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2)

作者:周励    更新时间:2016-03-07 13:46:16

卢刚绝对聪明。

他是北大物理系的高才生,工人出身,是家里惟一的儿子。从小极为聪明,学习上一帆风顺。在北大物理系毕业后他参加了李政道主持的严格考试。在数百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顺利考取由中国政府出资的公派生来到美国留学。以学业成绩相比,卢刚和山林华的水平不相上下。卢刚参加博士资格考试时与山林华同时并列第一,各门课目全都是“A”,他所获得的高分打破物理系历届纪录。要说卢刚和山林华仍分高下的话,乃是后者的博士论文更受学术界的首肯与赞扬,并因此被系方推荐获得DCS学术荣誉奖,而前者却落空。

卢刚和山林华都是爱荷华大学天文物理系1991年新出炉的博士。山林华比卢刚小一岁,比卢刚晚两年来到爱荷华大学,拿到学位的时间却比卢刚早上半年。毕业后,成绩优异、研究成果丰硕的山林华被系里留下来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并按照Research Investigator(调研员)的职位领取薪水。而卢刚则没有那么幸运,当他今年5月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找工作的事始终没有着落。全美各大学的研究经费都受到削减,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几位教授为他推荐也无任何结果。他认为是教授们冷淡的原因。卢刚曾对人表示,尽管是“公派”,他也不愿返回大陆工作。卢刚的研究工作一直不太顺利,他的博士论文口试没能当场通过,相反山林华不仅提前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而且他的博士论文还得论文奖,他并有一份安定的工作。这些都是卢刚最不能忍受的,亦为他最后愤而对山林华下毒手的原因之一。

卢刚是一个受过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有理智,具有分析和思辨能力的人。卢刚也并无精神失常或任何变态表现。他感情从不错乱,爱憎分明,也无酗酒、吸毒的习惯。因而他的行动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冷静地思考,多次权衡的结果,是按照他所奉行的人生信念行事的结果。

据曾经与卢刚同住一室的爱荷华大学教育系博士生赤旭明回忆说:卢刚这种冷血杀人行为,不仅是由于妒恨,而且是因为他天性中潜伏着一种可怕的“杀机”,“性格决定命运”。

在同学们眼中,卢刚是一个刚愎自负、目中无人、时而埋头研究、时而放浪形骸的人。他十分孤独,没有什么人愿意和他来往。他的在北京市汽车配件厂当工人的父亲说:“卢刚有两个姐姐,他是家中惟一的男儿。”卢刚出国前个性很强,孤僻,不合群;与父母亲也很少交谈,只有和二姐关系密切些。他通过越洋电话对记者说:“卢刚赴美后经常给二姐写信,在出事前两天,卢刚曾与他在北京的二姐通过电话,聊了很久。”卢父说,几个月前,卢刚曾在家书中提及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工作。家人表示,打算为他在国内设法安排工作,但遭卢刚拒绝。赤旭明说他在1987年夏天与卢刚、山林华合租一个一房一厅,他与小山住卧房,卢刚住客厅。卢刚从不打扫屋子卫生,喝牛奶从不用杯子,打开盖对着嘴咕噜咕噜喝完就随手扔在地上。赤旭明比他大10岁,以长辈的口气告诫他,结果卢刚“目露凶光”,表现得非常凶恶。他形容卢刚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视甚高,经常以“物理尖子”自居。说话喜欢揭别人短处,以嘲弄别人为快乐,时常“出口伤人”。他说卢刚不仅人品素质极差,而且十分好色。他曾幻想所有的女孩子都拜倒在他这个“天之骄子”的脚下,也费了不少功夫追了许多女孩子,但屡遭挫折。他经常出入酒吧,把自己打扮得很“美国化”,以示与其他中国同学的“风度不同”。有一次他去拉斯维加斯赌城,想用90美元**,结果被拒绝。这使他恼羞成怒,耿耿于怀。另一位物理系的学生说,卢刚与人合住一个公寓,夏天天热,他睡在客厅里,经常把冰箱打开一整夜,根本不顾别人存放在冰箱里的东西酸馊腐败。卢刚在很多留学生口中,是一个攻击性很强,让人下不了台,又十分自私的人。久而久之,几乎没有人愿意再和他来往。

