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写作,可能是发表的文章多些,应邀参加文学团队随之多起。2015年10月应《七宝通讯》相邀加入社区文化中心的写作沙龙,聚在这里的都是写作爱好者,可谓情投意合互相切磋暖意浓浓,后起名“七宝文林”。
记得第一次出席会议要大家自我介绍,轮到我自报姓名时,在座不少老友恍然大悟:“噢,侬就是‘侯宝良’”好似相见恨晚的感觉。坐在我身旁正是社区学校的毛校长也悄悄说:“除了《七宝通讯》在其他报纸上也看到侯老师的不少文章。”我顿时被大伙的热情包裹了起来满心暖暖的,虽然平时也有类似赞许的热情,但此刻面对老年朋友的肯定,是包含着迫切交流的感觉。会后有的老友再次聚来自我介绍,有的直接谈出是看了我的什么文章印象深刻,有的当场询问我文章中某句话的含义是什么?阮竹平更是直截了当对我说,她是当地人,看到我写七宝方面的文章很有感触,还曾经到我小区居委来找过,想作番交流呢。
我们这个文林的特色就是互帮互学,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因此起初阶段会长布置各人准备具有个性内容作为交流材料。有的讲故事创作经历,有的说写纪实文学的技巧,也有的描述文学评论的内涵,涉及面广泛令人耳目一新。我面对各有所长的老友能说什么呢?我想起了姚琳勇老师年逾古稀仍想写篇有关老妻从事乡医多年的纪实作品,就是担忧力不从心。我对他有如此志向肃然起敬,并以自己体会去鼓励他心想事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想我也是起步很晚的写作者,就是笔耕不辍才逐渐进步起来的。于是我的主题就讲“任何时候起步都不晚”,树立起老友们的信心。但犹豫展示过多的的荣誉是否被误解“作秀”,而不拿出些实例,难免空讲怎有激发力呢?还是事实就是,我在主讲前说明这些过去的荣誉,不是我在“豁胖”,则是证明“我行,你也行!”事实正是如此,一年多来在姚老师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下,一本反映农村医疗史实、民间乡医朴实的作品即将问世。姚老师的初步成功再次证实,有梦想要大胆去实现。文林里老友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我写下《这里的余晖更加灿烂》一文,不但《七宝通讯》刊载,还被东北作家网刊登了。
和文林的老友们相处十分愉悦,每月的活动日我都盼作“老朋友聚会”。即使有时间冲突,我还是首选参加这个难得的相聚,除了去国外时漏了一趟外,基本都出席了。据说我给大家的印象“低调少语”;文章没有“华丽语言但接地气”。确实,我给接触过的人都有这种印象。低调少语主要是我起步晚,底子薄不敢胡言乱语;文采不佳也是底气不足,内容接地气倒是得益于这把年纪的阅历,就像作家赵丽宏给我的散文集作序说:“侯宝良不写长篇大论,也不赶时髦,他的文字,虽然没轰轰烈烈的呼啸和气势,但那种娓娓道来的文风,犹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从他笔下流出,也汇集成属于他自己的微澜清波。真挚质朴的情感,丰富多彩的趣味,清雅平实的文字,构成他文章的风格。”我曾经试想学写有点文采的文章,但不少人不赞同,有读者对我说,看惯你聊天似的文章,如果再看你天花乱坠的扯淡,不舒服!有的编辑也说,看戏看流派,你写作形成的风格被人接受了,就不宜再改。就连会长沈伟富、文友张真慧、叶文强、李汉明等老师也认可我这写作特点,劝我继续写属于自己的东西。多么的亲切,没想到这几年自己想啥就写啥,居然也有读者圈了。
七宝文林真像个大家庭,不少文友兴趣广泛,赋诗、绘画;拉琴、亮歌才艺不凡,相处和谐又乐于助人,让我感到这里是个时代老人的缩影。我后悔前半生的蹉跎岁月碌碌无为,担忧晚年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自从进了写作圈,尤其是在这里切身感到和大家一样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我学有榜样、我更记得在作协里有句座右铭“作家以作品说话”,感谢大家大家对我的关注和鼓励,我将博采众长努力多写作,为我们文林争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