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被称为华夏的第一门户,我到了厦门鼓浪屿就涌动起四十多年前的狼烟烽火,金戈铁马的岁月。四十二年前国际上掀起了“**大合唱”,当年我所在的南京部队进入一级战备,抢不离手,夜不脱衣,据传第二天部队调往福建厦门。一九六二年的两岸关系到了白热化程度,再加帝国主义与他们的走卒掀起的“**大合唱”,就连我所在的南京也是满城风雨之中了,一会儿说国民党军队打进了上海,一会儿说攻下广州,就连南京新街口新华电影院,灯一关如雪片似反动标语纷纷飘撒而下,甚至连军区司令部后门也贴上了反动口号,我们部队在打靶归来途中碰上了一批打着“欢迎国军”标语的一小撮反动分子,还有,在站岗时不时地有人朝我们放冷枪,闹得人心慌乱。据说,当时厦门是两军对垒,天天有炮击,晚上哨兵站岗,一不留神人被潜伏上岸的特务杀害了。我当时热血沸腾,抱着与祖国共存亡的决心,写下了《月下抒怀》小诗,其中几句还历历在目:
澎湖燃战火,沙浪击晨星。
戎装已打好,热血付鲲鹏。
子弹前胸入,岿然傲九庭。
枫红秋日染,是报养儿情。
四十二年后的厦门却是另一番景色,葱葱绿绿的海岛,碧蓝碧蓝的海水,洁白洁白的纤云,金灿灿的红日,一幢幢林立的大厦拔地而起,椰树婆娑,海风习习,尤其是古老的大榕树虬枝挺拔绽发着新绿,她象征着祖国历史悠远与江山不老。鼓浪屿上的郑成功纪念馆又把我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时代,郑成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骄子,他为了华夏民族的统一,为了不使国土分裂,率军渡海打败菏兰入侵者,收复了台湾。日光岩像位威风凛凛的大将,临海远眺企盼着海岛归来。我伫立在峰顶,揽风扬浪心潮起伏,四十二个春春秋秋的企盼,虽然不见当年的刀光血影,然而在海岸那边一小股台独分子无时无刻地在进行着分裂祖国的罪恶勾当,而今,我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了六十花甲开外的老年,每一想到了海岛未归何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华夏之门也经历过没战火的考验,在改革开放年代中,一帮中华败类曾用金钱腐蚀巍峨之门,一帮人利用手中职权大肆走私,上下勾结,使厦门成了走私门户,这不能不使人痛了心疾首。“红楼事件”是向人们敲响警钟:国之大门也会发生没有炮弹情况下被攻破的,尤其是在物欲横流中更容易如此。“红楼事件”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会后师不忘前事之师。
乘上了前往金门岛的旅游船心潮更是激荡不已,能看上分离日久的“儿子”一眼能不激动?据说蒋介石到了晚年,知道自己再回家是乡无望了,在临终前他登上了金门岛远眺,留下了有家难归的最后遗憾。船离开了码头驶往鼓浪屿岛的前端,郑功成巨大石像指引方向前进,在碧波万顷海中,同游的老吴望着无垠的海疆,心一下子开阔起来,浪头扑打着船头,他感慨地说,人生虽然有风有浪,但风浪使人意志更坚,以更开阔心去迎接一切,台独只不过是天角一股乌云,光明与灿烂却是永远的。
一座小岛在海浪中渐渐地涌现在眼前,船上的游子们踊跃起来,一双双眼齐刷刷地向前方看去,“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横幅标语出现眼前,金门岛上的士兵见到大陆上游客像见到了亲人,他们向我们敬礼与招手以表达骨肉情深。据导游介绍说,大陆与金门岛上军人同是一个祖先,流着同一种血,同在一个文化下熏陶,同样爱着自己的国土,金门岛上的饮用水都是厦门提供的。我想分裂是暂时的,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台独的倒行逆施不过是跳梁小丑。大海任鹰翱,天阔跃红日,祖国成一统,将是华夏子孙们任重而道远的天职!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