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据史籍记载,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1965年,新加坡独立,发展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也是全球具有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早在未到新加坡之前,我就知道新加坡是个美丽的“花园城市”,然而当经历近5个小时的飞行,身临其境时,不仅被这里充满绿树花香的美景所吸引,还被这座一尘不染、环境整洁及公民遵纪守法良好素质的城市风貌所倾倒。
清晨,当我从下榻的胡姬酒店走出来散步时,沿着清洁平坦的柏油马路悠闲地一路走去,顿时被两旁风格各异的平房民宅院落所吸引住了。这里的私家住宅整洁、明亮、宽敞,透过低矮的围墙,发现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宽敞的大院子及一扇透明的大铁门。路边行人可以一眼望见院内的景色,院内往往是花卉、盆景错落有致摆放着,却见不到国内流行的铝合金防盗窗、防盗门,也听不到狗的狺狺声,给人一种幽静、安全、和谐感觉的气氛,这是个极适宜人居住的宝地。此外,我还被道路两旁间隔10公尺就有一只黑色垃圾箱、连绵不断设置的壮观所惊叹,管理得何等井井有序。垃圾箱是封闭型的,外观上给人一种精致、玲珑、整洁感。我想这也是创建优美花园城市所必备的硬件之一。一座国际大都市作些必要的硬件投入,这对一个廉洁政府而言,并不是件难事,而难能可贵的则是新加坡长期坚持对公民的环境法治意识教育,这一点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记得在游览新加坡国会大厦后,我与大巴士驾驶员站在大巴前聊了起来。两鬓已添白发的驾驶员韩师傅看上去有50多岁了,但方方正正的脸型上,始终露出憨厚的笑容,一瞧就是个安份守纪的人。我说:“当驾驶员很辛苦吧!”他笑着答道:“当驾驶员是份辛苦的工作,但收入是较稳定的,每月不仅有1500元新币的基本收入,再加上有小费收入,小日子过得也挺舒心的。”我们正聊着,有位同车的旅伴见我们聊得欢,也过来凑热闹。他是个嗜好吸烟的人,他习惯性的抽出一支烟递给韩师傅,这次却意外的遭到韩师傅的婉言谢绝。韩师傅并对递烟者说道:“新加坡,在公共场所是不准敬烟的,敬烟是违法的!”在公共场所敬烟这在国内是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小事,但这样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作为新加坡普通公民所表现出来的遵纪守法意识是何等的强烈和自觉!
这件小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良好的印象。韩师傅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的。我相信伴随我国公共场所禁烟令的颁布,市民素质的提升,在公共场所乱抽烟的现象会逐渐的烟消云散的,尤其作为国际型大都市的上海人,首先要成为不在公共场所乱抽烟、乱丢烟蒂的引领人。然后,瞧瞧我们当下周边的实际情况,这种乱抽烟、乱丢烟蒂的现象是屡屡发生的,因此,我们要加大禁烟令的宣传力度、加强管理和惩罚力度,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大环境而努力。
新加坡是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型国家,也是个与国际海外交往频繁久远的国家。早在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明代太监郑和奉旨下西洋时,就曾访问过新加坡。郑和,别名三宝,云南昆阳宝山乡人,故也有人称他为宝山。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在航海、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尤其在航海与东南亚交往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据史书记载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曾到过新加坡的“龙牙门”,即新加坡现在的拉柏多公园海域和圣淘沙海岸间的海峡。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2005年新加坡举办了两个展览会,一个展出古代地图等珍贵物品,另一个则展出郑和宝船模型等,反映了中国和新加坡人民友好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新加坡流行讲英语和华语等,所以在新加坡游行的中国人语言沟通交流上没有障碍,沟通也很方便,故当我独自外出寻访有关郑和的历史遗踪,出门询问当地市民他们就热情的为我指路,就找到了散落于街道小巷中的郑和纪念庙堂。新加坡华人或华侨,对郑和都很崇敬,捐资建造了多处纪念的庙堂。不久,我来到马六甲海峡附近一处景区参观游览,发现这里不仅有店铺和楼亭及芳草绿地,也有一座古色古香红褐色的庙台,庙门顶梁的匾额上题有“宝山台”三个繁体大字。这也是座郑和庙堂。走进庙堂,我发现堂内供奉有郑和塑像及有关郑和的简介,称郑和是“十五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家”。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也有言称道:“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赞道:“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可见郑和是我国海上航行英雄伟人,并为我国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做出了卓越贡献。
通过这次新加坡之行的耳闻目睹,不仅让我领教了新加坡人民遵纪守法良好风范,也让我看到郑和在新加坡华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及折射出中国和新加坡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2005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