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雍被劾,方待吏議,會廣西猺肆亂,王竑曰「雍才氣無雙,平賊非蕹不可。」乃擢都御史,督兵兩廣。(以上見各本傳)
史又稱李賢為相,所薦引年富、軒輗、耿九疇、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紹等,皆為名臣。蓋洪、宣以來,大臣薦士之風如此。其時薦賢者,皆採人望核才品而後上。
聞蘇州一郡逋糧八百萬石,孝宗思得才力重臣往釐之,楊榮薦周忱,遂以工部侍郎巡撫江南,果興利除弊,為名臣。
楊士奇初不識陳繼,夏原吉治水蘇、松,得其文,歸示士奇,士奇才之,即薦為博士,改翰林。
而于謙之為河南、山西巡撫也,三楊在政府,皆重謙,所奏請無不允。謙每議事至京,空橐以入,諸權貴不能無望。及三楊卒,謙遂左遷大理少卿,可見三楊等之薦人皆出於至公,非如後世市恩植黨之為也。
其時人主亦傾心信用。
如永樂中,擇耆儒侍皇太孫,楊士奇、蹇義薦儀智,太子嫌其老,士奇謂智明理守正,帝聞即用之。虞謙降謫,楊士奇力白其誣,言謙歷事三朝,得大臣體,宣宗即令復職。
宣宗嘗論朝士貪縱,士奇曰「無踰劉觀。」帝問「誰可代者?」士奇以顧佐對,即以為左都御史。
年富為人所中傷,英宗知其先由楊溥薦,遂不聽。
君臣之相信如此,宜乎正人端士布列中外,成當日大法小廉之治也。
蓋一人之耳目有限,若慮大臣薦引,易開黨援門戶之漸,而必以己所識拔者用之,恐十不得一、二,但能擇老成耆碩十數人,置之丞弼之任,使各舉所知,則合眾賢之耳目,為一人之耳目,自可各當其用,所謂明目達聰也。
明內閣首輔之權最重
明祖革丞相官,以翰林春坊詳看諸司章奏,兼司平駮。雖設有殿閣大學士,官僅五品,特以備顧問而已,於政事無與也。永樂中始命解縉、胡廣等入文淵閣,預機務,然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終永樂之世,未嘗改秩。
迨洪、宣間,三楊在內閣久,所兼官屢加至師傅,於是官階益尊,雖無相之名,而已有鈞衡之重。
然同在內閣中,亦有差等,大事皆首輔主持,次揆以下不敢與較。
宣德、正統間,天下建言、章奏皆三楊主之,及陳循、曹鼐等入閣,士奇、榮相繼歿,禮部援故事請旨,帝以楊溥老,始命循等預議。(循傳)可見尋常入閣者不得輒與裁決也。
嗣後首輔之與次輔雖同在禁地,而權勢迥然不侔。
夏言為首揆,嚴嵩至不敢與分席,欲置酒邀歡,多不許,既許,至前一日又辭,則所徵紅羊、棧鹿之類已付之烏有。一日,許赴其宴,薄暮始至,三勺一湯,賓主不交一言而去。(明.焦竑玉堂叢語)故嵩銜之次骨。
及嵩為首揆,徐階所以事之者,亦如嵩之事言。因吳中有倭寇,即佯為避倭之計,買宅豫章,與嵩子世蕃結姻,並與江右士大夫講鄉曲之誼。凡可以結歡求免者,無不為也。(筆麈)其後亦傾嵩而代之。
至張居正當國,次輔呂調陽恂恂(緊張恐懼)如屬吏,居正以母喪,三日不出閣,吏封章奏就第票擬,調陽坐閣,候票至乃出。(筆麈)及居正歸葬,大事必馳驛江陵聽處分。(明史本傳)此更禮絕班行,幾與賈似道休沐葛嶺,吏抱文書就第呈署無異矣!
