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二种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1-08-12 15:33:53

凡爱书的中国人,大致都爱阅读或藏有一种或数种古典名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自然也是我首选阅读和收藏读物之一。

《红楼梦》最初的出现,大约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那时书名不叫《红楼梦》而叫《石头记》,其小说故事也还没写完,只有80回,创作者为曹雪芹。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抄本上已经有署名脂砚斋等人或不署名的评论家的点评。脂砚斋是《红楼梦》研究史上最早的评论家和研究者;脂砚斋评《石头记》也是我国目前所知《红楼梦》版本研究的最早评点本。此后又出现了周春、裕瑞、涂瀛等杂评家,自道光至光绪年间又出现了一批《红楼梦》评点家。其代表人物有“护花主人”王雪香、“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燮等人。手抄本流传了三四十年之后,1791年才有活字排印本出现,书名改题为《红楼梦》,回数从80回增加到120回,排印本的出版者和编辑者是程伟元和高鹗。因此《红楼梦》从其体系上讲,有曹雪芹原稿的80回本和程伟元、高鹗120回本之别。我购入的第一种《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上海第1次印刷本。全书四册,120回本。卷前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3月撰写的《再版说明》:“作者曹雪芹,名霑,约生于清代康熙末期(1715)或雍正初年(1724),卒于乾隆二十七年或二十八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或1764年2月1日)。他的家世隶属清王朝‘内务府’旗籍,即皇室的家奴,实际上是享有特权的一个封建阶层。﹍﹍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整个家族的巨大变化,先是一个‘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公子哥儿,后半生过的却是政治上受排斥歧视、经济上穷困无保障的生活。《红楼梦》就是他在‘蓬牖茅椽,蝇床瓦灶’的境遇中写作的。”也就是说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他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他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甚至晚年移居北京西郊,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穷生活环境下, 终于创作出被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

《红楼梦》问世不久,不仅在知识界受到广泛流传,而且上自宫廷帝后和贵族官僚,下至普通百姓乃至小女子,都曾接触过这部小说。民间甚至出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说法。清代学者赵之谦说:“世所传《红楼梦》小说家第一品也。”足见其影响之大和评价之高。《红楼梦》面世初期,“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 ”及用活字印刷出版后,立即流行南北。小说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它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趣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红楼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它放射着强烈的诗和理想的光辉;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以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因此受到后来名家学者的赞赏和推崇,如文学巨匠鲁迅说道:《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自从读了《红楼梦》及红学家俞平伯《红楼梦研究》、郭豫适《红楼研究小史稿》、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等专著后,我对《红楼梦》研究的兴趣也浓郁起来了。为此,我又买入了具有版本研究参考价值的《红楼梦》三家评本(即,清代护花主人、大某山人、太平闲人的汇集评批本)。我购入的这种三家评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全书共四册、120回。卷前有魏同贤先生1986年9月26日撰写的《前言》,其中写道:“对于《红楼梦》的各家批评,我国红学界似乎尚未来得及给予必要的重视与研究,如今汇评本的重新校点出版,希望能有助于这方面的工作。﹍﹍这不仅因为它们大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推动过《红楼梦》的传播,帮助过读者对《红楼梦》的鉴赏、理解,而且,它们占据着红学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从脂砚斋评的以透露作者身世和作品原貌为主,发展到以文学批评为主,使红学走上了文艺学的正常轨道。它们在《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文学技巧等方面的论述,都给后来的红学家以有益的启示。”因此这本汇评本,为后人研究《红楼梦》,无疑是提供了一本稀罕而又极具启示作用的经典作品,其也确实不乏精辟点评,尤其对人物的点评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例如:“宝钗见宝玉进潇湘馆,即抽身走回;听小红同坠儿私语,复假装寻人:是宝钗一身得力处。小红传平儿说话,琐碎而明白,活写出伶俐小丫头口吻。”(第29回)“可见贾母年少理家,宽严得体,出入有经,较之凤姐苛刻作威,相去天壤。”(第107回)寥寥数句,将薛宝钗、贾母的个性点评和展示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旧红学评点派就整体而论,其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但其中也不乏有合乎实际之处,并且对民国初年索隐派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力。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