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务印书馆 《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1-08-12 15:12:23

所谓“四部”,即按我国传统分类法,将所有的书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门类,“丛刊”即今天通常所说的丛书。从1920年起,到抗战爆发为止,《四部丛刊》共出版了初编、续编、三编,共502种,分装成3100多册。当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四部丛刊》,据记载是鉴于“自咸(丰)同(治)以来,神州几经多故,旧籍日就沦亡,盖求书之难,国学之微,未有甚于此时者也。上海涵芬楼留意收藏,多蓄善本,同人怂恿景印,以资津逮。间有未备,复各出公私所储,恣其持揽,得于风流阒寂之会,成此四部丛刊之刻。提挈宏纲,网罗巨帙,诚可云学海之巨观,书林之创举矣。”也就是说,自清咸丰、同治以来,吏治腐败,外敌入侵,社会矛盾加剧,贫富两级分化,日益严重,太平天国爆发就是社会矛盾尖锐化的集中释放。社会的激烈动荡不仅使社会经济走向崩溃边缘,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同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出版业也呈衰颓之势,尤其是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江南交战处,书刊和雕版私营业及私家藏书遭毁灭性的厄运。拜上帝会的太平军对儒家经典,更是采取严厉禁毁方针。据当时人记述曰:“余生不幸,虽未坑儒,业已焚书,所见者洪逆之乱,所至之地,尚遇书籍,不投之于圂厕,即置之于水火。遂使东南藏书之家,荡然无存。幸叛逆不久诛灭,故西北所藏之书,犹有存者。” 又据记载,常熟“当粤寇之难,邑中藏书,大半毁失”。由于江苏、浙江、安徽一带所受兵燹最重,导致“刻书印行不多,而遭乱板毁”(王欣夫语),书籍文物荡然无存,多少经典善本,烟飞灰烬,实在是一场文化浩劫,传世之书籍更趋稀少。辛亥革命后,新老军阀战乱不停,社会再次陷入动乱之中,可供普通读书人选读的古籍更少了。为此,商务印书馆抓住时机,凭借上海涵芬楼丰富藏书,顺应社会需求,推出了这套“学海之巨观”的“四部丛刊”。丛刊所选是“家喻户诵,如布帛菽粟,民不可一日缺者”,这说法在今天看不免有点过分,但它大量收入了古籍中的必读书、必备书,确实是事实。我国由于文化遗产丰富,同一种书,传本很多。张元济主张在抓普及的前提下,丛刊尽可能选用当时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本子。如脍炙人口的吴梅村诗,丛刊所收便是较为少见的《梅村家藏稿》,比一般通行本名贵和可靠得多。丛刊还收入了一批非常有用的工具书,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宋刻《太平御览》等书。丛刊还发掘了一些从未面世的稿本。如清代查继佐的《罪惟录》保存有大量明朝史料,由于作者立场是反清的,所以一直没有刻本。其中也许特别有兴趣的是对徐光启的评价。在所有当时的徐光启传记中,《罪惟录》中的《徐光启传》是最翔实而公正的一篇。

一、

1974年冬,我从福州路上的上海古籍书店断断续续购入了多种《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下简称“丛刊缩本”)。如《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3册本)、《栾城集》(4册本)、《宛陵先生集》(3册本)、《梅溪王先生文集》(3册本)、《后汉纪》(2册本)、《丹渊集》(2册本)、《范文正公集》(2册本)及《于湖居士文集》、《黄御史公集、甲乙集》、《孔丛子、新语、新书》等影印本。“丛刊缩本”开本规格皆为22.8×15.2厘米,在编辑上采用个人文集数册或数人合集一册的形式,每册约200页。封面底色调为银灰色,书名竖排印于左侧由雷纹圈连接成的长方形框内,显得简洁素雅、端庄严谨。“丛刊缩本”称得上是价廉物美的丛刊本,其当年不仅“价廉”,最吸引我的是“物美”,因为“丛刊缩本”所选底本皆是当年编辑者“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本子”。如《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年选用了“常熟瞿氏藏宋绍兴本”为底本。

瞿氏是清代江南著名藏书世家, 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合称为清代后期四大著名藏书楼。其藏书始于瞿绍基(1772—1836),江苏常熟人。以贡生选授县学教谕,旋即隐居昭文县罟里村,致力于藏书。值得称道的是瞿绍基祖孙几代,遵循祖训,隐居乡间以访书、藏书和读书为乐。经过一代又一代竭力搜集和收藏,藏书多达10万余卷,又多宋、元善本。因此当年商务印书馆欲编《四部丛刊》时,瞿氏藏书就毫无争议的成为选择善本的主要来源之一。“丛刊缩本”《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版框规格:18.8厘米×12厘米;每页24行,每行(上下)40字。全集80卷:赋1卷,诗14卷,文65卷。司马光散文,记叙周详,词句简练、通达。他自称“颇慕古文”,“而不能刻意致力”。因不刻意致力,颇有自然质朴之感。如书中司马光的名篇《谏院题名记》:“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全文204字,精练明洁,富有感情。首段为议,次段为记。议的特点周详无遗,记的特点是简洁利落。议和记两部分截然分开,看似游离,实则紧密相关,都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主旨,即身为谏官之人,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训俭示康》教导儿子司马康厉行俭约,言简意赅地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二、

