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丝绸之路记(12)独特骄子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4 11:26:53

看了中央电视台对坎儿井介绍,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想不到,新疆会有如此奇特的水利工程,这次游吐鲁番,非得看看坎儿井是什么样子。我们旅馆在坎儿井景区对面,第二天清晨,看见窗前有晾葡萄的漏空的平顶房子上,睡的是晾葡萄干的女民工,因为天气干燥加上气温高,所以,她们睡在房上风凉。早饭后,我们就到坎儿井游览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儿井了。

进坎儿进就像走下几层楼高的地下通道,通道上用玻璃板铺就,人可以看见玻璃板下水渠中的水潺潺而流,清澈如玉。据介绍,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18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当地农业生产、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极对重要的作用。

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坎儿井,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博格达山、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三国人孟康注解卑鞮侯井说: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可以看出。这个工程有6个竖井,井下通渠引水,显然是近代的坎儿井。坎儿井是新疆特有的灌溉取水工程型式。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地下水渠在中国也有,陕西叫“井渠”,山西叫“水巷”,甘肃叫“百眼串井”,当然,都不及坎儿井规模宏大。参观后,我深深地感到,坎儿井以独特的构想,创造了利用水源的风骚!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而水却是农业与生命的命脉,有水就会生机,有水沙漠变绿洲,没水就会出现交城、楼兰、魔鬼城。中国人自古十分注重水利建设,春秋时吴国开凿邗沟;秦国的都江堰、灵渠开掘;隋唐的京杭大运河连接,无不是气势辉煌水利工程。新中国成立更加注重水利建设,红旗渠是天上水渠;长江三峡工程巫峡变平湖;南水北调开创了水利工程新意念,而坎儿井却是水利工程中独特的骄子!

2015年7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