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地灵的荆州古城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56:04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熟悉荆州这个地名的,因为《三国演义》120回中,有数十回提到荆州。荆州曾经是魏、蜀、吴三国纷争的战略要地。他们各自从立国图强、建立霸业的政治目的出发,都想得到荆州这块重要的战略之地。曹操经多年征战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即挥师南下取荆州;处于荆州下游的东吴孙氏政权,把荆州视为自己立国的屏障,早就两眼紧盯着荆州;大半生颠沛流离、苦于没有立足之所的刘备,更是将荆州看作命根子,把它作为建立未来政权最理想的基地。这样三方围绕荆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时而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时而又偃旗息鼓,暗中争斗。他们不仅为世人演义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也为荆州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众多饶有趣味的遗踪胜迹。

走近荆州古城,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高耸古城墙及条石青砖、重檐城楼,进入城门的一刹那,千年沧桑便在时空间轮回。古城的修筑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景帝时期所夯筑的土城;土城上面,覆盖的是五代时期南平国主高季兴加筑的砖城。现存传世的则是清顺治三年(1646),依照明代旧基重建城垣。我们发现这里的古城墙与西安古城、平遥古城相比不仅规模宏伟、城垣也保持得相对完整,护城河也保持完好。如今该市在城墙及护城河间,还新修筑了一条大石铺地的外环道。乘上景区环保车在外环道奔驰和游览,沿河是一袭杨柳和参天水杉树,靠墙则是历经沧桑古城墙,让人仿佛穿越于历史的时间隧道和绿树缤纷间,沉醉于自然与历史的怀抱中。绕城一圈,车把我们送到了东门宾阳楼,俗称东门楼,该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1861)重建。整个楼台高9.5米,东西宽12.65米,南北长34米,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雄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

登上宾阳楼,发现楼里的三国著名人物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等的仿铜巨塑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散发着三国风云人物的气息。伴随着游览的步伐,我们又来到了位于古城南纪门内荆州关帝庙。这里曾是蜀汉大将关羽镇守荆州的府邸故基,关羽死后,这里成了他后裔世袭江陵的袭地。到了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荆州首座关庙在这里建成,后因种种原因,古殿宇毁失殆尽。现在的关帝庙是1987年,在原关庙遗址上复建的。如今庙内元末明初所植的“夫妻银杏”,尽管雄树已毁,雌树依然枝虬叶茂、苍劲挺拔。建筑风格灰瓦红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势恢弘、独具魅力。步入仪门,上方高悬清乾隆御匾“泽安南纪”;大殿正门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赐匾额“威震华夏”;殿内挂着清雍正御赐的“乾坤正气”匾额。大殿内关羽塑像高丈余,身披重铠,长髯飘飘、威风凛凛;关公两侧的关平、周仓,亦显得粗犷矫健、彪悍勇猛。大殿两旁内壁上,有关羽“镇守荆州”“迎亲救主”“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巨幅壁画,再现了关羽忠、义、仁、勇的高大形象和后人对他的景仰之情。

荆州古城不仅散发着浓郁的三国气息,还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历史名城。如楚庄王、屈原、岑参、陈友谅、张居正、袁宗道等都曾在这里主政或出生、生活过,为荆州古城增添了一道耀眼的人文景观。其中最吸引我的当数张居正故居。故居前后共有四进,亭台楼阁、花园廊榭大都小巧玲珑,总体面积并不很大。室内悬挂摆放着皇封钦赐、名人字画、古旧家具,突现良臣张居正敢于改革的壮志人生。对张居正我早年就接触过他的生平史料,还写过一篇《张居正与一条鞭法》,知道他是明朝一代名臣,内阁首辅,因其在辅佐皇帝期间大胆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使摇摇欲坠的明王朝走上了一段中兴之路,可以说历史功绩非同一般。但他劳瘁于国事,可惜只活了58岁,院内有一石碑上刻着明万历皇帝朱翊钧题写的“元辅良臣”四个大字,应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和最高的评价。但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首辅,死后并没有给他的家人带来福祉。张居正去世后的第4天,由张居正一手提拔的言官潘晟等人就把矛头指向了张居正,而一向尊张居正为师的神宗皇帝,因为早已耿耿于张居正的震主之威,于是立即下令查抄张居正家,并削尽其官秩。不久张居正的家属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想想官场之险恶,令人不寒而栗。

在荆州古城我们还去游览和参观了荆州博物馆,该馆环境优美、馆藏文物丰富,有战国丝绸、四代越王剑、吴王夫差矛,有战国秦汉漆器,有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专著《算数书》等汉初简牍,有迄今为止保存年代最为久远、最为完好的西汉男尸等,这些展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它荣获中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美誉是名不虚传的。

《新民晚报·新民旅游》2013年8月27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