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白池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已有九百余年历史。前身为宋代松江进士朱之纯的私家宅园,名叫 “谷阳园”。园名意思是说,这是陆机、陆云家乡的名园,陆机曾有诗说“仿佛谷水阳”,说自己的家乡在谷水之阳。朱之纯羡仰诗仙李白,他想如果李白再世,来此悠游,一定会被池上景物所迷醉、会被池旁园林所陶醉。所以就将池上园林叫“醉白池”。醉白池至今仍保存有堂,轩,亭,舫,榭等古建筑,并保持着明清江南园林风貌,其曲栏横槛、回廊曲径,古色古香。以一泓池水为中心,七百平方米长方形荷花池为主体,以不规则对称等园艺手法建造池岸。以竹、梅、假山、奇石为相互配衬,融合一体,环池三面皆为曲廊亭榭,晴雨均可凭栏赏景。
池南长廊的墙壁上嵌有《云间邦彦画像》石刻,共二十八块(一说为三十块),镌刻着松江府从元到清初乡贤名士九十一人的画像和赞词,刻画甚工,其中不少是人们所熟知的,如董其昌、徐阶、夏允彝、夏完淳、陈子龙等。此系清乾隆松江人徐璋所绘,后来散失了一部分,由画家改琦补绘,刻于石上,得以保留至今。
我和儿子晓鹏浏览了荷花绽开的荷塘,在朝辉下的荷子,或红、或白,或粉、或黄、或紫、或青、或绿,洋溢出一池朝气,满园生辉。
醉白池石刻是艺术瑰宝,“十鹿九回头”、《赤壁赋》、《难得糊涂》石刻是宝中之。晓鹏却被《邦彥画像石刻》所震撼,他想不到令人醉迷的醉白池闪耀着划破天穹的剑豪!
我随口吟诵出:《一剪梅·松江醉白池怀古》一曲:
闲适飘逸满庭葱,云绿画堂,歌舞流莺。
千秋功业付江东,醉里夕阳,荷卷飞觥。
常忆当年存古公,勃发英年,挟剑惊风。
三千铁甲斩苍龙,笑对无常,驰骋红鬃!
为此,我创作了九场昆曲《南冠剑》,以下一文,记载了创作初衷:
《南冠剑》剧本创作酝酿了十几个春秋,自从读了《历代书信注》中“狱中上母亲书”与《元明散曲精华》中“【双调】江儿水•无题”、“【仙吕】傍妆台•自叙”,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所震撼,被他托山揽虹的横溢才华所折服。为此,我曾写过《一剪梅》、《江城子》两阙,然而仍觉得胸襟未酣,难以表叙对夏公的景仰与遭遇的感慨。用什么文学样式生动地表述他的精神面貌,这似乎难以寻找的钥匙,于是,觅觅寻寻找了十几个春来秋去,蓦然之间,我发现了昆曲体裁似乎最能表现夏完淳的文采勃发与大义凛然。当然,创作一部大型昆曲剧本也是我几十年的夙愿,以前我也写过像《萼梅》剧本,从昆曲角度来讲是不成熟的,然而,昆曲是剧本中最难写的,它不像其它剧本只要唱词流畅再加上押韵就可以张口开唱了。昆曲讲究度曲有序、曲牌有定、幽雅飘逸、意境秀曼,可以说,昆曲是诗与景的交融;曲与戏的融通;情与义的碰撞;歌与舞的辉映。2006年酷夏,近40度的高温像把火点然了我创作《南冠剑》的激情,创作的“火山”迸发了,每周写一场戏(包括曲牌),二个多月日日夜夜我就像入了魔,风风火火地铸造狱中之剑——《南冠剑》!
后经修改呈请上海昆剧团斧正,上昆艺术中心老师们非常热心,及时对拙作去芜存青,提出不足之处和修改方向。我思索再三,对《南冠剑》作较大的改动,此后,昆剧团团长会议对《南冠剑》剧本进行认真讨论,并通过上报艺术委员会。我深知要把《南冠剑》搬上舞台有多少路要走,现在首要的是把《南冠剑》出版问世,这可能是迈向舞台的第一步。为什么定名为南冠剑?南冠即狱也。剧中人物都表现出“狱剑”精神风貌。我写过数百篇文学、戏剧作品,恐怕散文《荷塘晨色》、昆曲《南冠剑》打磨最久,最为认真的。
后来,我又拜谒了夏完谆父子墓,写下了《浩气贯虹》一文:
谒拜夏完谆墓记
浩 气 贯 虹
史 荣 东
我虽然不是松江人,却对松江有着特殊的情感,不仅仅是松江物阜民殷,而是松江的人文有着魅力四射。1992年,我初游方塔公园,写下了《月桂飘香》游记,后来,又写下了新诗《松江照壁前抒怀》。在游醉白池时,我又写下了《一剪梅·松江醉白池怀古》一曲:
“闲适飘逸满庭葱,云绿画堂,歌舞流莺。千秋功业付江东,醉里夕阳,荷卷飞觥。
常忆当年存古公,勃发英年,挟剑惊风。三千铁甲斩苍龙,笑对无常,驰骋红鬃!”
