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的《曾国藩》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2-09-19 12:24:30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等职。早年受范文澜所著《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的影响,认为曾国藩是个极端反动的历史人物,一无是处。伴随阅读的深入和视野的开阔,尤其读了唐浩明的《曾国藩》后,思想认识上有了变化,曾国藩不仅是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还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是个很有作为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作者唐浩明,湖南衡阳人,1946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曾经长期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1979年,由于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考入华中师范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古典文学,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部,获文学硕士学位以文学硕士身份任职岳麓书社,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和著述的整理出版工作。其间曾任《曾国藩全集》等的责任编辑。十年磨一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通过编审、分析曾国藩留下的多达1500万字的文稿,阅读曾国藩同时代人的著述和大量的正史、野史资料,他对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曾国藩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认为曾国藩既非圣贤完人,亦非千古罪人,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悲剧色彩浓重的历史人物。因此产生了创作历史小说《曾国藩》的欲望,想用自己的笔描写出一位有血有肉、六情皆具、在行将灭亡的清王朝中扮演中兴名臣而又力所难及的著名历史小说主人公。他在费时11年编纂、校正、出版1500万字、30卷的《曾国藩全集》的同时,也构思、撰写出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问世。我购入的《曾国藩》已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25次印刷本。全书三册、三部分:《血祭》(九章)、《野焚》(八章)、《黑雨》(七章),共计24章。小说以丰富的历史及人物史料为基础,注重写实,以史与诗的交融艺术手法,描绘和叙述了曾国藩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第一部《血祭》,从曾国藩回籍丁母忧开始进入故事主线,讲述他长沙创办团练抵御天平天国。曾国藩本是翰林院庶吉士、后升任内阁学士、侍郎,其论文章、诗词自然不在话下,书法古董也是颇有研究,也因此得到当时道光帝宠臣穆彰阿穆中堂赏识,成为他的得意门生。论带兵打仗,他在军事方面天赋并不是很突出,多次陷入敌人的陷阱,湖南靖港之战,太平军以少胜多,惨败后的曾国藩跳河自杀,辛被随从挽救;在九江又被翼王石达开的水军挫伤,险些被俘,恼羞成怒跳河自杀,又被身边将领营救。曾国藩在一次给皇帝上奏战报时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可谓也是无奈之举,却精神可嘉,但在最初的战争局势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正当湘军陷入江西鏖战,曾国藩的父亲突然去世,曾趁此机会回籍丁忧,后因此事,遭受左宗棠以推卸责任讽刺诟病。太平天国的一场内讧却扭转了战机局势,咸丰六年,东王杨秀清在天京金龙殿发难,威逼天王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和翼王石达开护驾,韦、秦带兵冲入东王府,将东王及家属侍从全部屠杀,又将杨秀清党羽及士兵五千多人骗进王府屠杀。石达开抵达天京后怒斥韦行为,韦昌辉大怒,欲布兵杀石达开,最终石达开缒城逃离,韦昌辉遂杀戮石达开全家。石达开以兵逼洪秀全处死韦昌辉,最终天王诛杀韦昌辉,天京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人人自危,开始走下坡路。 第二部《野焚》,曾国藩再次出山,在用人方面重新调整,携九弟曾国荃出山带领湘军,水师方面重用彭玉麟、杨载福。当时咸丰与潘祖荫等翰林学士闲聊,放言:以满人为首的桂明、多隆阿军队从江北进攻江宁,曾国藩的湘军、水军从长江南岸和江面进攻江宁,谁先攻下江宁,活捉贼首,便封其为王。可自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王挑起的“三藩之乱”后,清朝再未立过汉人为藩王。封王这一奖赏对从小便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身奋斗理想的曾大儒而言,不得不说是光宗耀祖的至高荣誉。当时左宗棠、沈葆桢、门生李鸿章等其他人被分布在江西、浙江其他地区与太平军作战,曾国荃从安徽安庆进攻,攻下安庆便可直下围攻太平天国首都金陵,很显然曾国藩想把攻克金陵的战果赠给九弟。后金陵城遭遇顽强抵抗,曾国荃允许士兵攻破城池后可以烧杀抢掠,于是士兵攻城更加凶悍,城破后,湘军大肆烧杀奸掠,算是血洗了当时有“小天堂”之称的金陵。在天王驾崩前,曾委托忠王李秀成,携幼子洪天福贵逃离京城,但最终被当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派兵追堵抓获。