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罗曼·罗兰和梅森葆夫人的足音
我的寻找路线:罗马博尔盖塞博物馆—万神殿—天使古堡—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博物馆—西斯廷教堂—拉斐尔展室—梵蒂冈图书馆—古罗马斗兽场—圣彼得镣铐教堂
拉斐尔:Raffaello(意大利语:天使),躺在万神殿中。我常想他或许真的是上帝对人间的馈赠?
——《罗马笔记》
我有一本翻旧了的书,从中国带到了美国,又从美国带到了意大利,这就是《罗曼·罗兰与梅森葆书信录》。此刻,我想把所有感动过我,对我的生活和命运发生过影响的东西都写出来,这几乎不可能,但重温先人的精神遗产着实让我兴奋陶醉。
罗曼·罗兰是《贝多芬传》、《米盖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遇到了梅森葆夫人时刚从巴黎学院毕业,23岁。梅森葆夫人则曾是瓦格纳的情人,尼采与赫尔芩的挚友,她是德国诗人歌德的后裔。她遇到罗曼·罗兰时已经73岁了。虽然相差50岁,但他们之间热烈的柏拉图式的爱情,那些能与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德漫游记》相媲美的散文诗般的书信,一直让我着迷神往!
我最喜欢的城市有纽约、巴黎、罗马和圣彼得堡,我每次去罗马都喜欢携带《罗曼·罗兰与梅森葆书信录》,一边漫游,一遍沉浸在他们的世界中。当我独自在蓝天碧空和壮丽的伞形翠松下穿过古代遗迹奥雷丽亚诺城墙,向矗立在茂盛的榉树林中的拜伦雕像致意时,当我走进博尔盖塞大主教的私人艺术珍藏品博物馆,在那一美妙的瞬间一扇扇大门向我打开时,我想起罗曼·罗兰给梅森葆信中如音乐一般的语言:
天气好极了,好极了!天是那么蓝,那么蓝!我花了很多思念给你写信,好让你更思念罗马……我离开了那奴役心智的地方(巴黎高等师范)来到罗马,滋润在艺术、诗和自由的气氛中,我是那么深深地喜悦,一切都仿佛是梦,当我遇到你亲爱的性灵时,我的幸福达到了顶巅。每次我跟你在一起时,只要想到我的灵魂通过神而与你交融我就无比欣喜……我内心真正的生命,精神的生命在罗马的艺术,大自然和至纯的热情吹拂下的苏醒了……
苏醒了!对于每天奔忙于纽约商圈的我,唯有回到纯粹的文学艺术中才能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的含义,当然加上爱情,哪怕是幻想中的爱情。我常常想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尤其独自一人和书籍做伴,在内心和伟人们交谈,在罗马自由自在像幽灵似的游荡,这太合我心意了!我深信,对于一些人,尤其是作家和诗人来讲,单独一人在欧洲、非洲和印度游荡远远胜过结伴旅行,因为他需要细细体验一切能掀起内心波澜的独特感受。
那天,罗马灿烂的阳光透过伞形翠松照射在我仰起的脸庞上,我挟着书,仿佛跟随1890年的罗曼·罗兰和梅森葆夫人一起走进博尔盖塞博物馆。我一眼看到了吸引他们目光的,那左手捏着苹果,斜躺在皇帝的睡椅上的拿破仑的妹妹帕奥莉娜·波拿巴的雕像。在纽约我的家中,现在也放着这件艺术品的复制品。这个法国皇帝的小妹妹嫁给了这座豪宅的年轻主人——卡米洛·博尔盖塞王子,夫妇俩邀请十九世纪新古典派领袖安东尼奥·卡诺瓦雕刻了这件世界闻名的杰作。帕奥莉娜·波拿巴赤身裸体的娇姿引起了博尔盖赛家族—教皇保罗五世的亲戚的不满。但她并不介意,她的主要美德并不在于端庄。这个风情万种的少妇雕像,告诉了我拿破仑时代和意大利近代艺术的关系。当拿破仑还是一个下士时,就酷爱文学历史并具有精湛的艺术鉴赏力。
我每次来到这里,更注意那些吸引过罗曼·罗兰和梅森葆夫人的贝尔尼尼(Bernini)的作品。在82年(1598—1680)的漫长生涯中,这位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曾为八位教皇服务,是他把罗马点缀成一座让罗曼·罗兰如痴如狂的巴罗克艺术都市。贝尔尼尼在22岁时雕刻的大卫(David)雕像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不同,向巨人戈利亚扔石块的大卫充满动感和英雄主义,脸形则是贝尔尼尼的自我肖像。这个大卫雕像宣布了巴罗克风格的诞生。在帝王厅,贝尔尼尼用整块大理石上雕出的“普户托内和地狱女王”充满了女性体态的柔软性,朝气和狂想欲望,与大厅中他的另一件作品《阿波罗和少女神》相互对映,让我感动得几乎窒息。我真想像罗曼·罗兰那样大呼:“让我回到十六世纪吧!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吧!那是一个怎样的生命与热情最强有力的源泉啊!”