自从读了夏完谆的《狱中上母亲书》,愤慨不已,写下了《江城子·读夏完谆狱中上母亲书》:
“胸怀剑气九天冲,对罡风,亦从容。一腔热血,正气傲长虹。红雨有情含愤志,天有道,杀人龙? ”
当读到了他的《南冠草》中套曲《自叙》时,更是胸涛澎湃,彻夜难眠,总想写个剧本告慰英灵,以表胸志。经过十几年的思索与寻觅,终于寻找到了用昆曲表达他壮志难酬,挟剑驰骋的文体。昆曲是剧本中最难写的,为了写好这个本子,几年中可谓是殚思极虑,百色无味,差一点变成“疯迷痴”。后九易其稿,终于使九场新编昆曲《南冠剑》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我对松人情有独钟?我以为,松江人血脉中涌动的是堂堂中华正气,表现的是铮铮民族风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之处并不是彰示儒家的真谛,而是把儒术成了统治者驾御人民的工具。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术”是“君为臣纲”的“术”,把儒术为我所用的“术”。他破格起用唯喏是从的寒儒公孙弘为相,成为礼贤求才的典范,使全国读书人成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汉武帝的“表”。而汉武帝的“里”是启用张汤一类酷吏,罗列种种罪行,桎梏不同政见者,从而加强了他的帝王极权。自从汉武帝开了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先河以后,历代统治者加以效仿。
在明朝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中发生的南北榜案就是最明显一例:洪武三十年(1398年),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上榜者竟无一人出自北方。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为南方人,照顾其乡亲。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等人重阅考卷。张信说刘三吾判卷无错属实。朱元璋大怒,对考试官严加治罪,将张信与白信蹈等二十余人凌迟处死,命刘三吾戍边。后明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取录任伯安等61名,所录61人全系北方人。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说明了“儒术”是“牧士天下”之术。尤其是清王朝,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清兵入主中原,不管生产关系还是科学技术,不管是保持堂堂中华正气还是发扬民族朝气方面,都是一个大倒退。清王朝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长达二百多年,我以为,是他们实行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效果,他们成功地收买了汉族中“大儒”,使他们成了淸王朝统治的“吹鼓手”、“马前卒”,为他们摇旗呐喊,桎梏人民。
我在读孔尚任《桃花扇》中写道:
谁抵青楼风骨殊,桃花血染圣贤书。
可怜三万儒家客,尽作满清膝下奴。
而松江人不是“满清膝下奴”,以夏允彝、夏完谆为代表,在陈子龙率领下,宁愿冒着灭族、屠村、屠城危险与满清展开了殊死斗争,彰显了松江人的正气,表现了中华民族铮铮的钢骨!
《南冠剑》出版以后,我总想拜谒夏允彝文夏完谆父子墓,以表达对他们父子敬仰之心。今年,我为了寻找到他们墓址查看了很多资料,最后在网上查到,然而,松江石湖荡镇荡湾村,乘什么车可以到达,连“丁丁网”都说不清。后来,综合各类资料,基本认为夏允彝夏完谆父子墓在小昆山,于是,周日早上,乘车赶往小昆山。到了松江新城下车,在松江20路站,问讯起夏允彝夏完谆父子墓,站中服务人员感到奇怪,连连揺头。还是一位中年师傅说你到华夏公墓找找,乘20路车到小昆山去问问。于是,我乘车前往小昆山。在车上想,如果用一天时间,能找到夏允彝夏完谆父子墓,就是最大的收获,哪怕不吃不喝,走上几十里路也是心甘情愿的。到了小昆山一问,华夏公墓是82路车子可以到达的,是不是夏允彝、夏完谆父子墓不知道,上午10点钟才有车。我一看手表才9点不到。
