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艺术贵在还原真实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8-02-02 12:57:18

——议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的艺术节开幕演出

上海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  适逢 “**《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一周年”正式发表之际的次日,作为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出演剧目。她体现的意义正如**在《讲话》中所指:“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15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法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犹太人在上海》以上海本土音乐剧的独特形式叙述自1932年一,二八中日事变以来发生在日寇魔爪下的上海日本租界里的故事。同样遭受日寇法西斯蹂躏的上海人自然十分同情来自挣扎逃脱被德国法西斯将赶尽杀绝的犹太人。戏剧正是通过这两个不屈的民族在民间融洽的合作用安良除暴的真实情节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呼吁所有善良的人们不要忘记曾经因战争带来苦难的历史, 尤其要警惕至今仍不认罪的安倍之流政客的倒行逆施。《犹太人在上海》这个文艺作品最能生动还原遭受两个法西斯国家迫害的犹太人对这段历史的有力控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将始终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剧情以1941年一艘停泊在上海外滩码头的犹太人航船启幕, 素色的舞台背景将观众思绪穿越了七十多年的时光隧道,去推开那沉重的历史大门。 

“首先犹太人在上海”确实是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法西斯残杀得如惊弓之鸟的犹太人在走投无路的境遇中,只有在上海才算找到求生之地的史实。也是被异族欺凌的上海人同仇敌忾,勇敢地接纳了惶恐不安的犹太人,以守望相助的胸怀相互抚慰各自受伤的心灵,时至当今都令这些获救犹太族的后裔切齿不忘,这就是他们每来中国必来上海犹太人纪念馆缅怀先人之由。

剧情中的场景都是老上海们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习性:“哦,迭就是提篮桥方向的摩西会堂呀。”“侬看,犹太女人也学上海人烧煤球炉了,老早仔阿拉侪迭能生煤炉烧饭吃。”听一对老观众就舞台布景与犹太人融入上海市井生活的怀旧对话,足知戏剧在力求还原上海人生活的真实性;戏剧还独具匠心揉进了以色列音乐元素,并有中、以两国演员参演,更让人触景生情地联想起了聪明的犹太人曾在上海还留下过美妙的摄影技艺和独特美食文化。倍感剧作的细腻之处。

戏剧始终突出人的“善性”。正是上海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于接纳被逼无奈的犹太人,还在日本人配合德国人继续对犹太人的“隔离”迫害中, 大家依然省下自家本不富有的口粮冒险为他们送去解决饥饿的大饼、油条,“大饼、油条”就是上海人最典型、最基本的点心,难道不是有福同享的善举吗 ? 而犹太青年用才智解决被困的上海企业,又机智救助身陷日寇囹圄的上海企业主,  并在制造手榴弹中故意缩短引线,使之成为“哑弹”,等于直接在帮助中国抗日。岂不也是患难与共的担当吗?中国姑娘林亦兰不惜花重金买盘尼西林药救治犹太人,最后还为救心爱的犹太青年斯特恩而倒下牺牲。“人善”贯穿着整个剧情,使人看了怦然心动,深切懂得“善行”必将赢来得道多助。

《犹太人在上海》以及其朴实无华的演出就赢得了众多的赞誉, 究其原因就如**《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述:“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所以一经公演就魅力四射,扣住了无数观众求实、崇尚心灵美的心理,还被许多国家相邀去演出呢。如此精湛的剧目被首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