“丛刊缩本”《孔丛子》《新语》《新书》三种合集本,其中的《孔丛子》是以“杭州叶氏藏明翻宋本”,即明翻刻宋嘉祐三年(1058)本为底本。“叶氏”即晚清民国著名藏书家叶景葵,浙江杭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其先祖已有藏书,有书楼为“紫藤花馆”毁于战火;祖父亦喜藏书,重建有“补藤花馆”。岳父朱祖琪,有“兰笑楼”编有《兰笑楼藏书目录》40册,朱祖琪去世后,部分藏书被叶景葵收藏。尤其是晚年叶景葵立意搜罗文献,收藏图书2800余部,3万余册,成为近现代藏书家中的翘楚。《孔丛子》版框规格:18.8厘米×12.3厘米;每页16行,每行(上下)34字。全集7卷,23篇:卷一,《嘉言第一》《论书第二》《记义第三》:卷二,《刑论第四》《记问第五》《杂训第六》《居卫第七》;卷三,《巡守第八》《公仪第九》《抗志第十》《小尔雅第十一》;卷四,《公孙龙第十二》《儒服第十三》《对魏王第十四》;卷五,《陈士义第十五》《论势第十六》、《执节第十七》;卷六,《诘墨第十八》《独治第十九》、《问军礼第二十》《答问第二十一》;卷七,《连丛子上第二十二》《连丛子上第二十三》。后附《孔丛子释文》。《孔丛子》旧题为“陈胜博士孔鲋撰”,自宋以来学者多以其为“伪书”。但近年出土的文献已使学界对《隋志》所言认为基本不误,《孔丛子》当出自“汉魏孔氏家学”,虽然其最后成书较晚,但其所记内容渊源于汉代,西汉初期已有其原型。《孔丛子》卷四《公孙龙》篇以下,记子高、子顺、子鱼言行,文气稍显“软弱”;而卷一至卷三记孔子、子思言行,则决无“软弱”之嫌。很可能前三卷是辑先秦孔氏遗文,后三卷则为汉代孔氏学者所记。在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中,学界认为有多篇出自“子思之儒”,或即认为是已佚《子思子》中的内容。⑥因现传文献中记子思言行最详的是《孔丛子》(宋代汪晫辑《子思子全书》一卷,除《中庸》外,余皆采自《孔丛子》),而楚简《鲁穆公问子思》等篇又与《孔丛子》记子思言行在风格上相同,故《孔丛子》有关部分作为先秦时期“子思之儒”的可信史料已受到学界的重视。《新语》今存最早版本为明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丛刊缩本”即以“明弘治刊本”为底本的缩影印。版框规格:18.8厘米×12.3厘米;每页20行,每行(上下)34字。全集2卷,12篇:卷上,《道基第一》《术事第二》《辅政第三》《无为第四》《辨惑第五》《慎微第六》;卷下,《资质第七》《至德第八》《怀虑第九》《本行第十》《明诫第十一》《思务第十二》。《新语》是西汉时期陆贾(约前240—前170)的著名政论散文集。陆贾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开国功臣,曾官至大中大夫。《新语》兼综儒道。认为“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世之盛衰与天无关,朝代更替“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有所取之也”。故而在总结秦亡汉兴基础上,向西汉王朝提出“握道而治”的无为原则。指出圣人之治去“极武”,施仁义,“以仁义为巢”,“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强调人主必须无为。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立了一个基本模式。《新书》又称《贾子》,是汉代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的政论文集。今存10卷58篇,其中《问孝》《礼容语上》两篇有目无文,实为56篇。“丛刊缩本”《新书》,以“明正德长沙刊本”为底本的缩影印本。版框规格:18.8厘米×12.3厘米;每页16行,每行(上下)36字。全集10卷,56篇。集中反映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开篇即为著名的《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一系列政治主张;《宗首》《藩强》《权重》等阐述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大政》《修政》等提出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贾谊的政论散文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非凡,体现汉初知识分子在汉帝国大一统创始期之积极进取,力图建功伟业的豪情壮志,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三、

