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走近梵蒂冈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4:28:48

2008年1月的寒夜,一场鹅毛大雪将整座罗马城打扮得银妆素裹,我从入住宾馆的窗口朝下望,发现马路上已积满了厚厚的雪。我担心咱们团队明天难以出门旅行了。谁知翌日起床大雪早已停下,此时马路上的积雪也已被清除得干干净净了。我们趁着雪过天晴去名扬天下罗马城内梵蒂冈作了次参观游览。

梵蒂冈有世界最小的国家之称,故也有“梵蒂冈城国”之称。它也是罗马教廷所在地,位于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面积0.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0人,大多为神职人员。梵蒂冈原为中世纪宗教国的中心,1870年宗教国领土并入意大利后,宗教退居梵蒂冈;1929年同意大利签订《拉特兰条约》,成为独立国家。梵蒂冈是以宗教为君主的政教合一的主权国家。中央机构设有国务院、圣部、理事会等。梵蒂冈既无工农业,也无自然资源。国民的生产生活必需品由意大利供给。财政收入主要靠旅游、邮票、不动产出租、特别财产款项的银行利息、梵蒂冈银行盈利及教徒的捐款等。圣彼得大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326年落成。圣彼得大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

这天我们踏着晨光来到了圣彼得大教堂前参观游览的。晨曦下的这座闻名世界的圣彼得露天广场,显得气势磅礴,宏伟高大,广场长340米、宽240米,被两个半圆形的长廊环绕,每个长廊由284根高大的圆石柱支撑着长廊的顶,顶上有142个教会史上有名的圣男圣女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41米高埃及方尖碑,是1856年竖起的,它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方尖碑两旁各有一座美丽的喷泉,涓涓的清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所有走进圣彼得广场的人无不为这宏大的场面而感慨,也勾起我拍照留影。

大教堂门前左边树立着圣彼得高大的雕像,神情自若、面带微笑, 右手握着两把耶稣送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他头上的缕缕卷发、脸上的根根皱纹、下巴上的胡须和身上的层层长袍无一不被雕琢得细腻、逼真。如果把脸和头发涂上真实的颜色,一定会被当作真人。彼得是耶稣的12个门徒中的第一个,耶稣回天国前把金钥匙交给了他,彼得成为了天主教的首领。然而当他来到罗马传教后,罗马的皇帝为了嫁祸天主教,放火烧了罗马城,然后归罪于天主教,并处死了彼得。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为纪念彼得而修建的。教堂门前的右边竖立着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据说那是耶稣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罗。而他曾是在耶稣回天国之后,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后来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被耶稣用光芒罩住并与之对话,从而得以认识耶稣,知晓耶稣原来是真神。从一个祸害基督教的人转变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保罗是基督教除耶稣基督之外最重要的传道者。

步入大教堂后,我们先经过一个走廊,走廊里带浅色花纹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纹,从左到右长长的走廊拱顶上有很多人物雕像,整个黄褐色的顶面布满立体花纹和图案。我们又走过一道大门后,才真正进入教堂的大殿堂了。殿堂之宏伟令所有参观者惊叹,其长186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能容纳6万人。高大的石柱和墙壁、拱形的殿顶、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细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华丽到让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我们见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顶是当年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双重构造,外面的暗内在的明。对于这个大圆顶,曾有过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于1506年设计的,1514年他去世后拉斐尔接替了他。六年后,拉斐尔也去世了,教会对教堂顶部借鉴哥德式的设计,强调黑暗与光明的对比,采用了玫瑰花窗,于是出于对教堂入口处的光线对比效应的考虑,圆顶被取消。后来米开朗基罗在71岁高龄时接替了这项工作,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的爱”的名义,恢复了圆顶。圆顶廊檐上有了十一个雕像,耶稣基督的雕像位于中间,廊檐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的是格林威治时间,左边的是罗马时间。

大殿内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两边是一个接一个小的殿堂,每个小殿内都装饰着壁画、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哀痛雕像和一座圣彼得青铜塑像。我最喜欢的是刚走进大门处的两个小天使捧圣水缸的雕塑,从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岁的样子,然而雕像的实际高度有2.5米。当众多的统治者、勇士、殉难者的雕像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威严、冷峻和痛苦的记忆后,再看到这天真可爱的小天使时,一种安慰、一种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艺术家把小天使和圣水放在一起,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视水为上帝赐予人的圣洁之物,水是生命之源。但鉴于我们对罗马史知识的缺乏,即使导游讲解得很努力,对我们犹如对牛弹琴,左耳进右耳出,出了大堂门也都还给了导游。

虽然古罗马历史知识有些记不住,但大殿内栩栩如生的精湛雕塑却令我们印象深刻。比如米开朗基罗24岁时雕塑作品《圣母哀痛》。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手。这里所表现的圣母痛苦状与米开朗基罗以后的作品迥然不同,令人难以忘怀。

2008年1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