即使你不断地试图想发现卢刚在个性上有何可取之处,却没有一个人予以肯定的答复。物理系的一位学生对卢刚的评语是最客气的:“他是个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人,凡事都想到阴暗面,喜欢走极端。”

纽约《世界日报》刊登了卢刚喜欢走极端,不给人余地的性格的一个例子。和卢刚同属“空间物理理论小组”在杀人现场昏迷的李新说,近来因为美国经济萧条,政府裁减预算的缘故,系里在毕业生中发起募捐。卢刚用支票开了一张捐款,面额是一分钱。

有一位在酒吧中认识卢刚的美国女孩子认为卢刚是个风流俊逸的人。她认为他很聪明,因为他还懂一点文学。在一次幽会中,他对她说了一位诗人的话:“一切能分担人生痛苦的感情,我都不回避,一切能带来瞬息快乐的感情,我都愿接受。”

“他靠着我坐着,”她说,“他两臂拥抱着我,并把自己投进了一种非常甜蜜的情绪之中,那是一种分担了痛苦的感情……”

那位美国女孩子说,当她向卢刚表示再也不想见到他时,卢刚转过头去,“突然他变得像一个柔弱的孩子,泪水从他的眼角涌出来,在他的面颊上流着……”她说他心地非常**,对自己内心的小天地怜悯感怀,呵护备至,却不是一位可以久交的人。

卢刚喜欢的小说有约瑟夫·赫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他曾和酒吧的朋友描绘书中的情节:

“中队司令官在尤索林飞满规定的32次之后又无休止地增加到40次、50次……最后尤索林恍然大悟。第22条军规原来是个大骗局,是无法逾越的障碍。而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第22条军规,它像天罗地网一样铺天盖地地统治了整个世界。他感到全世界都发疯了,最后逃往瑞典。”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大学生必读的一部小说。美国评论家认为约瑟夫·赫勒那种富有喜剧意味又使人毛骨悚然的虚无主义——即黑色幽默,已成为行动的楷模。

卢刚1985年到美国,凭着他的敏慧迅速拣起了“黑色幽默”的人生信念:教授像资本家压榨工人那样地压榨他,不给他出路。爱荷华大学是第22条军规,天罗地网铺天盖地地统治了整个世界。他只有像西部牛仔片中的枪手那样,拿起枪干掉妨碍他的道路的人,然后同归于尽。

5月买枪,11月杀人,他等了足足六个月。

山林华

“一个人要是没有在生活的韶光中看见过天使,在生活的灾难中看见过恶魔,他的心就永远不会开窍,也永远不会有情感。”

听爱荷华大学的同学谈卢刚以及被卢刚杀死的山林华,就像听人谈论白天与黑夜的差异一样。一位美国记者说,他们的叙述给人的感觉是:山林华似乎是上帝刻意制造出来,故意要向世人显示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光明与黑暗的对比有多么强烈。

山林华在爱荷华大学知名度颇高,是前任中国学生联谊会会长。而卢刚则由于性情孤僻,连中国学生联谊会也没有加入。山林华今年27岁,浙江省嘉兴人,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前通过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大陆主持的考试,进入爱荷华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由于他成绩极为优异,在博士资格考试时与卢刚并列第一名。他人缘很好,系里教授对他大为赞扬。

卢刚的父亲是工人,山林华的父亲是农民,他来自浙江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弟弟山雪良在得到这个噩耗时在电话中失声痛哭:“我哥哥是苦孩子出身,好不容易才熬到今天,我们全家以他为骄傲,那个人为什么要杀他这样好的一个人!”山雪良说他的在农村种地务农的父母身体不好,家中还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视山林华如同命根子。他至今也不敢告知家人他哥哥的死讯。为到美国来料理后事,他只好撒了谎,说哥哥在美国生病需要人照料,才得以让家人放心,赶赴美国。

