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缥缈缈的晨霭笼罩着茅山,呈现了一片氤氲的如梦如幻仙气,仿佛出现了“三茅升天”的神奇景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茅山在全国名山大川中排不上三山五岳之列,仅仅只有三百多米高小山一个,然而,却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中国道教的中心之一,它受到了历代帝王敕封。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2000多年中有着深刻而广远的影响,有的朝代却成至高无上的“国教”。
道教与儒教、佛教一样,是中国封建帝王统支柱之一,道教是隐,儒教是明,大凡有作为的帝王是善于驾御一隐一明之术,逐成王、霸之道,使他的王朝走向强盛。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老人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天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了唐朝做法。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古人认为茅山是昆仑山之肺,四周的洞穴为肺叶,八方泉池为肺管,所以,古称茅山为肺山。从黄帝、夏禹、吴王夫差到秦始皇,都巡视茅山,会群臣而论天下。到了汉景帝时,咸阳茅盈等三兄弟在肺山三峰建茅修道,采药炼丹,救民于世,使肺山名声大振,后人便把肺山改为茅山,以后又创立了道教茅山宗,与道教符篆宗齐名于四海。陶弘景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奠定了基础。粱武帝慕陶弘景之名,聘他出山为官,可陶婉辞不仕,梁武帝每遇重大的国事咨询于他,世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道士王知远助李世明开创大唐王朝,后来功成隐居茅山,唐太宗敕封太平观。宋徽宗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赐玉印、玉圭、蛤砚、玉符于茅山,成了茅山的镇山之宝。茅山不但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称,而且也是江南山清水明灵秀之地,九峰,二十六洞,二十八泉池。晨观日出,暮揽烟霞,春闻鸟鸣,夏浴松风,秋览红叶,冬眺瑞雪,四时之景,自是观赏不够。
道教可谓是中国土壤中产生的宗教,它与儒教、佛教鼎立于中国。道教崇尚老子,尊崇老子为教主,其实,老子是道家,即伟大的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讲的大宇宙哲学,万事万物都闪烁在他的哲理之中。《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万物”。意思说,无尚大道化为宇宙的混沌之气,由宇宙之气生为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衍化为天、地、人三才,由此产生了万事万物,即“一气化三清。”“一气化三清。”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世界影响巨大。后来,由此派生出法家,所谓王、霸之道中的“霸道”。秦始皇用它统一了中国,后来有作为的帝王都用王、霸之道,使他的王朝走向强盛。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似乎比起儒家更为重要,只是“儒”为表象,“道”为实质。道德经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用通俗的理念说:存在(太极)是道,不存在(无极)是道,非存在非不存在也是道。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道教虽然以老子思想为指导,他的意念与老子思想很大差别,道家讲的是哲理,道教是宗教,道教寻求的长生不老,最终使自己成仙。道教对化学、医学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当然,道教中有的主张出世的,他们为国为民,救国救民,还出了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均极得大唐宗室的尊崇。著名道士还有张道陵、葛玄、葛洪、吕洞宾、张三丰、王重阳及全真七子、孙思邈、陶弘景、王常月等等道士,都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光辉。
我在乾元观前伫望,倏忽间,大雾笼罩了“金牛奔海”、“青蛟盘龙”、“黑龙游池”神奇的景观。我在迷茫中彻悟起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来,思索着“入众妙门,自然解悟”。《清静经》上说,“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从不无中无,从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中有。”从这里可以说明道教是从“无为”中寻求“无不为”的,在“无为”时,即在清静中悟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事物内在的法则;在“无不为”时,根据客观发展的规律,并付于实践,在实践中到达了更高的境界,从不有中有,从不色中色。当然,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过这度真理就会变为谬误了。“无为”与“无不为”有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失去“无为”只能无所不为了,一切都是随心所欲;失去“无不为”就会坠落遁匿人世,“炼丹成仙”了。清静无为也有消极一面,清静中不能无我、无你、无他,失去了“无不为”,就会误入歧途。“无为”,即退而思之,静而思之,思不足与过失,思勃发与奋进;“无不为”就是更大的为,披荆斩棘的为,一往无前的为,在为中使事物有所发展。
秦始皇超过了这个度,穷兵黩武,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大建阿房宫,大造秦皇陵,视百姓为灰泥,一心为了自己家天下,一心只想“无不为”,结果“三楚亡秦”了。宋徽宗只想到自己享乐,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收集天下奇花异石,花了大约世界70%的财力建造艮岳,以求长生不老,只想到自己成仙,到头来,飞天不成,却成了五国城亡国之鬼,被称为昏德公。值得一思的,建国后,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少产”的影响下,造成了浮夸成风,人民遭殃,使良好愿望产了不良的果。
其实,道教也讲追求的,《清静经》上说,“常能遣其欲,而神其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就是在精神上寻求升华。道家、儒家、佛家反对的是欲,所谓欲?就是私欲膨胀,不应得而得,有时往往会出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适得其反情况。在改革大潮中不少人因为私欲膨胀,大搞钱权交易,到头来物极必反地成了阶下囚,上了断头台。他们忘却了头上顶的天,脚底下的地。什么是天?天就是人民,芸芸众生。什么是地?地就是粮食,人民的一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无为”“无不为”。
一阵清风拂面而来,接着云开雾散,眼前出现了九峰,二十池美妙之景,涌出“花飞佛地三千里,人在瑶池十二层”的仙境。深沉的钟声,响彻茅山的万朵彩霞,响彻了大千世界,响彻了芸芸众生……
——我,是否彻悟了道家的真谛?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