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書郭從謙為景州刺史,既而殺之。從謙弒莊宗,乃不討而反官之,見明宗之無君也。其罪本宜誅,乃不書伏誅,而書殺者,明宗亦同罪,不得行誅,故以兩相殺為文也。
秦王從榮以兵入興聖宮,不克伏誅。從榮本明宗子,以明宗病,恐不得立,以兵自助,故不書反。而擅以兵入宮,其罪當誅,故其死書伏誅也。
漢紀:隱帝崩,即書漢亡。隱帝被殺後,尚有李太后臨朝,及迎湘陰公贇嗣位之事,漢猶未亡也,而即書漢亡,見太后臨朝等事,皆周所假託,非漢尚有統也。
周太祖紀:書漢人來討,周祖篡漢得位。崇之於周,義所當討,故書討也。
世宗紀:書帝如潞川攻漢。不曰伐而曰攻者,曲在周也。
此可見歐史本紀書法一字不苟也。
其列傳亦有折衷至當者,死節分明。
如王彥章、裴約、劉仁贍既列之死節傳矣。尚有宋令詢、李遐、張彥卿、鄭昭業等,皆一意矢節,以死殉國,而傳無之,則以其事跡不完,不能立傳故也。然於本紀特書死之,以表其忠,固不在傳之有無矣。
張憲留守太原,莊宗被弒後,皇弟存霸來奔,或勸憲拘存霸以俟朝命,張昭又勸其奉表明宗,憲皆涕泣拒之,已而存霸為苻彥超軍士所殺,憲出奔沂州。薛史書憲坐棄城,賜死。歐獨明其不然,然以其不死於太原,故亦不入於死事傳,但書憲出奔沂州見殺而已。
藥彥稠、王思同皆以兵討潞王從珂,為從珂所執而死。乃思同入死事傳,而彥稠不入,則以思同詞義不屈,係甘心殉國者。彥稠第被執見殺,不可竟以死節予之也。於此可見歐史之斟酌至當矣。
歐史傳贊不苟作
歐史紀傳各贊皆有深意。
於張承業傳則極論宦官之禍,而推明郭崇韜之死由於宦官之譖,使崇韜不死,其所將征蜀之兵皆在麾下,明宗能取莊宗之天下而代之哉?追原禍本,歸獄貂璫,可謂深切著明矣!
唐六臣張文蔚等押傳國寶遜位於梁,此事與朋黨何涉?而傳贊忽謂此時君子盡去,小人滿朝,故其視亡國易朝,恬不知怪。而所以使君子盡去者,皆朋黨之說中之也。蓋宋仁宗時,朝右黨論大興,正人皆不安其位,故借以發端,警切時事,不覺其大聲疾呼也。
至晉出帝紀贊,深明以姪為子而沒其本生父為非,謂出帝本高祖兄敬儒之子,當時以為高祖子則得立,為敬儒子則不得立,於是深諱其所生而絕之以欺天下,以為真高祖子也。禮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自古雖出繼為人後,未有絕其本生而不稱父母者。余書曰「追封皇伯敬儒為宋王者,以見其絕天性,臣其父而爵之也。」於晉家人傳贊,又反覆申明之。則以當時濮議紛呶,朝臣皆以英宗當考仁宗,而以本生濮王為伯,歐公與韓琦等獨非之,故因是以深斥其非禮也。可見歐史無一字苟作。
歐史失檢處
歐史亦有失檢處。
唐昭宗之被弒也。李彥威傳則云:梁祖遣敬翔至洛,與彥威等謀弒之。李振傳又云:梁祖遣振至洛,與彥威等謀弒之。此必有一誤。
梁本紀書:朱友謙叛,殺同州節度使程全暉。而全暉傳則云:全暉奔京師。是紀傳兩不符合。薛史則紀傳皆稱奔京師,當不誤也。
羅紹威傳:魏博自田承嗣始有牙軍,歲久益驕,至紹威時,已二百年。案承嗣至紹威,實止百五十年。歐史所云亦行文之誤。
鄭傲傳:遨與李振善,方振貴顯,遨不一顧,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視之。案振仕梁為樞密使,並無遠謫之事,及唐滅梁,振即被誅,又未嘗貶竄也。而遨傳何以云耶?
