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记忆“星河”话赵丹》引起……

作者:李汝保    更新时间:2017-02-13 16:55:01

《记忆“星河”话赵丹》原载《虹口报》2013年6月10日,题目由赵丹:《十字街头》地狱门而改。由此,引起了记忆“星河”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我与电影有一段不解之缘,而这段情缘体现得益于《记忆“星河”话赵丹》。在1978年底至1980年初,市影协和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了两期“电影艺术基础和电影评论写作”学习班,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白杨、秦怡、孙道临、王丹凤等上课。《解放日报》影视记者李光一在《星光灿烂》一文中写道:“这个在影评圈内有“黄浦一期”美称的讲座班……颇受沪上电影界的重视。张骏祥、赵丹等一代名流,都作过主讲。记得赵丹主讲时,连走廊上也挤满着人。这也是赵丹复出后,面对观众的一次盛况。”

2014年7月10日《每周广播电视》新开辟“金色年华”周刊,我撰稿的《记忆“星河”话赵丹》成为“那一年”栏目的打头文章,由此,想起了有关影评的故事。

2016年2月28日《新民晚报》“夜光杯/记忆”刊发了我写作的《记忆“星河”话影评》,有“黄浦一期”的美称,“连中三元”的经历两部分。有“连中三元”的经历:1981年以《青年与电影》处女作在《电影通讯》《电影创作》《电影选刊》发表连中三元,开启了写作生涯至今36年。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10多年没有联系的老同学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多位老同事当面表示鼓励,多人寄来了刊登文章的《新民晚报》样报。朱亚夫、陈晶龙、陈志超等多人都说引起了回忆。后联系上的市宫曹文敏老师提供了当时的一些情况和细节。

6月24日下午我和叶觉林、李光一在黄浦路99号上海滩国际大厦1702室商议,3人都是“黄浦一期”学习班的参与者,直到1989年的10年繁荣时间内,以影评为主的电影文化是上海文化的标志,这段星火燎原、闪烁辉煌的曾经轰轰烈烈的群众影评活动历史,我们不记录下来,将会淹没,将是很大的损失。讨论的结果:由李汝保著一本书,如今要填补上海群众影评发展史空白的记录。

《记忆“星河”话影评》引起连锁反应,限于版面关系,还有《解放日报》的唐国强专访和谢晋谈潘虹的故事没能刊发,编辑贺小刚发邮件作了解释。而补全影评的四个故事的《我的上海缘:记忆“星河”话影评》一文,已经在2016年9月28日文汇出版社刘希涛主编的《我的自选作品》下册中出版。

结果是写作出版《星火燎原——上海群众影评发展史一瞥》一书。书中收入上个世纪80年代写作的《吴天明谈老井:把虚假赶出电影》、《手执神鞭的张子恩导演》等30多篇采访电影导演、演员的文章,以及电影评论和论文。还有“友人评我”的文章和写作电影《长城恋歌》编剧、导演、演员的文章。作为上海群众影评发展史一瞥的内容和补充。具有资料性和可读性。反映上世纪80年代影评,以市宮、西宮、青年宮、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影评组织网络齐全,活动风起云涌,成为上海思想解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填补上海群众影评发展史空白的一本书。是用当年86岁的老将军、老红军胥光义题写的书名,如今成为 “星字系列”著作推向高潮的象征。

2017年1月16日《劳动报》“品位周刊”的“荣光靓影”栏目,刊登了《满天星斗,照耀着我们的电影——20世纪80年代职工群众影评盛况》8000字13张照片2个整版的文章,题记:一个人的视角,全方位的扫描。上世纪的高峰,百万人的记忆。“黄浦一期”:成为影评讲座班的美称。影评故事::《记忆星河话赵丹》。职工影评协会:《540万工人的代言人》。网络齐全:“西宮” “纺织影评”满天星斗。西影崛起:与上海职工群众影评有关。观看样片:《最后的贵族》还是谢晋模式。重温历史:《星火燎原》填补记录空白。

这一切,都是由《虹口报》《每周广播电视》上《记忆“星河”话赵丹》的文章引起的。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