山雪良说山林华自幼就刻苦耐劳。由于家里穷,身为长子,吃了很多苦,但他一直自强上进。1981年,16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7年赴美留学后,为了接济大陆农村亲人,他长期省吃俭用,每次攒下一二百美元即往家乡寄。两个月前,家中父老还收到他一张200美元的汇票。他每次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以免让老奶奶及父母挂心。经常劝父母用他寄回的钱吃好些、补养身体。在他们那个村子里,山林华是个出名的好孩子,没想到会突遭惨祸。

山林华的岳父是安徽合肥的一位学者。在山林华被杀害前48小时刚刚抵达爱荷华市作访问,却不幸看见女婿身亡,女儿年纪轻轻成孤孀。

曾经同山林华、卢刚住一个公寓的赤旭明说,小山出身农民家庭,家里很穷,全凭个人努力奋斗登上大陆一流学府中国科技大学的殿堂,并以优异成绩赴美深造,非常不容易。当他听说小山遇害的消息时,他难过得哭了好几场,因为他在与小山共住一室的日子里,发现了他身上许多美德。他举例说:小山为了帮助仍在安徽老家的弟弟筹措结婚费用,省吃俭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天天喝牛奶,吃面包果腹。因为这两样东西在美国都很便宜。

受访的学生在谈到山林华时,没有人不是充满了感情与怀念的。几乎大家都不太能接受他就这样与中国同学们天人永隔的事实。在大伙心目中,与卢刚尖锐的个性相对的是山林华的宽宏。经常挂着微笑的山林华总是替别人着想,愿意对人伸出援手。与山林华一同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雪山在谈到他时几度哽咽不止。她说,只要同学开口,即使山林华自己已经买好了菜,他还是高高兴兴地开车送没车的同学去超级市场。许多到爱荷华大学念书的新同学,都是山林华到二十多公里外的Cedar Rapids机场接来的。作为中国学生联谊会主席,他热情地帮新到的同学找房子,买便宜生活必需品。哪个同学要搬家换房子借他的车,他也总是一句话:“没问题!”质朴诚恳的个性,使他在爱荷华大学的三百四十多名中国大陆留学生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大学都习惯亲切地叫他“小山”。

物理系的冯炜说:中西部大学与大城市学校不同,因为没有地方可以走动,中国留学生之间的来往十分密切,学生联谊会办的活动大家都踊跃参加。小山于1988年至1989年担任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会长,把联谊会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李新说,博士生课业都很忙,山林华自己做学问极为认真,但没有什么恃才傲物、高人一等的态度,没有学究气。凭着他的纯朴与义气吸引了一群“哥儿们”,大家同心协力为联谊会做事,举办各种活动,深得人心。

物理系几位比较熟悉山林华及卢刚研究工作的人都表示,山林华在事业上比卢刚得心应手,并不只是运气较好的缘故。一般人只能从山林华与卢刚截然不同的个性与作风去了解他们,山林华人缘好,常微笑,伸援手;卢刚则独来独往,作风怪异,脸上永远是阴霾笼罩。物理系的同学则进一步从个人专业去探讨两人之间的分野。他们说山林华的研究工作不仅在系里,即使在整个太空科学领域中都是十分出色。山林华的论文至少已有三四篇刊登在他们那一行最权威的、由戈尔咨教授所主编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GR)刊物中。

山林华的毕业论文是他与戈尔咨教授共同研究的成果。他们率先从理论上解释土星的光环结构,并进而分析光环的年龄。这篇论文经系主任及其他教授们的推荐,获得了全校最佳论文奖Spriesterback Dissertation Prize(DCS荣誉奖)奖金2500美元,享有很高的荣誉。

系里的同学说卢刚对山林华得奖很不是滋味,几度向系里和校方提出抗议及申诉,但毫无结果,没有人认为他有道理。李新同学表示:其实这个奖是由教授直接选拔推荐的,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申请。