10点钟上车后,女售货员给我一线希望,她说:“华夏公墓不到地方有夏允彝夏完谆父子墓,你到荡湾村下车。”下车时,我问什么时候有车,女售货员说:“每隔80分钟有一辆车经过。”荡湾村下车后,眼前一片野茫茫农田,我只好站在三岔路口等人问讯。不久,来了一位骑黄鱼车大嫂,她指着一条路说往那里走,我顺着那条路走去,走着走着,觉得与女售货员指的方向不对。一位大嫂开着电瓶车来了,我扬手问讯,大嫂摇头,车上的小姑娘说不是这个方向,而是往华夏公墓方向,还有一里多路。我问她怎么知道的?小姑娘说;“学校组织活动,祭祀去的。”谢天谢地,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夏允彝、夏完谆父子墓在华夏公墓不到的地方,从小路而入,不远处见到了牌坊,夏允彝夏完谆父子墓四周砌起了黛瓦白墙,然而,漆黑大门的紧闭,叫了很久没人应。我大失所望,想不到好不容易找到夏允彝、夏完谆父子墓,竟被挡在门之外,吃了闭门羹!唉,无奈地向村中走去,挨门逐户地讯问,终于找到一户人家,主人带我到墓地大门,他见门未上锁说里面肯定有人,便大声叫喊起来。后面有人应声开了门,把我让进了大门。进门正中便是夏允彝、夏完谆父子墓亭,亭中有夏允彝夏完谆父子碑,碑中雕刻夏允彝父子肖像画,肖像画后,陈毅元帅一九六一年书写的夏允彝夏完谆父子之墓十个大字,字迹浑厚飘逸,有大将之风。
我肃立鞠躬,向中华民族英灵致敬,愿英灵相助,使《南冠剑》早日搬上舞台,使夏允彝父子浩气贯虹!我恭呈一联,以表心志:
存古公,浩气贯虹,沐泽华夏;
南冠剑,黄钟绕岳,腾彩扬霄。
现呈 新编九场昆曲《南冠剑剧概》和《南冠剑》第七场•授命:
新编九场昆曲《南冠剑剧概》
夏完淳,字存古。明末(南明)诗人,民族英雄。十场昆曲《南冠剑》,取材于《夏完淳集》。他14岁随父抗清,任南明中书舍人、都督参谋。在太湖大战前,他率书僮,单舟过湖到清营侦探,并智斗了清军大将图赖。回营后,他建议用四路分兵之策,大破了清军。后来,南明鲁王中了图赖反间计,革去夏完淳中书舍人,都督参谋之职,责令回乡思过。明军因将帅不和,被清军乘虚而入,夏完淳父亲和老师身亡。夏完淳得知后,散尽家产,辞别新婚之妻,举义抗清,不幸兵败入狱。妻子秦篆为了替丈夫澄清降清的谣传,奋然要求到南京探狱。临行时,夏夫人拿出传家宝剑——南冠剑,并嘱咐儿媳,如夏完淳果真降清,替夏家列祖列宗了结不孝子孙!秦篆在书僮彤儿陪伴下历尽了艰险,终于到达南京。在狱中,夏完淳大义凛然,怒斥洪承畴。洪承畴以秦篆相威逼,秦篆义愤填膺拨出南冠剑向洪刺去,洪闪让拔剑向秦篆刺去,彤儿用身体挡住刺剑,倒在血泊之中。秦篆又向洪承畴刺去,被洪击倒在夏完淳怀中。夏完淳拿起南冠剑自刎不倒,威武不屈,眦目怒视!吓得洪承畴惊倒在狱中。
第 七 场
授 命
[华亭,夏完淳家。月照秋霜,夜乌声噪。
秦 篆 (在庭内徘徊)唉,这几天总是心神不宁,该死的老鸹叫个不停,真叫人担心哪!
(唱[乌啼夜])
乌啼半夜惊人醒,
玉漏寒,
正值是三更。
星稀月缺霜如刃,
最怕过鸿声。
独影立霜风,
耳边忽闻鼓角震云峰,
旌旗卷起千条艋。
见郎君,
马蹄骋。 (乌鸦又啼)
棒打乌鸦惊!
夏夫人 (上)儿呀,半夜霜寒,当心作凉。
秦 篆 (施礼)婆母,这么早就起了。
夏夫人 儿呀,为娘这几天心惊肉跳,最怕吾儿有所不测,今天半夜乌鸦啼
叫,教为娘放心不下哪。
秦 篆 是呀,夫君一走两年了连个音讯都没有,也不知道是生是死……(哽咽)
夏夫人 是哪,新婚之夜,一去春秋两年,儿哪,真难为你了。
[族长率族人怒冲冲举着火把上。
族 长 夏氏,你儿子干的好事,把夏家列祖列脸面丢尽!(扔“祈降书”)
夏夫人 (念“祈降书”)“叹,大明失德,天下纷乱,神州黎民陷水深火热之中。大明天数尽矣,大清而代仍是天命也。完淳,昏昧无知,妄想以螳螂挡车,蚍蜉撼树,今蒙义父大人承畴以势利导,(昏阙)
秦 篆 婆母……
族 长 烧、烧、烧!
