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国进入柬埔寨口岸有段较长的小路,柬埔寨入关处像个民间房屋,排着汗流浃背的各国入关的游人,每人在护照内夹了五元人民币才能顺利过关。入关后,见到了柬埔寨的导游阿敏,他把我们引上了车。柬埔寨旅游车可谓小了又小,没有摆放行李地方,行李只得放在座位上。两人一座也是小了又小,不知道人高马大的外国人怎样容纳下小了又小的座位?路上常见到柬埔寨另一种风景:小卡车上挤着近十个驴友,他们带着斗篷,低着头任凭车辆颠簸,一大堆行李挂在车屁股后,在风中颠簸,行李带飘洒飞扬。
“游人为了省钱,每人化一万到一万二千瑞尔,就可以拼车游暹粒了,你们看潇洒不潇洒?”导游阿敏接着说,“一年有八天太阳从小吴哥升起的,四天是旱季,常有机会看到日出奇观;四天是雨季,很少能见到日出,而明天是旱季第三天,是看小吴哥日出难得的机会。”
第二天早晨四点,大家摸着黑,由导游阿敏打着手电筒向小吴哥出发了。到了小吴哥已挤满了黑压压游人,他们都来看小吴哥日出的。阿敏是个工作认真负责的导游,他把大家带到观赏日出最佳的位置,交待最佳的拍照的时间、地点以及拍照的角度都一一交待得一清二楚。天渐渐地发白,隐隐出现了小吴哥塔尖影子,随着塔影绰约,观日出的人群有些骚动起来,数不清的目光齐刷刷直指小吴哥塔,天色渐渐地泛红,小吴哥在泛红中升腾,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从地平线冉冉而出。我一看,是拍有趣味日出的最好良机,连忙唤叫妻子,伸出手掌,把一颗璀璨火珠托在手掌之上。接着弟媳、弟媳妹妹也伸出了手掌,弟弟赶来了,手一伸气势十足地托起了小吴哥的太阳。
太阳渐渐地移向天空,小吴哥塔前池塘艳丽起来,美妙的小吴哥倒影出现在眼前,“嚓、嚓、嚓”一阵拍摄声,把小吴哥定格在人生旅途之中。红通通的旭日往小吴哥塔中间移去,当爬向最高的塔尖时,顿时光芒四射,金灿耀空。我一连拍了几张不同风采的小吴哥日出之景:一张是日、月同辉之景,即同一张照片小吴哥塔尖上有一轮圆日,一轮弦月,出现了少见的日月同辉。另一张是塔尖一轮红日,塔心一轮红日。再一张是塔尖是一轮红日,池水中一轮红日。我兴奋了,是我留住了奇幻的小吴哥日出,小吴哥的美妙之景!
小吴哥又称吴哥窟、吴哥寺,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名字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群。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他举全国之力,花了大约35年才建造成功。些有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1992年,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柬埔寨旅游胜地。从1993年不到一万人次,迄至2007年已达二百万人次。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回旅馆用完餐后,随着导游浏览举世瞩目的小吴哥了。巨大的菩提树,像把擎天的罗盖屹立小吴哥进门。我们穿过了大桥便进入景区,护城河可能是旱季原因连一滴水都不见,然而,规模是宏大的。桥的两侧栏杆上各有一排54个石雕的半身像,一边代表神灵,另一边代表恶魔,他们手上拉着眼镜蛇化身的巨蛇王。沿着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摩肩接踵的游人,在旭日升腾着小吴哥的朝气。我细心看去,吴哥窟基本上是垒石建筑,垒方式主要是长方石块层层堆垒,偶有工字形咬合,绝大多数场合不用粘合剂,大部分建材是砂岩方砖,灰色砂岩,这些砂岩质地柔软,已被风化剥落,有的被树根分裂。据导游说,建造后石材是从吴哥窟40公里的荔枝山,依靠水运,人力和大象运来的。
我们随着游人沿着通道而行,远远望去小吴哥的金字塔在阳光下生腾,高耸的五座宝塔,如莲花蓓蕾在阳光中绽开,其中四个宝塔较小,当中的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它与印度金刚宝座式格局相似。再往前去,就是清晨拍小吴哥倒影的池塘。遥想当年,肯定是荷开遍池,摇曳飘香。寺前有三座塔门,正中的一座塔门,是专供国王、王族、僧侣进出。另外一座塔门却由大臣们进出,还有一座塔门由大象进出。我仰首而望,塔门的顶部塔冠,已经残缺不全。我们从塔门而进,见五、六个婆罗门信徒焚香礼拜,我亦向湿奴佛像合掌致意。
十字王台尽头,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中心矗立五座宝塔为顶点,象征须弥山。须弥山是佛教中释迦如来居住的地方。一层的须弥座由砂岩石垒成,高出地面约3米;在须弥座之上,有高3米多的回廊,围绕吴哥寺。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台阶陡峭,台阶只有半个脚宽,约七十斜度,人要上去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而且十分危险,它寓意人们到达天堂需要经历千辛万苦。吴哥寺的中心建筑下面的画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细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长近百米,全长达七百余米,绕寺一周。浮雕描绘印度两篇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从西北壁角按反时钟方向,西画廊展示罗摩衍那中阿逾陀国王子罗击败罗刹魔王罗波那的场面,和摩诃婆罗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战争的故事。