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库书城买书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2-09-19 12:37:14

“博库书城”脱胎于“新华书店”。2003年,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正式在群雄逐鹿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上竖起了战旗。据说不用“新华书店”这块金字招牌,采用博库书城称号是希望这个品牌能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名称。博库书城成立伊始就以惊人的速度向外省扩张。坐落于徐汇区宜山路515号的博库书城是在上海开设的第一家连锁店。

博库书城(徐汇店)规模宏大,宽敞明亮,上下多层,各类读物,品种齐全。2013年3月30日的上午,当我步入书店让我颇感意外的是这里的购书硬件环境绝不逊色于上海书城,店内敞开书架上排放着整齐的、五颜六色的书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犹如饿汉见到满汉全席佳肴。我首先来了专售社科书类的专柜,这里有各式各样史学读物,令我眼花缭乱,爱不释手,我不停地从架上取下又放上,不肯错过每本我感兴趣的书。寻寻觅觅,我终于找到了一册我感兴趣的书:《汤志钧史学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汤志钧先生是当代著名史学家和经学家。这本史学论文集也是已90岁高龄的汤先生集中展现他近十年余年来孜孜不倦史学研究的成果。正如他在序中所言:“戊戌变法和中国经学史,是我主要从事研究的课题,本书也以这方面的札记居多。……此外,还有近年应报刊或有关单位之邀写的小文。”全书有《推陈出新》《戊戌漫笔》《味经珠尘》《序跋题记》《其他》等五个章节,有关戊戌变法和“味经”的经学文章占了全书的较大篇幅。像《康有为早期弟子》《“公车上书”答客问》《梁启超就聘时务学堂》及《清代经学学派》《关于清代“吴派”》等篇,在有关戊戌变法和清代经学方面不乏精辟的论述。如对清代经学学派分析和点评道:“吴派、皖派继承了顾炎武的‘博学于文’而予扩展,他们推演的主要是东汉许慎、郑玄之学。常州学派则利用《春秋公羊传》经义,发挥西汉今义‘微言’。”寥寥数句,就将复杂玄妙的请代经学各流派的来龙去脉及传承关系点评得一清二楚。

先生与我是有师生情谊的。我们结缘于1974年初的上海历史所,当年他是师者,我是学员。从相识到相知,长年以来得到他在读史和学业上的指导和关爱。记得2004年5月我那本《名人和书》即将由汉语大词典出版时,他为我专门撰写了一篇精彩的序。这次当我从书架上取下这册书打开时,竟然发现汤先生还将该序收录于《序跋题记》之中。序文不长,现抄录如下:

“读书、购书、藏书、著书,好像总有联系:喜欢读书的人,总是喜欢购书;购书多了,藏书也多;诵其所闻,意到笔连,也就著起书来了。《名人和书》写出了上百人读书、购书、藏书、著书的生动事迹。

《名人和书》是继《书友斋笔谈》后的又一新著,作者翁长松从小喜欢读书,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也是购书自学,勤读不辍。记得“文革”后期,我“解放”不久,参加“二十四史”中的《宋史》标校,他经人介绍,向我问学,我发现他学有本源,知识面广,先秦古籍、清儒注释,都能持之有故。后来听说他上了高校,陆续发表读书随笔。尽管阔别多年,仍能从报刊中看到他的文章:史学杂谈、古籍书话、社会风俗、服饰文化、旅游散记,林林种种,如聆其声。去年,他的新著《书友斋笔谈》出版,特来寒舍相赠,娓娓道以多年来读书、购书、藏书、著书的甘苦。如今他读书已逾万卷、藏书已达万卷、著书也近百万言。如果不喜欢读书,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翁长松同志是在业余读书、著书的,他不同于专业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但他的成就,却不见稍逊,真是不易。最近,他的另一新作《名人和书》又将出版了,分列‘名人淘书’、‘名人藏书’、‘名人读书’、‘名人著书’诸章,凡一百人。其中有我敬佩的学者,有我相识的友朋,也有素不相知的学人,使我增加了读书、购书、藏书、著书的不少生动见闻。

我也有过读书、购书、藏书、著书的喜悦和苦恼,因此,看到此书,倍感亲切。我想:喜欢读书的人,对此也有同感吧!”

这篇600余字的序文,写得严谨简洁,隽永雅致,错落有致,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反映出先生对我个人的禀性、人品、学识是了如指掌,同时,他点评贴切,把书中的结构布局、内容故事,归纳和叙述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为读者读懂此书发挥了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指导作用。尤其令我感激的,先生后来还将这篇序收录了《汤志钧史学论文集》中,可见先生对我的厚爱、鼓励和认可。

离开社科类柜台后,我又来到了文学类柜台,在这里我也有所收获。购入了陈洪的《金圣叹传》(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早在1975年8月全国开展批《水浒》、批投降派宋江时,就知道金圣叹是腰斩《水浒》的明清传奇人物。但金圣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却知之不多。心中萌发过想借阅一本有关他生平的传记读物。然而后来忙于其他却始终未能如愿。这次让我在博库书城意外的见到这册《金圣叹传》,自然喜出望外,快乐的收入囊中。全书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追踪蹑迹,评述其人生;外篇撮取其理论精华,评介其成就。通读全书让我知道他是苏州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人。在我国文学史及文化史上,是个重要而且具有独特价值的人物。他批点、刊刻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在近三百年中畅销不衰,成为当时中国人的主要文学读本;他在批点中提出的小说理论及文学、美学思想有鲜明个性的,特别是小说理论成就,古代文学史上无人比肩;他的文学批评观点及方法,随“才子书”的畅销而影响广远,仿效者蜂起,小说、戏剧的评点本汗牛充栋,成为清代文学批评史奇观之一。

当然金圣叹也是个富有争议人物。活着的时候,崇拜者五体投地;憎厌者却欲杀之而后快之。罹难后,同情者无限惋惜;敌视者斥骂不休。陈洪在《金圣叹传》中,却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展现了金圣叹是个有才华、有理想、有追求的布衣书生禀性。晚年的金圣叹,虽为衰老与疾病所苦,却依然对文学批评充满热情。他一再对友朋流露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自前冬一病百日,通身竟成颓唐。因而自念:人生世间,乃如弱草,春露秋霜,宁有多日!”他认为人生如草而苦短,春去秋来,一去不复返,必须珍惜光阴,去抓紧抓好自己想做的事业。那么金圣叹晚年最想做的是何等事呢?这一点他在《答王道树学伊》中有了流露:“诚得天假弟二十年,无病无恼,开眉吃饭,再将胸前数十本残书一一批注明白,即是无量幸甚。”然而他生不逢时,这种安心做学问的心愿也未能实现。顺治十八年(1661),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三月初,金圣叹与百余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任维初,要求罢免其职。朱国治下令逮捕其中十一人,并为任维初遮瞒维护,上报京城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朝有意威慑江南士族,再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惨死在屠刀下。令金圣叹难以释怀的是才子书评点尚未完成,壮志未酬,常使英雄泪满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