唐莊宗被弒後,其弟存霸奔太原。據苻彥超傳則云:彥超欲留之,軍士大噪,遂殺之。張憲傳又云:憲欲納之,彥超不從,存霸乃見殺。亦不畫一。
且歐史例以歷仕數朝者入雜傳,專仕一朝者入某朝傳。氏叔琮、李彥威、李振、韋震皆只仕梁一朝,何以不入梁傳而入雜傳?元行欽先事劉守光,繼降唐,何以反不入雜傳,而列於唐臣傳?此不免自亂其例也。
至如宋太祖奮跡全在周朝,建立戰功,勳望由此大著。薛史於周紀一一敘之。如高平之戰,則書今上先犯其鋒。清流關之戰,書今上破淮賊萬五千人,擒皇甫暉、姚鳳。六合之戰,書今上大破江南軍於六合。楚州之役,書今上在城北,親冒矢石,登城拔之。迎鑾江口之捷,書今上率戰櫂(舟船),直抵南岸,焚柵而還。此皆宋太祖歷試之跡也。歐史一概不書,但云周師擊敗之而已,豈以宋祖仕周為諱耶?然宋祖由周臣為軍士擁立,固不能諱,亦不必諱也。居正在太祖時修史,必進御覽,並不隱諱。歐史修於仁宗時,乃轉諱之耶?蓋第欲取其行文之淨耳。
一產三男入史
一產三男、四男入史,自舊唐書始。高宗紀:嘉州辛道讓妻一產四男。高苑縣吳文威妻魏氏一產四男。哀帝紀:穎州汝陰縣彭文妻一產三男。歐陽五代史仿之,亦載於本紀。如同光二年,軍將趙暉妻一產三男是也。
或以為瑞而記之,不知此乃記異耳。徐無黨註云「此因變異而書,重人事,故謹之。後世以此為善祥,故於亂世書之。」以見其不然也。今案唐高宗後即有武氏之禍。哀帝正當失國時,尚有此事。又宋哲宗紹聖四年,宣州民妻一產四男。元符二年,河中猗氏縣民妻一產四男。徽宗重和元年,黃巖民妻一產四男。未幾,即有金人之禍。可知一產三男、四男,皆是變異,非吉祥也。
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
宋太祖由陳橋兵變,遂登帝位。查初白詩云「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蓋以為世所稀有之異事也。不知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相沿為故事,至宋祖已第四帝矣。宋祖之前,有周太祖郭威;郭威之前,有唐廢帝潞王從珂;從珂之前,有唐明宗李嗣源,如一轍也。
趙在禮為軍士皇甫暉等所逼,據鄴城叛。莊宗遣嗣源討之,方下令攻城,軍吏張破敗忽縱火噪呼,嗣源叱之,對曰「城中之人何罪?但思歸不得耳。今宜與城中合勢,請天子帝河南,令公帝河北。」嗣源涕泣諭之,亂兵呼曰「令公不欲,則他人有之。我輩狼虎,豈識尊卑?」安重誨、霍彥威等勸嗣源許之,乃擁嗣源入城,與在禮合,率兵而南,遂得為帝。(見霍彥威等傳)此唐明宗之由軍士擁立也。
潞王從珂為鳳翔節度使,因朝命移鎮,心懷疑懼,遂據城拒命。愍帝命王思同等討之,張虔釗會諸鎮兵皆集,楊思權攻城西,尹暉攻城東。從珂登城呼外兵曰「吾從先帝二十年,大小數百戰,士卒固嘗從我矣!今先帝新棄天下,我實何罪而見伐乎?」因慟哭,外兵聞者皆哀之,思權呼其眾曰「潞王真吾主也。」即擁軍士入城。暉聞之,亦解甲降,從珂由是率眾而東,遂得為帝。(見王思同、楊思權等傳)此廢帝之由軍士擁立也。
郭威以漢隱帝欲誅己,遂起兵犯闕,隱帝遇弒,威請太后臨朝,又迎立湘陰公。會契丹兵入滑州,威率兵北伐,至澶州,軍校何福進等與軍士大呼,越屋而入,請威為天子,或有裂黃旗以加其身者,山呼震地,擁威南還,遂得為帝。(見漢、周各本紀)此周祖之由軍士擁立也。
尚有擁立而未成者:
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時,因出獵,軍中忽有擁之呼萬歲者,敬瑭惶惑,不知所為。段希堯勸其斬倡亂者李暉等三十餘人,乃止。(希堯傳)
敬瑭為帝後,命楊光遠討范延光,至滑州,軍士推光遠為主,光遠曰「天子豈汝等販弄之物?」乃止。(光遠傳)