南画廊有几幅浮雕,和吴哥王朝历史有关,其中一幅描绘苏耶跋摩二世头戴王冠,在宝座上赤足盘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后手靠着宝座扶手,左右侍从各二,手执长扇,为王扇风,身后还有宫女,手持巨型蜡烛,白日点燃。我仔细观看壁画,雕刻精到,人物栩栩如生,其中还有中国人形象,中国古代人发髻,他们耳锤较小,与柬埔寨长耳大锤显然不同。还有印度神话中32层地狱和37重天堂,以及描述罗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须弥山金刚坛前石阶面因陡峭危险而封闭,后门虽然也是陡峻惊险,然沿着石阶用木板架起了阶梯,装上了扶手,游人们排着长队攀梯而上。妻子、弟媳、弟媳妹妹经不起高温煎熬,到墙角下休息了,而我们三个男子汉为了穷须弥山金刚坛之妙,攀梯而上。进入第一层回廊西门,踏入“千佛阁”,田字阁被中央的十字游廊间隔吴哥窟红土石砖为四个院落,其地面比十字游廊和回廊低约一米,原为水池,现在干涸,已不蓄水。田字阁的南北廊,宽约3米,外侧封闭,内侧立双排方柱。十字游廊由两道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游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组成,由四行方柱支撑。两行内方柱支撑中廊,两行外方柱支撑各自的偏廊。中廊宽约3米,高约4.5米,上半是墙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飞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墙上还残留深红色的涂漆,由此可见八百多年前吴哥窟全盛时期之辉煌景象。
第二层台基长方形回廊,约100多米见方,两壁分布竖葫芦棂窗,间以天神浮雕,下通围囿院。第二层回廊四角的塔门,顶部各矗立一座宝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宝塔的顶部大半缺损,九层宝塔只剩二三层。第二围囿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经阁。两座藏经阁之间由一个十字形阳台的南北道相连,阳台的东西道连接第二层回廊的西门和第三层回廊的西门。顶层画廊西北角塔门及二道石阶,寺庙的第三层台基,即最高的台基,称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两段叠成,巍然拔地而起。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阶,东南西北每边各三道,十二道台阶都十分陡峭,必须手脚并用,匍匐攀登,象征登天之艰辛。吴哥窟是柬埔寨仿印度教毗湿奴神庙,建于12世纪初。后为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的陵墓。
我与弟弟、陈忠民赞叹须弥山金刚坛设计的奇妙,布局之恢弘。我向窗外远眺,吴哥窟布局十分均称,富有节奏。吴哥窟建筑群,有两种形式的对称,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从护城河、外郭围墙到中心建筑群,以横贯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中心,呈现准确的镜像对称:甚至广场大道中轴线上南北两个藏经阁、两个水池,也对称的分布在两边。从广场大道望吴哥寺见正中一高塔,两座较小的塔在左右对称地陪衬,构成一个山字形。寺庙顶层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轴对称之外,有更严谨的两种旋转对称。眼前呈现出小吴哥的昔日辉煌,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百年之久。当年的小吴哥是个代表佛家壮观的佛家意象,白色的寺塔气吞天穹,巍巍建筑群,气势磅礴。
我思索起小吴哥的沦落,是什么原因一下子使小吴哥由兴隆到衰败?是一个王朝的败落?是外敌的入侵?是日晒雨淋的剥落?还是对恢宏建筑疏失于管理?
——这些都不是小吴哥衰败的根本所在。我以为,“在于水!”
“在于水?柬埔寨的雨季难道水还少吗?”有人诧愕说。
“不少,而水多得水漫四野。”我说。
“那你刚才怎么说在于水呢,岂不是谬论误人?”有人反驳说。
“泰国虽一度入侵小吴哥,虽造成重大的破坏,然而,并不是造成衰败的根本原因。朱老夫子曾说:‘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仔细观察了小吴哥的建筑,虽有气势不凡的护城河,林林总总的蓄水池,却没有‘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活水。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命脉的延伸,小吴哥的水不是活水,因为它没有活的源头,所以,注定它迅速衰亡!”我接着说,“小吴哥是佛的意念建筑,尤其是须弥山金刚坛,人上去都非常吃力,那能供得起人们正常的衣食起居?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佛,首先不能缺食用水,虽有蓄水池,几个月旱季无雨日子,怎样供一国君臣饮水之用?”我思索一下又说,“这可能柬埔寨不能强盛的根本原因吧。”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