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明史(1)

作者:赵翼    更新时间:2013-08-08 14:59:45

明初吏治

  明史魏觀等傳贊云:太祖起閭右,稔墨吏為民害,嘗以極刑處之。然每旌舉賢良以示勸,不專任法也。嘗遣行人齎敕賜平陽令張礎、建陽令郭伯泰,旌其治行。又或因士民之請留良吏,輒進秩留任。並有坐事被逮,部民列善狀上聞,亦復其官,且轉加超擢者。既擢矣,而其人改節易操,則又重法繩之。所以激勸者甚至。故一時吏治多可紀。今循吏傳可考也。

  天下府州縣官來朝,帝諭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在安養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爾等當深念之。」又嘗諭戶部「國家賦稅已定,撙節用度,自有餘饒,使民得盡力農桑,自然家給人足,何事聚斂也。」沿及成祖、仁、宣、英、景、憲、孝諸帝,亦皆加意吏治,其有政績卓著,往往特敕獎之。如成祖之於史誠祖,仁宗之於劉綱是也。

  諸良吏秩滿當遷,或罣誤罷黜,亦多因部民之請,俾進秩視事,往往至二、三十年不易。

  其有因而作奸者,如永寧稅課使劉迪結耆老請留漢中,同知王聚求屬吏保奏,則又斥譴隨之。(皆宣宗時事)

  閱數年,輒遣大臣分往各直省考察官吏,嚴其黜陟。而緊望之地則特詔大臣各舉所知以為守令。

  如宣德中,先擇京官九人為郡守,繼擇二十五人為郡守。

  正統中,擇京官十一人為郡守,後多為良吏,為名臣。

  蓋朝廷既以吏治為重,中外大臣亦無不留意人才。

  仁宗詔各舉所知,郎中況鍾以張宗璉薦,帝問楊士奇,士奇曰「宗璉實賢,臣與王直將舉之,不意為鍾所先耳。」

  其後況鍾之出守,則蹇義、胡瀠所薦也。

  翟溥則魏源所薦也。

  李湘則胡瀠所薦也。

  李信圭之知靳州,則張敞所薦,後守處州,則金濂所薦也。

  吉水令錢一本罷官,郡人胡廣在朝,力保之,遂復職。

  楊榮當國時,其家人犯法,邑令魯穆嚴懲之,榮反以為賢而薦於朝。

  其時朝臣之汲引如此。在外大吏亦多持心公正。

  如葉宗人為錢塘令,人呼為一葉清,其死也,按察使周新哭之。

  田鐸知蓬州,巡按御史過其境,無一訟者,知其下無冤民,遂薦之,擢廣東儉事。

  此又外省舉劾之大概也。

  且是時吏部考察之權最重,蹇義、王直、馬文升先後長部事,尤以獎廉黜貪為要,

  史稱蹇義慎擇守令,考察明恕。

  而王直察舉天下廉吏,以范衷為第一。

  翟溥秩滿到部,以年老乞休。侍郎趙新,舊嘗為其上司曰「此江西第一賢守也。」遂不聽其去。

  句容令徐九思為巡撫所劾,吏部尚書熊浹知其賢,特留之。

  此又吏部之能擇人而任也。(以上俱見各本傳)

  一時風氣如此,故為守令者,無不潔己愛民,恥干清議。循吏傳序云:洪武以來,吏治澄清者百餘年,當英宗、武宗之際,內外多故,而民心無土崩之虞,由吏鮮貪殘故也。嘉隆以後,吏部考察之法徒為具文,而人皆不自顧惜,撫按之權太重,舉劾惟賄是視,而人皆貪墨以奉上司,於是吏治日媮,民生日蹙,而國亦遂以亡矣。

  後人徒見中葉以來,官方隳裂,吏治窳敝,動謂衰朝秕政,而豈知其先崇尚循良,小廉大法,幾有兩漢之遺風,且駕唐、宋而上哉!

  今就明史各列傳及循良傳關於勸懲者,條摘於左:

  因部民乞留而留任且加擢者

  漢書循吏傳贊:宣帝以太守吏民之本,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輒以璽書勉勵,增秩賜金,或爵關內侯,公卿缺則選用之。故漢世良吏於斯為盛。是古來重吏治者,多以久任為效。

  明太祖亦嘗仿之,

  興化丞周舟已擢吏部主事,民乞留,乃遣還。

  丹徒令胡夢、通丞郭伯高、金壇丞李思進、歸安丞高彬、曹縣簿劉郁、衡山簿紀惟正皆坐事當逮,民詣闕言多善政,帝並復其官,惟正並擢參議。

  永州守余彥誠、齊東令鄭敏等十人坐事下獄,耆民列政績以聞,皆復官,並賜耆民道里費。縣令沈昌、周榮等四人並擢郡守。

  此太祖時事也。

  洪宣、正統間,秩滿奏留者,又有邵陽令孫浩、長清令薛慎、吳僑令吳原、博野令陳哲、泰安令暢宣、碭山令劉伯吉、會寧令郭完、貴溪令徐士宗、常熟令郭南、平山令張璟、城令徐榮、安福令何澄、桐鄉令田玉。(以上皆循吏傳)