苻彥饒率兵戍瓦橋關,裨將張諫等迎彥饒為帥,彥饒偽許之,約明日以軍禮見於南衙,遂伏甲盡殺亂者。(彥饒傳)
郭威自澶州入京,有步軍校因醉揚言「昨澶州馬軍扶策,今我步軍亦欲扶策。」威聞,急擒其人斬之,令步軍皆納甲仗,始不為亂。(周本紀)
此皆擁立未成,故其事未甚著,然亦可見是時軍士策立天子,竟習以為常。
推原其始,蓋由於唐中葉以後,河朔諸鎮各自分據,每一節度使卒,朝廷必遣中使往察軍情,所欲立者,即授以旄節。(見新舊唐書藩鎮傳)至五代其風益甚,由是軍士擅廢立之權,往往害一帥、立一帥,有同兒戲。今就唐末及五代計之:
黃巢之亂,武寧節度使支詳遣時溥率兵赴難,兵大呼,反逐支詳,推溥為留後。(溥傳)
青州王敬武卒,三軍推其子師範為留後。(師範傳)
義武王處存卒,軍中推其子郜為留後。
李克用之起也,康君立等推為大同軍防禦使。
朱瑄本鄆州指揮使,軍中推為本州留後。
天雄軍亂,囚其節度使樂彥貞,並殺其子從訓,聚而呼曰「孰願為節度使者?」羅弘信出應之,牙軍遂推為留後。(弘信傳)
夏州李思諫卒,軍中立其子彝昌為留後。
趙在禮之被逼而反也,軍士皇甫暉因戍兵思歸,劫軍將楊仁晸為帥,仁晸不從,暉殺之,又推一小校,小校不從,亦殺之,乃攜二首詣在禮曰「不從者視此。」在禮不得已從之,遂為其帥。
如此類者,不一而足。計諸鎮由朝命除拜者十之五六,由軍中推戴者十之三四。藩鎮既由兵士擁立,其勢遂及於帝王,亦風會所必至也。
乃其所以好為擁立者,亦自有故。擁立藩鎮,則主帥德之、畏之,旬犒月宴,若奉驕子,雖有犯法,亦不敢問。如魏博牙兵是也。(說見後)擁立天子,則將校皆得超遷,軍士又得賞賜剽掠。如:
明宗之立,趙在禮即授滄州節度使,皇甫暉亦擢陳州刺史。楊思權叛降廢帝於鳳翔時,先謂廢帝曰「望殿下定京師後,與臣一鎮,勿置在防禦團練之列。」乃懷中出一紙,廢帝即書「可邠寧節度使。」後果與尹暉皆授節鎮。同時立功之相里金、王建立亦擢節度使。
周祖即位,亦以佐命之王峻為樞密使,郭崇為節度使。
此將校之所以利於擁立也。至軍士之得重賞恣劫奪,更無紀極。
明宗之入洛也,京師大亂,焚剽不息,明宗亟命止焚掠,百官皆敝衣來見。(本紀)
廢帝之反,愍帝遣兵討之,幸左藏庫賞軍人各絹二十匹、錢五千,軍士負物,揚言於路曰「到鳳翔,更請一分。」(康義誠傳)王師既降,廢帝許以事成重賞,軍士皆過望,及入立,有司獻庫籍甚少,廢帝大怒,自諸鎮至刺史皆進錢帛助賞,猶不足,乃率民財佐用,囚繫滿獄,又借民屋課五月。(盧質、李專美等傳)諸軍猶不滿欲,相與謠曰「去卻生菩薩,扶起一條鐵。」(本紀)先是帝在鳳翔,許入洛後,人各賞百緡,至是以禁軍在鳳翔降者,楊思權等,各賞馬二、駝一、錢七十緡,軍士二十緡,在京者十緡。(通鑑)
周太祖初至滑州時,王峻諭軍士曰「我得公處分,俟入京,許爾等旬日剽掠。」眾皆踴躍。(本紀)及至汴,自迎春門入,諸軍大掠,煙火四發。明日,王峻、郭崇曰「若不禁止,比夜化為空城矣!」由是命諸將斬其尤甚者,晡時乃定。(本紀)而前滑州節度使白再榮已為亂軍所害,侍郎張允墜屋死,(隱帝紀)安叔千家貲已掠盡,軍士猶意其有所藏,箠掠不己,傷重歸於洛陽。(叔千傳)時有趙童子者,善射,憤軍士剽掠,乃大呼曰「太尉志除君側之惡,鼠輩敢爾!乃賊也!」持弓矢據巷口,來犯者輒殺,由是保全者數十家。後周祖聞民間有趙氏當有天下之謠,疑此童子,遂使人誣告殺之。(五代史補)又趙鳳見居民無不剽之室,亦獨守里門,軍不敢犯。(鳳傳)是周祖犯闕時,居民得免劫奪者,惟此二趙之里,其他自公卿以下,無不被害也。
此軍士之利於擁立也。
王政不綱,權反在下,下淩上替,禍亂相尋。藩鎮既蔑視朝廷,軍士亦脅制主帥,古來僭亂之極,未有如五代者。開闢以來,一大劫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