“丛刊缩本”《皮子文薮》《甫里先生文集》两种合集本,其中《皮子文薮》是晚唐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于懿宗咸通七年(866)自编的一部10卷本诗文集《皮子文薮》,皮氏在自序中称文稿“繁如薮泽”,故名。“丛刊缩本”,以“湘潭袁氏所藏明刻本”为底本的缩影印本。版框规格:18.2厘米×12.8厘米;每页18行,每行(上下)38字。全集10卷,126篇散文和诗歌。皮日休(约834—约883),字逸少,自号鹿门子等。襄阳竟陵(今湖北省襄阳县境内)人。出身于平民家庭,从小过着清寒生活,较接近下层人民。年幼时曾在家乡读书,后来到各地游历。唐僖宗咸通八年(867)登进士第,相继任军事判官、著作郎、国子博士、太常博士、翰林学士等职,后出为毗陵副使。其间与好友陆龟蒙交游唱和甚多,后有《松陵集》十卷传世。黄巢起义时避居江南,及乾符末年(约878)黄巢军攻入江浙,皮日休加入农民起义军,后随黄巢攻入长安,任翰林学士长达三年多,可惜不久便死去,终年仅30余岁。他的不少著作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如《橡媪叹》:“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这首诗是皮日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老农妇因辛勤生产的粮米被官府搜刮盘剥殆尽,只好靠拾橡子聊充饥肠的悲惨遭遇描写,深刻揭露官租之重和官吏之贪,寄予对下层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所以又有学者认为皮日休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思想家”。《甫里先生文集》是唐朝陆龟蒙撰写的诗文别集。“丛刊缩本”,以清代“黄荛圃校本”为底本的缩影印本。版框规格:19.7厘米×11厘米;每页16行,每行(上下)28字。全集20卷。陆龟蒙,字鲁望,自号甫里先生。生年不详,约卒于唐中和元年(881)。今江苏苏州人。晚唐文学家、诗人。出身于败落世家,屡试不第,先后做过苏州、湖州刺史的幕僚,后隐居于松江的甫里。工诗文,与皮日休齐名,并称“皮陆”。《甫里先生文集》,收诗文652篇,其中《笠泽丛书》、《松陵集》占481篇,其它文籍中收集得171篇。卷一至卷十三,为古今体诗;卷十四、十五为赋;卷十六至十九为杂著;卷二十为附录。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往甚密,彼此唱和颇多,集中唱和的诗篇占较大比重。陆氏跟随韩愈涩僻险怪的句法,承袭扬雄的词句,有心立异,力求博奥,诗风纤巧冷僻,开晚唐诗中僻涩一体。其写景咏物小诗大致写隐居水乡生活,浅显轻快,富水乡色彩。虽有如《杂讽九首》、《村夜二篇》等忧念民生,愤慨世事的诗作,但由于没有皮日休那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不可能写出像《橡媪叹》、《哀陇民》那样的佳作。陆龟蒙的散文,尤其是小品文,思想及艺术成就远胜其诗,像《田舍赋》《后蚕赋》《野庙碑》等文均属愤世嫉俗之作,借题发挥,讽刺辛辣,情味隽永,耐人寻味,富有现实意义,确可与皮日休文媲美。后人评其诗文曰:跟随韩愈求僻险,承袭扬雄立异篇。诗风纤巧开冷僻,文章辛辣情味绵。该刊本最值得称道的是出于黄丕烈抄校本为底本。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又号复翁、佞宋主人、宋廛一翁等。今江苏苏州人。清著名藏书家、校勘家。凡经他校刊或写过题跋的古籍,往往被藏书家认同为善本,其亲手校勘过的传抄本,更被藏家视作善本中的极品。可见“丛刊缩本”《甫里先生文集》版本之佳。这也是“丛刊缩本”显贵之亮点,该丛刊书的出版使一些深藏秘室高阁中的名著经典和善本,原先仅有个别藏家才能见到的,如今却成了普通古籍爱好者也可欣赏到的大众书籍,这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这件大好事的最大功臣是张元济。其实张元济(1867-1959)不仅是近现代整理出版古籍最著名的出版家,还是一个跨时代不同凡响出版家。他是光绪二十六年(1892)进士,曾参与戊戌变法,与康有为先后得到光绪皇帝召见。后来,他成为唯一见过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中国五位第一号人物”的人。1898年他在李鸿章推荐下,来到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任译书院院长。他率先组织翻译了严复译亚当·斯密《原富》,还有巴尔扎克《英国文明史》、松平康国《美国宪法史》,以及《万国通商史》《欧洲全史》等。此时的商务印书馆,还只是一个由几位印刷工人集资合办的小型手工业印刷工场。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1903年任该馆编译所长,1916年任经理,1920—1926年改任监理。1926 年任董事长直至逝世。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不仅组织大规模的编译所和涵芬楼(后扩建为东方图书馆)藏书,开创了私营出版社设专职专业编辑和图书资料以保证出版物质量;更是聚合了一大批“跨时代的才俊”,如**、郭沫若、黄炎培、沈雁冰、胡愈之、郑振铎、叶圣陶、陈望道等。他所参与规划的《最新教科书》获得很大成功,同业相率仿效。同时,张元济还是个版本学家,顾廷龙赞曰:张元济在古籍版本、校勘学上的成就,即使清代何焯、卢文弨、黄丕烈和顾广圻等校勘学名家,亦有所不及。可见张元济在古籍版本上造诣不凡。他从1915年开始筹备,1919—1937年动用国内外50余家公私藏书影印出版《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3种丛书共610种近2万卷。百年中国,许多人都在寻找富强中国的道路,而张元济却选择以出版来推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续命”;以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的一生,谱写了他辉煌的人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