  況鍾守蘇州,丁母憂,郡民詣闕乞留,詔起復,秩滿當遷,部民二萬餘人乞留,巡按奏聞,詔進三品,仍視府事。

  陳本深守吉安,滿秩當遷,亦因部民請,進三品秩視事。後聞衙前民家嫁女鼓樂聲,笑曰「此我來時乳下兒也,今且嫁,我尚留此乎?」乃請老去,凡在吉安十六年。

  羅以禮守西安,丁憂去,代者不稱職,部民追思,乞於朝,詔起復視事,歲滿亦進秩留任。

  莫愚守常州,秩滿亦進秩留任。

  陳敏知茂州,累加秩至右參政,仍視州事,在州二十餘年,秩既高,諸監司郡守反在其下。

  項忠為陝西按察使,九載滿,當入都,軍民乞留,詔還任。

  張瑄為廣東左布政使,考滿,軍民乞留,巡撫陳濂奏聞,乃仍故任。

  于謙撫河南、山西,左遷大理寺少卿,兩省吏民千餘人乞留,英宗命仍撫兩省。(以上見各本傳)

  陳復知杭州,遭喪,部民乞留,詔起復。(見耿九疇傳)

  其後有乞留不允者,郭璡為吏部尚書,慮其中有妄者,請覆實,從之,自是遂為例。(璡傳)

  郭登守衢州,坐累徵,耆老數百人伏闕乞留,不聽。

  吳訥巡按貴州,將代還,部民詣闕乞留,詔不許。(亦見各本傳)

  宣宗因劉迪、王聚之邀吏民保留,自後部民乞留者,率下所司核實。蓋久則弊生,不得不隨時變法也。

  特簡廷臣出守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帝自選諸司長官有聲望者十一人為刺史,命宰相、諸王餞之,御書十韻詩以賜,此特簡廷臣出守故事也。

  明宣德五年五月,擇廷臣九人為知府,趙豫松江、況鍾蘇州、羅以禮西安、莫愚常州、邵旻武昌、馬儀杭州、陳本深吉安、陳鼎建昌、何文淵溫州,皆賜敕乘傳行。(皆見循吏傳及本傳)是年十一月,又擇廷臣二十五人為知府,李驥河南、王瑩肇慶、徐鑑瓊州、許敬軒汀州、鄭洛寧波、王昇撫州。

  英宗正統元年,亦擇廷臣十一人為知府,王源潮州、李湘懷慶、翟溥南康。(皆見循吏傳,餘無考)

  遣大臣考察官吏

  明初,以十五布政使分治天下。

  永樂初,遣給事中御史分行天下,有司奸貪者逮治。其後又遣蹇義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按撫軍民,還朝不為例。(熊概傳贊)尋又遣郭敦以禮部侍郎皆給事中陶衎,巡撫順天。(時未有巡撫官,此係特敕考察官吏)吾紳以刑部侍郎奉敕考察兩廣、福建方面官,有故人官參政者黜之。(吾紳傳)

  正統初,又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劉辰往四川、雲貴,悉奏罷其不職者。(劉辰傳)徐琦奉命與工部侍郎鄭辰考察南畿官吏,黜不法者三十人。(徐琦傳)段民為左參政,奉命與巡按考州縣吏,廉墨以聞。(段民傳)

  景泰中,亦遣大臣行天下,黜陟有司,禮部侍郎鄒幹至山西,黜布政使以下五十餘人,巡撫朱鑑請召幹還,幹並劾鑑。(朱鑑傳)時已設巡撫,又遣大臣考察,重吏治也。

  案遣大臣考察官吏,本漢、唐故事。

  後漢書周舉傳:時以吏治多弊,詔遣八使巡行風俗,選素有威名者:周舉、杜喬、周栩、馮羨、欒巴、張綱、郭遵、劉班並守光祿大夫,分行天下,其刺史二千石有贓罪者,驛馬上之,墨綬以下便即收,舉清忠宜表異者以狀上。於是劾奏貪猾,表薦公清,天下號為八俊。

  唐太宗亦遣大理孫伏伽等二十二人巡察四方,黜陟官吏,帝自臨決牧守,以賢能進擢者二十人,死罪七人,流以下及黜免者數百人,已又頻遣使考察。

  玄宗亦命尚書席豫等分道黜陟。

  金源亦有此制。

  熙宗時遣使廉問吏治得失。(宗雄傳)

  世宗即位,凡數歲一遣使。故大定之間,吏皆奉法,百姓滋殖,號為小康。(已見金史條內,大定中亂民獨多)劉球所謂考察久不舉行,故吏多貪虐,民不聊生。蓋承平日久,吏治玩弛,遣大臣嚴考核以黜陟之,固亦整飭吏治之一法也。

  然亦視乎所遣之人何如,

  如元順帝時,亦嘗遣使巡行,官吏有罪者,四品以下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處決。民間一切利害,聽舉行。如成導奉使山東、淮北,擢廉吏九人,黜貪懦者二十一人。蘇天爵奉使京畿,糾劾者九百四十餘人,當時有包、韓之譽。(見元史各本傳)固亦皆能奏劾。然據陶宗儀輟耕錄:當時奉使者多挾勢取賄,民間謠曰「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

