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一期”的故事
还记得是在1978年底至1980年初,上海市电影艺术家协会和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了两期“电影艺术基础和电影评论写作”学习班,特别是第一期,当粉碎“四人帮”以后电影艺术作为“重放的鲜花”吸引着广大观众,当时报名的人围满了整个市宫大楼,当时从上千人中选出可以到剧场观摩的几百人。通过考试选出四个组几十人,加上由市电影公司钱国民带队的各大影院的宣传干部,作为听课的学员,开幕式在市宫三楼小剧场举行,著名导演也是当时的市电影局长张骏祥带一批知名编导演参加,市影协的王世桢、边善基、市宫曹文敏具体进行组织工作,当时是每周听一次课,观摩一次两部电影,每月布置一次电影宣传廊及出一期油印刊物。而当时给我们上电影表演艺术课的就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白杨、秦怡、孙道临、王丹凤等。除听课外,我们还观赏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祝福》、《林则徐》等影片,特别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和赵丹在银幕上首次合作的《十字街头》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反映了当时青年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由失学、失业,彷徨苦闷,最终觉醒走向抗战前线,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解放日报》影视记者李光一在《星光灿烂》中写道:“这个在影评圈内有‘黄浦一期’美称的讲座班……颇受沪上电影界的重视。张骏祥、赵丹等一代名流,都作过主讲。记得赵丹主讲时,连走廊上也挤满着人。这也是赵丹复出后,面对观众的一次盛况。”原《上海老年报》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朱亚夫说“提到‘黄浦一期’,勾起了我不少回忆,我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笔记本。有时间,要写几篇文章。”
朱亚夫在《星海拾贝添霞光——读李汝保的<星河泛舟>有感》中写道:“ 我和李汝保相识于30年前的春天里。当时,在春风吹拂下,文艺复苏,电影吐芬,1980年3月,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和上海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电影艺术与电影评论’学习班,我与汝保有幸躬逢这一盛事。说它为‘盛事’是有根据的,在开幕式上,当时的市总工会副主席张伟强是这样评述的:这次学习班是我从事工会工作30多年以来,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甚至比北京还强),参加讲授的都是名扬中外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老一辈电影工作者……。我找出了当年的笔记本,里面还保存着已经泛黄当时的课程表,在‘主讲’一栏,清楚地印着张骏祥、艾明之、桑弧、赵丹、梅朵、石方禹、沈寂、王云阶等,如今声名如雷贯耳的大师级人物的名字。虽然这些大师今天绝大多数已仙逝,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和艺术造诣却长留人间。在笔记本上有我当时的感想:学习班好似放映室,一堂堂各具特色的讲课,犹如一组组真切动人的‘特写’,把我们引入了电影知识的宝库!”<!--星河泛舟-->
“连中三元”的故事
1980年12月的一天,共青团上海市委宣传部许妙庭打电话对我说:“让你代表上海市青年接受一个光荣而紧急的任务——”我当时一愣,作为一个区属公司的团委副书记,跳级接受来自团市委交给的任务,心中不免感到紧张。怎么回事呢?原来一周前,在“上海市青年导演电影展”基础上,团市委组织了一次30人左右参加的座谈会,并对参展影片《巴山夜雨》、《好事多磨》、《爱情,你姓什么》等影片进行品头论足、说长道短,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吴贻弓、宋崇、胡立德和电影演员龚雪、张瑜、郭凯敏等也参加了座谈会与研讨,上海的新闻媒介对刚呈复苏状态的电影和一批热心青年观众予以关注和报道。本来高潮已过,没想到余波更大,见到消息特地从北京赶来的文化部电影局领导、《电影通讯》李文斌一行赶到上海,即到团市委翻阅座谈会记录,当场拍板要“点面结合”二篇文章,“点”即约我在座谈发言基础上写成一篇三千字的文章,文化部一行人在上海停留4天,要求我3天内将文章送团市委,《电影通讯》下期便要发稿。“行不行?”电话中传来问话,当时我还没有文章见诸于铅字,时间又紧任务又重,而我觉得有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便充满信心地回答:“行!”
任务是接下来了,得到公司团委易静民、顾弟根的支持,可任务的完成还有赖于一叠卡片,这是我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对电影编、导、演、故事、观众反映、青年如何看电影结下不解之缘的第一份“观赏档案”。我信手写下了题目《青年与电影》,开场白为:“我是一个青年工作者,又是一个电影爱好者。根据平时实际工作的接触和了解,有充分的事实可以证明:青年与电影直接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年把电影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电影的忠实观众又大多都是青年人……”
文章完成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在于:影片只有赢得了青年,才算赢得了观众。唯有标新立异,真实可信才是赢得青年观众的“吸铁石”。
两个多月后,刊有拙作的《电影通讯》(总第22期)便寄到了手上。没想到,几个月后我又收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寄来的《电影创作》,上面全文转载。不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电影选刊》(1981年第4期)又作了选摘。此时,我更感觉到建立并运用档案对我进行影视评论的重要性。这“连中三元”在大学中文专业成果展上展出过。
2个故事虽然是我的经历,但多多少少记录了上海曾经轰轰烈烈的群众影评活动,以及这个大城市的另一条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