国。其水东北入博水,博水又东北,左则濡水注之。水出蒲阴县西、昌安郭南。《中山记》曰:郭东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诸传记,无闻此处,世代云远,异说之来,于是乎在矣。其水自源东,迳其县故城南,枉渚回湍,率多曲复,亦谓之为曲逆水也。张晏曰:濡水于城北,曲而西流,是受此名。故县亦因水名而氏曲逆矣。《春秋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曲逆,是也。

汉高帝击韩王信,自代过曲逆,上其城,望室宇甚多,曰:壮哉!吾行天下,惟洛阳与是耳。诏以封陈平为曲逆侯。王莽更名顺平。濡水又东,与苏水合,水出县西南近山,东北流,迳尧姑亭南,又东迳其县入濡。濡水又东,得蒲水口,水出西北蒲阳山,西南流,积水成渊,东西一百步,南北百馀步,深而不测。其水又东南流,水侧有古神祠,世谓之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详也。又南迳安阳亭东。《晋书地道记》曰:蒲阴县有安阳关,盖安阳关都尉治。世俗名斯川为安阳圹。蒲水又东南历圹,迳安阳关下,俗名关睾为唐头坂。出关北流,又东流,迳夏屋故城,实中险绝。《竹书纪年》曰: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者也。其城东侧,因阿仍墉,筑一城,世谓之寡妇城。贾复从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转,故有是名矣。其水又东南流,迳蒲阴县故城北。

《地理志》曰:城在蒲水之阴。汉章帝元和三年,行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曰蒲阴焉。水右合鱼水。水出北平县西南鱼山,山石若巨鱼,水发其下,故世俗以物色名川。又东流注于蒲水,又东入濡。故《地理志》曰,蒲水、苏水,并从县东入濡水。又东北迳乐城南,又东入博水,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称矣。《春秋?昭公七年》,齐与燕会于濡上。杜预曰:濡水出高昜县。东北至河间鄚县入易水,是濡水与虖池,滱、易,互举通称矣。博水又东北,徐水注之。水西出广昌县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岭高四十馀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达其上岭,故岭有五回之名。下望层山,盛若蚁垤,实兼孤山之称,亦峻竦也。徐水三源奇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迳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

徐水又北流,西屈迳南岩下。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迳东岩下,水际又有一碑。凡此三铭,皆翼对层峦,严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云:皇帝以太延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迳五回之险邃。览崇岸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逾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列树碑官名。徐水屈东北迳郎山,又屈迳其山南,众岑竞举,若竖鸟翅,立石崭岩,亦如剑杪,极地险之崇峭。汉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徐水又迳郎山君中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碑,晋惠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发诏锡君父子法祠。其碑,刘曜光初七年前顿邱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阳平包振等,共修旧碑,刻石树颂焉。

徐水又迳北平县县界,有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遣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阝良>郡县分境,立石标界,具揭石文也。徐水又东南流,历石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乘崖倾涧,泄注七丈有馀,渀荡之音,奇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素波自激,涛襄四陆,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东南出山,迳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子也,其水又东流,汉光武追铜马五幡於北平,破之顺水北,乘胜追北,为其所败。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骑王丰,于是授马,退保范阳。

顺水盖徐水之别名也。徐水又东,迳蒲成北,又东迳清苑城,又东南与沈水合。

水出蒲城西,俗谓之泉头水也。《地理志》曰:北平县有卢水,即是水也。东迳其城,又东南,左入徐水。《地理志》曰:东至高阳入博,今不能也。徐水又东,左合曹水,水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东迳邢安城北,又东南入曹河。曹水又东南,迳北新城县故城南,王莽之朔宁县也。曹水又东,入于徐水。徐水又东南迳一故城北,俗谓之祭隅城,所未详也。徐水又东流入博水。《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东至高阳,入于博。又东入滱。

《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河。

又东北入于易。

滱水又东北迳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地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

《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滱水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东,王莽之阿陆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将军任光为侯国。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