[族人放火烧房下。夏夫人半晌苏醒。
彤 儿 (背包袱上)呀,家中怎么被人烧了?拜见夫人,少夫人。
夏夫人 (惊喜)呀,彤儿回来了,公子呢?
彤 儿 夫人也,一言难尽喽。
秦 篆 公子怎么了?
彤 儿 公子戴孝投奔唐王,在太湖与清兵打了一仗可惨烈呢。不料在骨节眼上公子中了埋伏被清兵捉去,可是,公子可机智呢,夜半更深乘人不备他领着彤儿死里逃生。
夏夫人 这就好了。
彤 儿 夫人也,甭高兴,公子与我经历千辛万苦在路上碰上了洪承畴。
秦 篆 这就好了。
彤 儿 好个屁,谁知晓洪承畴是个没骨气的软蛋,他降了满清还当上什么招抚大都督!
秦 篆 那公子呢?
彤 儿 洪承畴派人用酒灌醉,把公子抓起来了,连夜押上南京。我溜得快才
没被抓去,我呀,悄悄地跟在囚车后面,好不容易从监狱狗洞钻进
去。
夏夫人 见到公子么?
彤 儿 见到了,公子把他的诗稿《南冠草》给我带回来,还给一封信呢。 (呈信)
夏夫人 (拆信,念)母亲大人台鉴:
[舞台灯渐暗,夏夫人等隐去,转场,出现夏完淳在狱中写家书之
景。
夏完淳 (朗读书信)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鸣呼!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慈君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大恩未报,令人痛绝!呜呼!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望慈君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新妇结缡二年,贤孝素著,知礼识义。虽未同眠一宵,惜矣、叹矣!并非儿无惜玉怜香之顾,而是国仇家恨如烈火干柴!淳死后儿妇将成未亡人,痛哉痛哉!倘若有来生儿结环相报,再结丝罗。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赴太虚,了我分内事。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
[夏完淳在灯渐明中隐去,夏夫人等哭泣。
夏夫人 (悲痛唱[牧羊关])
书信读罢珠泪滚,
秦 篆 (接唱) 字字句句热血腾。
夏夫人 (唱) 喜吾儿,
铁骨铮铮!
夏氏无愧,
笑对刀丛鬼亦雄。
彤儿,你看这个……
彤 儿 (接“祈降书念)“祈降书……” 夫人,这是伪造的,公子可是铁骨
铮铮男子汉,不可能不可能!
夏夫人 是呀,淳儿怎么会降清呢,有口难辩哪!
秦 篆 (唱)
是真是假难辩,
奴一定辩个真假!
无憾英勇对先灵。
奴不顾迢迢千里关山远,
南京探夫君!
彤 儿 南京探夫君?我说少夫人,到南京去是闹的玩的,如今那,兵荒马乱,
盗贼出没无定,少夫人,不要说到南京恐怕就连太湖也过不去!
秦 篆 为什么?
彤 儿 那里江洋大盗可利害呢,这次不是老渔翁相救彤儿恐怕早就喂王八了。
秦 篆 我顾不了许多!
彤 儿 少夫人,像你这张花容月貌的脸蛋儿,未过太湖呀恐怕成了压寨夫人了。
秦 篆 我这张花容月貌脸蛋儿?
夏夫人 儿呀,彤儿说的有理。
秦 篆 (咬咬牙)罢,罢,罢! (拿起剪刀向脸上划去,鲜血直流)
夏夫人 儿哪……
彤 儿 (扇自己耳光)都怪我,乌鸦嘴,该打!该打!
夏夫人 儿呀,你可记得“嘉定三屠”?
秦 篆 刻骨铭心,儿怎能忘怀!七月里短短二十几天,满清为了推行“剃头
令”,向反抗的人三次大开杀戒进行屠城,可怜城内四万多人一个不
留地被杀害了…… 就连我家二十几口人都死在屠刀下……还有伯父率
江阴百姓抗拒 “剃头令”,守城八十一天,二万多人誓死抗清,是多
么动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哪!
夏夫人 (拿出南冠剑)儿呀,这是祖上留下一把短剑,倘若淳儿真的降清,
就……就……就用这把祖上传下来南冠剑…… 替夏家列祖列宗了结这
不孝子孙!
秦 篆 (一惊)啊?这……
夏夫人 儿呀,你狠不了心?
秦 篆 (心一狠)也罢!(跪接南冠剑)儿媳谨尊婆母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