韓爌為首輔,魏廣微入閣,欲分其權,而故事:閣中秉筆惟首輔一人,廣微乃囑魏忠賢傳旨諭爌同寅協恭,而責廣微毋伴食。(舊唐書盧懷慎傳:懷慎與紫微令姚崇對掌樞密,懷慎自以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由是廣微分票擬之權。
此可見明代首輔、次輔之別也。
案明代首輔權雖重,而司禮監之權又在首輔上。
王振竊柄時,票擬尚在內閣。然涂棐疏言「英宗時批答,多參以中官,內閣或不與。」則已有不盡出內閣者。
至劉瑾則專攬益甚。劉健疏云「近者旨從中下,略不與聞,有所擬議,竟從改易。」是正德初已有此弊。其後凡有章奏,瑾皆持歸私第,與妹婿孫聰、華亭大猾張文冕相參決,詞率鄙冗,焦芳為潤色之,李東陽俯首而已。(瑾傳)瑾敗後,東陽疏言「內閣與瑾,職掌相關,凡調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徑自竄改,或持歸私室,假手他人。臣雖委曲匡持,而因循隱忍,所損已多。」(東陽傳)此固東陽自為掩飾之詞。然劉茞疏亦云「近日批答章奏,閣臣不得與聞。」可見當時實事也。
自瑾以後,司禮監遂專掌機密,凡進御章奏及降敕批疏,無有不經其出納者。
神宗不豫,召閣臣沈一貫入諭「礦稅事可與江南織造、江西窯器並停,其內監皆撤回,建言諸臣繫獄者皆復官。」一貫出,中使捧諭至,一如帝言。明日帝瘳,悔之,中使二十輩至閣,取前諭,仍繳進。(一貫傳)可見帝降旨,即有司禮監在旁寫出事目,然後付閣臣繕擬,故其地尤為要近。
至魏忠賢時,王體乾為司禮,避忠賢,退處其下,凡章奏入,體乾與秉筆李永貞先摘要,以白忠賢議行。(宦官傳)許譽卿劾忠賢疏,謂「內閣政本重地,而票擬大權拱手授之內廷。」其後楊漣劾忠賢,忠賢矯旨敘己功百餘言,大學士葉向高駭曰「此非奄人所能,必有代草者。」探之,則徐大化也。(向高傳)可見是時詔敕悉出司禮,並不藉內閣潤色矣!
文震孟傳:大臣入閣,例當投刺司禮,大奄兼致儀狀。是司禮之尊,久已習為故事,雖首輔亦仰其鼻息也。究而論之,總由於人主不親政事,故事權下移。長君在御,尚以票擬歸內閣,至荒主童昏,則地近者權益專,而閣臣亦聽命矣!
明翰林中書舍人不由吏部
明大學士本無屬員,楊士奇等加官既尊,始設中書舍人,取能書者為之,不由吏部銓選。霍韜疏謂「自三楊等植黨專權,籠翰林為屬官,中書為門吏,故翰林遷擢,不由吏部,而中書內直既久,有進秩至尚書者。」(潘辰等或加太常卿,或加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
案明史選舉志:中書舍人原有兩途,由進士選者,得遷科道部曹;其兩殿兩房舍人,則不必由部選,自甲科監生及儒士布衣能書者,皆得為之。
如呂原子以蔭補國子生選為中書舍人。趙榮亦以能書由布衣授中書舍人,後遷太常卿,仍供事內閣。葉向高為首輔,用已革監生汪文言為中書舍人。此則大學士自行選用之成例也。
又我朝順治十一年,大學士范文程請以詹事翰林等官陞補俱歸吏部,又可見明制翰詹等官陞降,亦由內閣。
明吏部權重
明初六部,屬中書省權輕,多仰丞相意旨。洪武十三年,中書省革,部權乃專,而銓部尤要。其後制度屢創:令入覲官各舉所知,自浮山李信始。朝覲官各造事蹟、圖畫、土地、民人,自崑山余熂始。倣唐六典,自王府以下諸司各編集所職為書,曰「諸司職掌」。定吏役考滿給由為首領官,選監生為州縣官,兼除教職,自泰興翟善始。三年一入朝,考核等第,自沂水杜澤始。此洪武中銓政大略也。(明史陳修傳)
然雖有此等規制,而量能授職,核功過以定黜陟,則惟吏部主之。永樂中,郭璡為吏部尚書,請自布政使至知府,聽京官三品以上薦舉,既又請御史、知縣皆聽京官五品以上薦舉。論者謂其畏怯不敢任事,轉啟夤緣之漸。(璡傳)是璡以前布政等官,皆吏部選用也。
