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还是这个地方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8-02-02 12:54:45

出了黄梅天,终于有个好心情,应电机厂朋友邀请回了一次“老娘家”。在朋友带领下走进厂门的绿荫大道我环顾四周,眼前的一切既陌生,又熟悉。我从毛头小伙进来整整和她亲近了十七年,一九八五年离厂算来也整整三十年了。好在工作联系不断还算常来常往,倒是退休四年里来少了。样板戏《海港》里一曲“马洪良探亲”的唱段突然在我脑里盘旋:“自从退休离上海,时刻把码头挂心怀,眼睛一眨已六载,毛洪亮探亲我又重来……。”怀旧的情结每个老人都有的,我不禁改唱了一句:“侯宝良探亲我又重来。”

四十七年啦,一九六八年底我才过了十七周岁,在知识青年四个面向的大潮中,我幸运分配到这个毛主席也来过的电机厂,心里勿要太开心啊,希望再有个好工种那不要太神气哦。可惜幸运之神只给我开对了一扇门,好工种的门却不让我进啦。在青工培训班上宣布我当技术含量很低的“辅助工”时简直是给懵傻了,这给我心理的落差太大了,也不知自己是怎么走出门的?我一个人茫然地走着、走着,来到了当时的五一花园。朋友在旁边告诉我,现在我们已经正好到这个地方了,我看了有点陌生的地方,仔细寻找河边每棵树的位置。我拍拍一棵粗壮的大树:“找到了,就在这河边”。朋友开玩笑说:“是否想不开寻死啊。”“呸,你这臭嘴!回忆当时我就是心里郁闷的饭也不想吃。”一连几天无精打采的,甚至还上车间革委会去闹调工种呢,结果被他们轰出来。还好几次要我在青工会上“斗私批修”,深挖想走“白专”道路的资产阶级思想根源。现在想想年轻人有理想、有梦想,有啥错?应该大力弘扬的。可那个时代是不行的,每个人就应该当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儿,就在那里发光”。

我在哪仔细回忆往事,只见一个小青年过来叫朋友:“师傅一起去吃饭吧。”我顺便问他几岁?朋友替他回答:“今年刚来,二十四岁的小鲜肉。”那我问,十七岁进厂算什么?“没成年,算童工,那时没《劳动法》,不犯法。”瞧,朋友又戏谑我这老头子了。朋友说他们饭后也经常来这里散步,他一直鼓励徒弟:“在工作上就是要钻研技术,年轻人要往高处想,不要像这河边的石头,永远不变的呆滞。”随他手指的方向,我定睛一看,吆!这岂不是我当年郁闷时坐过的石墩吗,四十七年过去了,还是这个地方,只是被周围的土埋得更深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