  又永樂中,鄒緝上言「貪官污吏遍布內外,朝廷每遣一人,即是其人養活之計。有司承奉,惟恐不及。是以使者所至,有司公行賄賂。」其後梁廷棟亦言「巡按、御史之弊,盤查訪緝,餽遺謝薦,有司所出,多者二、三萬金。國家多一巡方,天下加派百萬。」是則察弊適以滋弊,又在乎簡用之得人矣。

  重懲貪吏

  洪武十八年,詔「盡逮天下官吏之為民害者,赴京師築城。」(孝義傳、朱煦傳內)帝初即位,懲元政弛縱,用法太嚴,奉行者重足而立。(周禎傳)官吏有罪笞以上,悉謫鳳陽屯田,至萬餘人。(韓宜可傳)

  又案草木子,記明祖嚴於吏治,凡守令貪酷者,許民赴京陳訴,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府州縣衛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官府公座旁各懸一剝皮實草之袋,使之觸目警心。(後海瑞疏亦舉太祖剝皮囊及洪武中所定枉法贓八十貫論絞之律,以規切時政。見瑞傳)

  法令森嚴,百職釐舉,祖訓所謂革前元姑息之政,治舊俗污染之徒也。

  案元世祖籍阿合馬家有人皮一張,符後誅阿合馬之子阿散,亦剝其皮。是元代已有此非法之刑。

  明大臣久任者

  永樂以後,數十年中,大臣多有久於其位者。

  楊士奇在內閣四十三年,雖其始不過為學士,然已預機務,後加至公孤,始終在樞地,不出內閣一步。古來所未有也。

  同時直內閣者,金幼孜三十年,楊榮三十七年,楊溥二十二年。

  六卿中蹇義為吏部尚書三十四年,夏原吉為戶部尚書二十九年,胡瀠為禮部尚書三十二年。

  耆艾滿朝,老成接跡,蓋劫運之後,必有一番太和元氣周浹宇宙,諸臣適當其隆,故福履康強,身名俱泰。當時朝廷之上,優老養賢,固可想見。而諸臣龐眉白首,輝映朝列,中外翕然,稱名臣無異詞,其必有以孚眾望者矣。若專寵利而竊威權,如萬安為相十九年,劉吉為相十八年,已叢物議,至嚴嵩為相二十一年,遂入奸臣傳,為千載唾罵,則三楊蹇夏諸人,宿德重望,始終無玷,固不可及也。

  案三楊同時在內閣者,又有黃淮、胡廣,皆十六年。其後李東陽十八年,徐階十七年。而蹇夏後,又有呂震為禮部尚書十九年,馬文升歷各部尚書二十二年,王直、王翱為吏部尚書各十五年,亦皆久於其位,名實相稱。

  至明之末造,揆席如傳舍,臺省如踐更,崇禎帝十七年中,易相五十餘人,刑部尚書十七人。(喬允升傳)兵部尚書十四人。(張鳳翼傳),總督被誅者七人。(鄭崇儉傳)蓋國運將傾,時事孔棘,人材薄劣,動輒罹殃,固亦時勢之無可如何者矣。

  大臣薦舉

  吏治條內所載,況、鍾、翟、溥等出守,皆由大臣薦。然洪、宣、正統間大臣所薦,不特外吏也。

  如顧佐以楊士奇、楊榮薦,由通政司擢都御史。

  陳勉以士奇薦,由副使擢副都御史。

  高穀以士奇薦,由侍講進工部侍郎,入內閣。

  曹鼐亦以楊榮、楊士奇薦,由侍講入內閣。

  王來以士奇薦,由巡按擢左參政。

  彭勗以士奇薦,由教職擢御史,督學南畿。

  孫鼎以楊溥薦,亦由教職擢御史,督學南畿。

  金純以蹇義薦,由庶僚擢刑部侍郎。

  陳壽以夏原吉薦,由參政擢工部侍郎。

  郭敦以胡瀠薦,由副使擢禮部侍郎。

  劉球以胡瀠薦,由主事改翰林侍講。

  周瑄以王直薦,由郎中擢刑部侍郎。

  楊信民以王直薦,由刑科擢左參議,後又以于謙薦,巡撫廣東。

  羅綺以于謙、金濂薦,由謫戍復大理右寺丞。

  羅通以于謙、陳循薦,由河泊所官擢兵部員外郎。

  李賢謫官參政,以王翱奏賢可大用,遂留為吏部侍郎,復尚書,入內閣如故。

  崔恭以李賢、王翱薦,由巡撫進吏部侍郎。

  李紹亦以賢、翱薦,由學士擢禮部侍郎。

  王越以李賢薦,由按察使擢巡撫大同。

  羅璟方謫官,以王恕薦,擢福建提學。

  秦紘以王恕薦,由布政使擢副都御史,總督漕運。

  余子俊以林聰薦,由知府擢陝西參政。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