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藏记(9) 流传千古汉藏情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7 13:41:48

松赞干布出生地,在墨竹工卡县。他出生地甲玛乡,古时为群山环绕、水草丰足的圣地。据说,在松赞干布的父亲当政的时候,这里曾建有强巴敏居宫,松赞干布就出生在这座宫殿里。松赞干布一生雄才大略,统一西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松赞干布卒于649年,在赞普位20余年。按照藏族的传统,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629—650年),他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平定吐蕃内乱,降服羊同,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并且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

  文成公主知书达理,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她不仅被载入史册,也深深铭刻在汉藏人心中。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至柏海,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松赞干布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在扎陵湖鄂陵湖畔,建起“柏海行馆”,文成公主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把她的足迹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他们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后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高宗时,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逐作《尾·赞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文成赞布胜天骄,流传千古风骚。而今华夏腾飞了,急煞可夫过沙鸨!

2018年4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