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记 朝五台山记 请上菩萨朝五台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3 16:19:03

今年九月份,我与妻子朝峨眉山登上金顶时,妻子说:“佛教四大名山朝了三座,只有五台山没有。”

我说:“今年游了韩国与九寨沟,经济上已大大的超资,下次看经济情况,再实现我们朝五台山的愿望吧。”

未想到,在成都到上海火车上,收到了弟弟从台湾发来的短信。他在短信说:“你们夫妇已朝过了三大佛教名山,我与红妹商量了,准备十月份陪同你们夫妻再次朝五台。”

妻子听了十分激动说:“弟弟真是有心人,我刚刚想到的他却为我们做到了,真的感动人!”

兄长在世时,他曾带领六百多个佛信徒,十几辆大巴到五台朝佛,在回来时,他请一尊文殊菩萨像给我供奉,多少年了,兄长骑鹤西去多年了。我在准备朝五台时,对妻子说:“这次请上文殊菩萨像,让他回家省亲。”妻子十虔诚地用金黄布包上文殊菩萨像,进行了朝山之旅。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是中国唯一的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五台山现存寺院共47处,其中多是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常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万佛阁、殊像寺等。2009年6月,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名锦绣峰,北台名叶斗峰,中台翠岩峰。文殊菩萨有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我们在晚上到达五台山,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往广化寺。我抢先登着石阶而上,转了一个弯,第一个到了广化寺。在我请香时,弟弟点燃了香,他成了烧头香的第一人。焚香后,我们游览了广化寺。广化寺历史悠久,是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至今保存一座北宋元丰三年(1080)八角单亭阁式石塔。塔身正面下部刻一方门,门两侧雕有两位金刚,门上方为一竖匾,上书“宋故金坛郎十宫德之塔”,字体刚劲有力,为瘦金体。该塔通身由青石雕成,雕刻华丽细腻,十分典雅精致。

菩萨顶在五台山灵鹫峰上,相传是文殊居住处,故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它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多建于清代,建筑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菩萨像,塑工安生前来雕塑。一天夜里,文殊显圣,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展示真容,故此寺改名真容院。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满族崇信喇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按照清王朝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我望着菩萨顶山门外牌楼上的灵峰胜境,献上一联:

腾翼彩,灵鹫凌空,五台呈龙象;

吼春雷,佛狮跃谷,华夏耀升平。

菩萨顶从下往上仰望,层层台阶,犹如天梯,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琳宫。菩萨顶有殿堂房舍430余间,均为清代重建。参照皇宫模式营造,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非常豪华,为五台山诸寺之首。从菩萨顶下来有一百零八级石阶,笔直而陡峭。

韩导说:“按佛教说,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一百零八级石阶象征一百零八种烦恼,往走下,莫回头,就会消除一百零八种烦恼,如果回头,那就是自寻烦恼!”

于是,大家提足精神向石阶走去。耳旁只听有人对妻念道:“我不能回头,你自己小心,自己保重。”我在想,人虽没回头,心却回了头。“莫回头,如果回头,那就自寻烦恼”,这句话,有着很深的人生哲理,人的烦恼往往在瞻前顾后之中,与人比,遇事比,总觉得自己不高别人一筹,因而,他总是烦恼缠身,烦心多多。如果一个人甩开膀子向前走,把一切烦心事儿都抛给过去,我想,此人一定不会烦恼相伴,如影随形。随即,我低唱一曲:

此路通莲台,阶阶去烦恼;

伫亭望仙界,步步获五智。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庙,它始建于东汉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五台山又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我们夫妇走进大文殊殿,首先,把从家中请来的文殊菩萨像供奉在大殿供台之上,摆好供品,焚香礼拜,请菩萨瞻视祖庭仙境。我,颂吟一联:

菩萨剑开,迷惑雾,大千三千,涌出万条,智慧路;

学人心领,大睿智,五岳四海,揽收百变,达圆通。

然后,我们瞻礼重顶飞檐,巍峨宽大,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中佛家三圣。无梁殿又称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殿内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我和妻子小跑步似地浏览了显通铜殿。走出寺来,旅游团人早已走去,我们紧步向前,走到岔路口,只见弟弟在路口焦急眺望。

塔院寺有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大白塔。大白塔塔高56.4米,通体洁白,被誉为“清凉第一圣境”。塔顶悬有两百余个铜铃,风吹时声音清脆。白塔的东边有一座小白塔,塔内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因此又称文殊发塔。1948年4月9日,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小居在方丈院,他和方丈坐禅论道,阐述了gcd人,坐天下为天下人的哲理。我一时兴起,赋联以颂:

主席临五台,笑问沧桑,天下事;

佛师降塔寺,招来毫剑,照中华。

五爷庙前香火袅袅,熙熙攘攘排着长长的许愿还愿人群。据传说,五爷庙中供奉龙王第五个儿子。五台山五爷庙很灵验,所以香火最旺,每逢初一、十五前来朝拜的人不断。龙五爷是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的南北财神殿供奉的财神,因而很多来五台山五爷庙的人都是求财的。佛、菩萨是不看戏的,但五爷喜欢,所以这里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戏台,专门给五爷搭建的。我望着戏台,凝思而歌:

  演百代,爱恨情仇,忠奸善恶;

  唱各朝,悲欢离合,贵贱富贫。

  走出庙来,车上经过明月池,明月池池水秀丽,亭阁飘然,一片佛家空灵之境,呈现眼前,我随口而吟:

  欲入心清无自在;

  空灵胸净获真如。

  我们拾阶而上,转眼间登上了殊像寺。殊像寺内有文殊菩萨的真像,它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殿内有一尊文殊菩萨骑狻猊的塑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怀镇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其中,狻猊高3.9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张口卷舌,双眼圆睁。面部、腰间、腿上呈蓝底白点,颈上长满深绿色的穗缨。雄壮敦实,精神抖擞,作行走姿势,给人一种活泼奔腾之感。据传,在雕塑时,文殊菩萨在天空显出真容,匠人急中生智,拿出厨房和好的乔面,照形捏制。刚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隐去。匠人接着用泥仿塑,却总是不很理想,于是干脆把乔面头安在塑像上,并贴上一层金,这一塑像就有了乔面文殊菩萨的称谓。

  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罗汉们在崇山峻岭间,或是降龙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听讲经,或是端坐习定,或是脚踩水兽,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飞行空中的各种形象。在彩塑中,山、水、云、路、溪涧、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树木、一叶飞舟、旋涡激浪等物,以规模宏大,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亿万里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画逼真的山水画。

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士。文殊师利理智、定慧、为一切菩萨之首,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五智: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文殊菩萨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菩萨或坐莲花台,表示清净,或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我到过不少名山古刹,觉得五台山寺风更为真纯,游客进香全是免费供应,烧多烧少,随施主自便,这在其它寺庙中是没有的。大殿中僧人盘席而坐,打禅念佛,全不关心红尘喧嚣,不像有的寺庙僧人,只关注游客钱袋子,不“接缘”没有好脸色。我想,这是五台山智慧反映,大凡进香人都有佛心,是不会白占佛家的便宜,在拈香时,只有多投钱币功德箱内,以表心诚。我们夫妇,先向文殊菩萨礼拜,至诚献上:

佛师悯恤,众生千重苦;

智剑光开,大地四海欢。

2007年11月1日,是儿子结婚登记日,我们夫妇在送子观音像前,三炷清香,袅袅托起美满的心愿。

2014年11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