天文物理系的同学们说,山林华在得奖之后还不断“出活儿”。又与戈尔咨教授及史密斯教授共同在JGR上发表论文,对能够阻碍通讯的“地球磁暴”现象提出解释与预测。冯炜认为:这个题目比土星光环更重要、更受学术界的重视。

以学业成绩相比,卢刚和山林华的水平不相上下。在博士资格考试时,两位来自大陆的“天才生”并列第一名。可是,以研究能力而论,山林华做出的成果显然更受学术界肯定。“独行侠客”卢刚不肯下苦功做研究,与教授隔阂很深,却偏偏死心眼要和山林华争最佳论文奖,结果越搞越往牛角尖里钻,终于滋生杀机,选择一条玉石俱焚的毁灭道路。

11月7日,在山林华的追悼会上,杰逊成牧师用哀痛的语气说:“山林华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运动是他仅次于物理的第二所爱,他尤其喜爱看美式足球——橄榄球。而且他恐怕是惟一真正懂得规则的中国学生。他不但懂而且乐于向人讲解,不会让人弄糊涂。”这句话让参加追悼会的人难得地笑出声来,好像小山就在眼前一样。

爱荷华市立公园旁的Park Lawn学生宿舍里,小山家的灯光只能映出山林华的妻子杨宜玲哀伤的面容。从11月1日以来她眼泪已经哭干,精神状态也有些恍惚。山林华连一声叫喊都来不及发出,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就这样骤然而逝。

伤逝啊!伤逝!那个喜欢朋友,喜欢在周末打篮球,踢足球,打桥牌,喜欢在电视机前向朋友们大声解释美国橄榄球规则和赛情的小山;那个喜欢与朋友说宇宙苍穹和地球经纬奥秘的小山;孤寂地躺在阳光永远也照不到的角落,等候着浙江老家的弟弟前来见上无言的最后一面。

他的父母,他的年逾古稀的老奶奶,还在浙江农村的田地里盼望着他的来信,他们对着遥远的望不见的美国,呼唤着:“小山啊……小山!”

卢刚遗书

11月4日——杀人血案发生三天之后的上午,爱荷华州约翰逊地区检察官公布了卢刚在杀人前准备向四家新闻机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及当地电视台寄发的英文声明信。信是放在他随身背进第一杀人现场的大提包里的。卢刚信的题名为《?Statement?》(声明),然后署名是卢刚博士(Mr.Gang Lu.Ph.D),并附上他在爱荷华市的地址。

遗书摘译如下:

我这一生意外地充满了政治插曲。我在上幼儿园时,因为称秃头的苏联共党之父列宁为“秃驴”而遭到保姆的处罚。在我初三的时候,曾奉令指派去瞻仰毛泽东纪念堂,但当时我因正要期末考而向班主任表示有点不想去,结果我的副班长、英文科及物理科学习委员职务全被取消。而我也被迫在全班同学面前自我批判,同学因怕遭到政治迫害而远离我。我恨政治,但是如果政治是我防护自己的惟一方式的话,我肯定会运用它。

我最喜爱的爱荷华市公共场所是“运动专栏酒吧”,五年来我常去那。在那儿交了不少好朋友,也免不了的有一些吃醋的敌人。那儿有一些城里最漂亮的女孩,有些像×××(警方未公布姓名)都令我难忘,当然我在其他地方也碰过一些女孩,像×××,就是其一,她是我这辈子碰到最甜的女孩。

我在美国看的第一部电影《关于昨夜》(About LastNight),那天晚上,我通过博士资格大考。我最喜欢的电影还有《军官与间谍》(No Way Out),《终极警探》(Die Hard)、《法柜奇兵》(Indiana Jones)及克林·伊斯威特的西部枪战电影——都是一名牛仔大战一群欺负弱小及互相包庇罪行的坏蛋。

