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始建于公元13世纪中叶,那时,当地居民常常遭到海盗侵扰,于是人们便在梅拉伦湖的入海处的一个小岛上用巨木修建了一座城堡,并在水中设置木桩障碍,以便抵御海盗,因此这个岛称为“木头岛”。1250年,这种碎木房屋在小岛上形成了一条街,外国船只开到这里进行商贸活动。由于斯德哥尔摩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在1436年被定为都城,并逐渐发展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最大城市。
下午我随着孟导参观了瑞典王宫,观看了卫兵们举行隆重的换岗仪式,皇家歌剧院、皇家话剧院、议会大厦,以及老城的保留着一口古井,据说这是几百年前供居民饮用的惟一一口淡水井。还玩了诺贝尔公园和斯德哥尔摩港。站在高处观看斯德哥尔摩既有典雅、古香古色的风貌,又有现代化城市的繁荣。在老城区,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不凡的教堂和高耸入云的尖塔,而狭窄的大街小巷显示出中世纪的街道风采。在新城区,则是高楼林立,街道整齐,苍翠的树木与粼粼的波光交相映衬的景观。那海上、轮船、飞机、鱼鹰、海鸥,给城市增添了无限的活力,更给人们天阔海宽帆远的风光。
接着,我们来到广阔的市政厅广场,广场中飘扬瑞典国旗。市政厅建于1911年,历时12年才完成,是瑞典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建筑两边临水,一座巍然矗立着的塔楼,与沿水面展开的裙房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之装饰性很强的纵向长条窗,整个建筑犹如一艘航行中的大船,宏伟壮丽。800万块红砖砌成的外墙,在高低错落、虚实相谐中保持着北欧传统古典建筑的诗情画意。市政厅的右侧是一座高106米,带有3个镀金皇冠的尖塔,代表瑞典、丹麦、挪威三国人民的合作无间。
市政厅内有巨大的宴会厅。宴会厅也有“蓝厅”的誉称。每年的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日。这一天,诺贝尔奖金颁发后,瑞典国王和王后在宴会厅,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举行隆重盛大的宴会,表示热烈的祝贺。我看后,大厅估计可容纳上千人,比欧洲其它国家市政厅都有气魄。市政厅内还有一个被称作“金厅”的大厅。大厅纵深约25米,四壁用1800万块约一厘米见方的金子镶贴成,在明亮的灯光映射下,无数光环笼罩,金碧辉煌。其间,还镶嵌有用各种彩色小块玻璃组合成的一幅幅壁画。正中墙上大幅壁画上方,是端坐着一位神采飞扬的梅拉伦湖女神。女神脚下尚有两组人物,分别从左右两边走近她,右边一组是欧洲人,而左边一组是亚洲人。南面墙上的窗户看起来就像是绣上去一般,东面则安放着比尔格·雅尔的镀金像,雕像平放在一个石棺上。雅尔是斯德哥尔摩的创建人,建城的目的是抵挡外国的海军的侵犯。她不仅是一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也是市政厅的“镇厅之宝”,在叙述瑞典划时代的风骚。
斯德哥尔摩是诺贝尔的故乡。从未上过大学的诺贝尔,刻苦自学,虚心求教,以发明黄色炸药和无烟火药闻名于世。他捐献全部遗产,设立了诺贝尔奖金,一百年多来,闪烁金光。从1901年开始,每年评发奖金一次,诺贝尔奖以巨大财力对后来的科学、医学、文学、和平杰出人员的支持与褒奖。获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世界上众多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学、文学领域专家的毕生追求和奋斗目标。我国小说家莫言,莫言的作品目前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有药学家屠呦呦,她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因而,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大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站在莫言、屠呦呦授诺贝尔奖台前,思索着他们成功和艰辛。妻子举起了相机……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