宣德中,兩京六部官缺,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內任者。鄭辰以蹇義薦,得南京工部尚書。(辰傳)是未有此旨以前,六部堂官亦吏部推用也。
天順中,罷廷臣薦舉,方面大吏專屬吏部。(李賢傳:故事:方面官敕三品京官保舉,賢患其營競,請令吏部每缺舉二人,請帝簡用,並推之例始此。)
時王直為尚書,委任郎曹抑奔競,凡巡方御史歸,即令具所屬賢否以備選。(直傳)
崔恭為吏部侍郎,置勸懲簿,有所聞皆識之,尚書王翱甚倚之。(恭傳)
成化中,選郎黃孔昭留心延訪人材,以冊書之,除官以才高下,配地繁簡,由是銓敘平允。
尚書尹旻欲推其鄉人為巡撫,孔昭不可,其人暮夜來屈膝,孔昭益鄙之,旻謂其人曰「黃君不離銓選,汝不能得也。」(孔昭傳)
可見巡撫等官皆吏部所用,公正則選用得人,否則可以高下在心,予奪任意。
故嚴嵩當國,吏、兵二部選郎各持簿任嵩填發,時稱文選郎萬寀為文管家,武選職方郎方祥為武管家。(于慎行筆麈)
至萬曆中,孫丕揚長吏部,不得已用掣籤法,以謝諸賄囑者,一時稱為至公。(丕揚傳)亦以吏部注授官職可以上下其手,故設此法以防弊也。
趙南星長吏部,搜舉遺佚,布列庶位,高攀龍等皆其所推用。山西巡撫缺人,郭尚文求之,南星薄其人,獨推謝應祥。可見其時雖有會推之例,然亦皆吏部主之。
周延儒謂會推名雖公,主持者止一、二人,餘皆不敢言。(溫體仁傳)
熊開元疏亦云:督撫官缺,明日廷推,今日傳單,其人姓名不列,至期,吏部出諸袖中,諸臣唯唯而已。(開元傳)
合而觀之,可見有明一代用人之權悉由吏部,吏部得人,則所用皆正人,如王恕為吏部尚書,所引薦耿裕、彭韶、何喬新、周維、李敏、張悅、倪岳、劉大夏、戴珊、章懋等,皆一時耆碩。弘治二十年,眾正盈朝,職業修理,號為極盛者,恕力也。
其後天啟初年,周嘉謨、張問達、趙南星先後掌吏部,起廢籍諸正人,用高攀龍、楊漣、左光斗秉憲,李騰芳、陳于廷佐銓,魏大中、袁化中長科道,鄭三俊、李邦華、孫居相、饒伸、王之寀等悉置卿貳,萬曆廢弛之後,賴此數年,稍支傾頹。未幾,易以閹黨,而官方不可問矣!
此有明一代吏部之大概也。
案王恕不能用正人,亦由司禮監懷恩以恕忠義,勸孝宗用之,故得行其志。天啟初,起用鄒元標、王德完諸賢,亦由司禮王安聽汪文言之言,是以博采人望,布列庶位,是吏部亦恃宦官之力,其權在吏部上,更可知矣!
揚州同時四知府
靖難師至揚州,江都令張本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唐成率先歸附,命與本並為揚州知府,與現任知府譚友德同蒞府事,揚州一時遂有四知府。
永樂中海外諸番來朝
明史外國傳:永樂三年,浡呢國王麻那惹那率其妃及弟、妹、子女泛海來朝,王卒於會同館,葬之安德門外。六年,馮嘉施蘭國酋玳瑁、里欲二人俱來朝。九年,滿剌加國王拜里迷蘇喇率妻子、陪臣五百餘人來朝。十年,浡呢王子遐旺又偕其母來朝。十五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八哈喇、西王麻哈喇叱葛喇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喇卜俱率其家屬、頭目三百四十餘人泛海來朝,東王回至德州卒。是年又有古麻喇朗國王斡喇義亦奔,率其妻子陪臣來朝,還至福建卒。十七年,滿剌加王母斡撒于的兒沙來朝。二十二年,滿剌加王西里麻哈喇率妻子來朝。宣德六年,又來朝。
蓋皆海外小國貪利而來,是時內監鄭和奉命出海,訪建文蹤跡,以重利誘諸番,故相率而來。宣德以後,遂無復至者。當時稱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永樂朝盛事云。(舊唐書順宗紀:日本國王并妻還番。可見海外番王入朝,與妻偕行,是其故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