在此之前,曾国藩已向皇帝上报幼王已死,但因左宗棠上奏说明真相后,曾国藩有了欺君的嫌疑,虽然皇帝并未追责,但曾、左的关系也愈来愈差,当然,晚年两人关系也在国势危机、战争四起的大环境下,有所缓和,曾国藩死后,当时平定西北平的左宗棠发自内心送上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浦(对曾以官位敬称);同心如金,攻错如石,相期无负平生(今天的话说大意即为虽然平时互怼互骂,但你我还是肝胆相照的知己),这些都是后话。 第三部《黑雨》,湘军势力日益强大,朝廷已有大臣向两宫进言曾家拥兵自重,历代汉人未曾有之,满族势力也借此虚张声势,两位太后虽然也不喜欢汉人手握兵权,但满人打仗又不如汉人,此时,国内蒙古王僧格林沁剿捻被杀,西北少数民族暴乱,国外继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干预越来越严重,其中日俄更是在中国的领土滋事挑衅。慈禧儿子同治的江山还暂不稳固,需要汉人带兵打仗,这时曾国藩主动请求裁军减员,消除了朝廷猜疑。之后朝廷下旨曾国藩北上征捻,曾与幕僚商定以河防之策,将东西捻军消灭,后又被派去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因妥协洋人而荣誉扫地,再后来东下巡视,关于江南制造总局筹划建设上书朝廷,并获得恭亲王、张之洞、李鸿章等洋务派支持,并向西方安排派遣十三四岁的留学生,“师夷长技以制夷”。晚年,任两江总督,教育后代勤俭持家,笔耕不辍,并将家训一一收录整理,名为《曾国藩家训》。乱世须用重典,不论是对自己人还是敌人,过度的杀戮也许泯灭人性,倒行逆施,但对统治者而言,“短平快”的收益只要能解自己燃眉之急就行。在战争中,曾国藩杀人如剃头,人送外号“曾剃头”,曾国荃曾关于俘虏请教大哥如何对待,曾国藩回之:对太平军,喊口号贴布告,讲明投降不杀,胁从者释放回籍,实际凡活捉长毛,不论男女老少,一律剜目处死,无一例外。后来曾国荃带领的吉字营军纪混乱、以彪悍著称,在杀戮方面与曾国藩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于人才选拔,李鸿章在招募淮军时,曾向曾国藩请教相人识人之学问,曾国藩一本正经的给说了一套口诀:邪正看鼻眼,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曾国藩确实在识人方面很厉害,很多将领也都充分在他的举荐下发挥其才能。曾国藩是有很多品质,如:自律、反省、眼光、对诗词书画批注见解,对家族门生的培养方法等等值得学习。但想想他的“矛盾”,不擅长打仗却又有着屡败屡战、为国捐躯的精神;善于识人却不擅长择婿;喜好诗词书画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潜心修行,留下传习之作。这也许是国势所趋,时代背景大人物所不得不做的抉择,关于曾国藩,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在复杂的大环境下,处理着各个阶层的复杂关系,和各个复杂的利益集团合作或斗争,成则功成名就,败则身败名裂,他必须变得复杂,才能让自己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做出最优的选择,即使有时候这个选择不那么光彩,甚至需要付出代价。

读完《曾国藩》,感觉曾国藩的成功秘诀,大体有以下几点:一是修身立志,储才养望。曾国藩入翰林院后,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止步于科举胜利之中,而是选择程朱理学作为修身养性的理论依据。他为自己立下了许多功课,最主要的是“诚、敬、静、谨、恒”五个字,他选择用写日记的方式促使自己每天反省,以取得心灵上的日新日日新,这也是儒家倡导的“慎独”。他储备才干,在翰林院期间,发愤苦读先辈名家之作以及治理国家的实用之书。另外,借助诗文和奏折达到培养自己声望,这些都为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基础。二是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咸丰二年,太平军向江南进军,东南各省陷入战乱之中。朝廷需要团练大臣。曾国藩奏请朝廷批准,在长沙建立一支1000人的大团,每天训练,成了事实上的军队。之后,他又征得朝廷同意,到衡阳扩张军力,达到18000人,由民兵市长变成了正规军队的总司令。继而,他率领这支军队,一路北上,很快打下来武汉,从此名声大噪。三是坚毅不拔,屡败屡战。从衡阳出师到打下武汉,再到挥师南京,一路上有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军政两界的讥讽,曾国藩都忍了,他用湖南乡间的一句土话激励自己:“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一个湘军将领写报告说“屡战屡败”,他改成了“屡败屡战”,可见不一样的意志和精神面貌。四是低调内敛,谦退自抑。曾国藩从武汉到南京的途中,江面上数以万计的战船上,都飘扬着“曾”字的帅字旗,他清楚这其中的负面影响。于是,启用满人做湘军名义上的统帅,让朝廷以为,这支军队是朝廷的因而打消了不信任。打下南京后,他反复上奏,把功劳归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于友军。请保留此标记。他裁掉了90%的湘军,消除了朝廷的顾虑。在百废待举的时候,首先修复江南贡院,开科取士。南京城被太平天国领导了十几年,正规的科举考试停顿了十几年,因此大家都赞扬曾国藩清明。这样,即便功高震主,也还保住了平安。五是爱才惜才,广罗人才。他自开创湘军起由小到大,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才幕府,曾经有“第二朝廷”之称。左宗棠因自恃清高,得罪了朝廷命官,险些被朝廷杀掉,是曾国藩坚决保他使其免于杀身之祸。曾国藩到晚年着意栽培重用李鸿章,作为他事业上的接班人。他死后30年里,李鸿章掌握着中国军事、外交大权,还对老师的声名不断发扬光大。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