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丈夫成了妻子支内的“顶替”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7-12-22 15:30:15

如果说老三届知青在上山下乡蹉跎岁月里有无尽的难忘往事,那么留城的老三届知青里同样有无奈苦涩的往事倾诉,因为这都是时代塑性的故事,只是处于不同的位置罢了。

我有个66届高中的朋友,妻子是67届高中,典型的“老三届”。想当初在“四个面向”的分配中,能分进本市工厂都属非常幸运的。夫妻俩在闵行的上海电机厂和汽轮机厂两家单位工作。丈夫怎么成了妻子支内的“顶替”呢?听我细细道来。

一九七二年朋友满师一年25周岁了,经同事介绍与相邻的汽轮机厂工作比他小二岁的姑娘相识。谈了一年恋爱的两个人感情十分投缘,因不符合晚婚年龄暂时还不能结婚。因为文革中有不成文的规定:女方满25周岁、男方30周岁是晚婚的标准,双方必须有一方符合婚龄,单位才准予开出结婚证明,否则就等着吧。一年后,女友年满25周岁了,朋友就抓紧把婚事办了。婚房就租借附近的农舍,条件虽一般,但就图小两口乐呵在一起,小日子还可以吧。

当时国际风云变幻迫使国内加紧备战、备荒。上海承担不少三线建设的任务,群众随时都有支援内地建设的义务(简称“支内”)。那时支内是项极其重要、严肃的政治工作,有任务的单位里都要全面动员,大家积极报名,即使你不想去也要表现高姿态,否则组织上会来找你做思想工作,若再不觉悟就被留下落后分子的印象,就像现在被留进诚信档案一样后患多了。真巧朋友的妻子是车工,被指定支内去安徽小三线。那段日子我只见朋友整日愁眉不展,为了不使夫妻分居两地,他告诉我一个大胆的决定,准备两人一起去支内。我说:“你们不是一个单位,怎么去呢?”他说:“我先调进她单位,再报名。”再说妻子单位突然多来一个解决支内指标,何不喜出望外。支内是头等大事,双方单位能不大力配合吗?原来调厂这般很繁琐的手续,一下竟然变得相当简便了。我们私底下都为朋友如此义无反顾的决心而惋惜,同时也为他们同甘共苦的夫妻情谊而深深折服。

正要临行前妻子发现有身孕了,丈夫提出,毕竟上海条件好,可否让妻子留下安心休养,待生育后再前往内地单位,他先去。组织上了解实情后请他放心,她妻子的事情大家会照顾好的。

就这样,足月后妻子生了个女儿,一个人带着孩子进进出出很是辛苦,而去支内的事也就此蒸发了,单位里也没再提起。只是我的朋友原本不想分居,到头来像是做了个顶替,还是分居了十几年,是否事与愿违也不好评判?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撤销了三线任务,朋友才随支内职工陆续回到了久别的闵行,安排在锅炉厂设备科工作,夫妻俩此时才真正团聚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