有关克里斯多夫·戈尔咨(按:为卢刚指导教授),有一天他告诉我说,“你负责管理这个密码,此外没有其他人知道这密码。”因为现在只有我们拥有2—D密码。但是作为一个诚实的人,依据我执行这个密码的发现,所得到的某些结论与他原先设想的不同。结果,他变得非常生气,而在我有工作机会时拒绝让我及时毕业,并且在他当主编的JGR期刊中扣发我的论文结论。当他找不到什么藉口来不让我毕业时,故意不依规定应事先通知论文口试的时间,在口试时一般应有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我为论文做综合陈述。但事实上他到我该做陈述的开始前一分钟才告诉我。我非常意外,只有立即开始向口试委员展开解说,而且只能利用黑板书写,而没有投影机。结果口试委员会决定我的博士论文不通过,而我当众遭受严重的个人羞辱以至产生愤怒的情绪。戈尔咨责备我自己应当为论文口试不通过负责。……我并未要求他为我写求职介绍信,但之后,他从尼柯逊博士那里听到此事时,他立刻来找我,并坚称他愿为我写这种信。戈尔咨为我写的求职推荐信,大都在截止后才逾期寄出,而这正是我特别请他注意的地方。这就是我到今天仍然失业的主要原因。然后,他在五月份保证将支持我在学校工作,然而我从五月毕业到现在,已在这里工作了好几个月,却从没有看到薪水支票。然后我对我的论文扩大研究取得近期进展,提交给GRL。审阅委员认为只要将几处稍作修改之后很可能予以发表出版。戈尔咨一开始以文章太长不宜刊载在GRL期刊,而劝我改投JGR期刊。当我指出文章长度符合GRL的规定时,他又强迫我在文章内加一些材料,这样再将他的意见加进去时,可能就赶不上出版了,不然就要被迫在他的控制之下,将论文提交JGR。

(罗伯特·史密斯):他是新到学校里来的,一直都渴望建立自己的学术领域。他得知山林华是个好学生,便说服戈尔咨,让他提早毕业,当然,这招来同学普遍反感气愤。山林华虽然错过毕业论文手续的截止日期,但是史密斯找到系主任尼柯逊的关系,让山林华在错过日期后仍然毕业。为了替自己行为辩护,史密斯闭起双眼,指责我研究多元电路分离电场的方法是完全错误。

(德特·尼柯逊):虽然他的学生不符合研究生的要求,仍贸然给他一个杰出研究生奖学金。尼柯逊给×××一个半工的物理系的研究生助理的工作,尽管他连本科的工程学位都没有,何其令人发指。

系里提名D·C斯普顿特论文荣誉奖时(此奖后来颁予山林华),我曾在今年6月以来向研究院代理院长Dr.Ruddlph Schuetz、研究院长Dr.Leslie Sims、学术副校长Dr.Peter Nathan、学术助理副校长安·克黎利、校长Dr.Hunter Rawling提出申诉。但是,学校各方官员给我的答复都令我失望。到目前为止,学校的调查工作仍在初步阶段。

若没有校方的掩盖与撑腰,上述人士的所作所为绝不会发生。我自1991年6月起一直都向下列人士揭发这些不道德的行为:研究院副院长Dr.Ruddlph Schultz、研究生院院长Dr.Leslie Sims、学术副校长Dr.Peter Nathan、助理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及爱大校长Dr.Hunter Rawlings。但是他们将我的申诉与证据置之不理,只相信尼柯逊的一面之词。系、研究院和校方一直在合谋孤立我。

我感到很遗憾,我不得不采用这种非常的手段来解决这件事,但是,这完全不是我的过错。爱大校方应对这次不幸的结果负责任。如果校方能按照纳税人、缴学费的人和资金提供机构的意向,及时采取积极的行动,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尽管我已将我的事业孤注一掷,爱大仍尽力为尼柯逊在DCS荣誉奖方面作辩护。

身为物理家,我相信物质、精神、运动等永恒性,纵使我的血肉组成的身体似乎逝去,但是,我的精神仍是永恒,并且我将以量子式大跃进入世界的另一角。我已经达到自己在这里的目的——化非为是。我为自己在此所取得的成就自豪,对马上来到的远程更充满着信心。再见吧,我的朋友,或许我们能在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间重逢。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