满怀激情拾阶而上,立即被提香的作品《圣爱与浴爱》所吸引。这是活到了到99岁的提香年轻时代的作品。画中闪亮的丝饰胜过当今纽约圣诞舞会任何晚礼服的光泽,那容光焕发的肉色以及暖和清晰光彩如此完美华丽,背景则是我在阿西西看到的壮美山峦河流与暮色笼罩下的树林。这是关于天堂之爱和人间之爱,及人和神与生俱来的爱欲的故事。我在这幅画前与遭遇过坎坷经历的罗曼·罗兰在心中对话:“我太爱生命了!绝不会退避到生命的阴影中,哪怕是上帝的阴影。”
在罗马万神殿(Pantheon),这句话又在我耳边回响,我太爱万神殿了!万神殿在公元120年由阿德里亚诺皇帝亲自设计,被称为从罗马帝国直至今天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她的魅力全在那无与伦比的圆形露天穹顶。从那里开始,完美的曲线如百合花瓣般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形体与大地相接。每次踏进这座殿堂,我总怀着虔诚之心祈望露天圆顶的湛蓝色苍穹,仿佛上帝之手透过蓝天在抚摩着人类渴望的心灵。有一年秋天我去时正逢下雨,万神殿中央的大理石地成了一片水塘。仰头望那露天圆顶,烟雾伴着水汽竟像一条白龙飞腾升空,而殿堂的四周依然温暖如春。我抚摸了一下脸庞,滴到了几滴雨,像眼泪一样,仿佛像是上帝在为拉斐尔的英年早逝抛洒眼泪。——拉斐尔被教皇莱奥内十世任命为大彼得教堂的首席建筑师。他除了致力于油画和诗歌之外,以毕生经历研究古代建筑和遗迹。在罗马星罗棋布无比壮观的辉煌古代遗迹中,万神殿是拉斐尔的最爱。1520年4月6日,因负担过重,积劳成疾,年仅37岁的拉斐尔意识到死神即将来临,他留下的唯一遗言是:
“亲爱的人们,我希望死后能够长眠在万神殿……”
这里原是意大利历代国王与教皇的陵墓。但是人们根本不会记住艾理努埃尔二世,翁贝尔托一世,马尔代皇后等显赫一时的帝王们的名字。来到万神殿的每一个都知道他们要寻找的人:画家拉斐尔。
每逢到罗马,我总是在拉斐尔墓前献上一束玫瑰。英俊飘逸,才华盖世的拉斐尔是全世界艺术女性梦中的不朽情人。离开万神殿,我沿着罗曼·罗兰和梅森葆夫人的足迹,来到拉斐尔倾注毕生心血的梵蒂冈拉斐尔画室。
拉斐尔创作室最珍贵的一些绘画是曾用来装饰十五世纪中叶教宗尼科洛五世的官邸的。这位教宗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在文艺复兴时代致力于重新发掘古代哲学和经典文学,朱利奥二世决定重新装饰那套房间。他将这项任务委托给包括米开朗基罗在内的几位杰出画家。拉斐尔当时只有25岁。他在签署室中画了两年(1509—1511),根据教宗的建议,把构成人类灵魂的两大要素——智慧和美德加以象征化。这就是我现在看到的大型壁画《圣体的争辩》,著名的神学家们位于圣坛四周,顶上是上帝,耶稣基督坐在玛利亚与先知的中间。依据天主教义,油画将天堂和人间结合在一起,德高望重的教皇和著名人物中间,有一位是长期受宗教界迫害的诗人但丁。在《圣体的争辩》对面是拉斐尔那副同样不朽的巨作《雅典学派》,这是我最心爱的作品。我仿佛看到罗曼·罗兰正同我一样,一边仰着头看,一边思忖着朱利奥二世对拉斐尔的交待:
“你知道,人类精神的创造有四个基础:神学,哲学,诗歌和法学。这就是我希望在这个厅堂的四壁所看到的。这要由真正的大师来完成,但米开朗基罗宁可让自己的心去受雕刻刀的宰割。所以我们找来了你……”
拉斐尔不久就让这位挑剔的教皇惊喜不已。《雅典学派》把均衡与对称的艺术特征发挥到美的极致。他的画笔下是影响过历史的一群最著名的哲学家。背景是一座庄严的拱形大厅,两位中心人物:身穿红披风,指着天堂是柏拉图,他代表理想主义。另一为是亚里斯多德,他身穿蓝色长袍,手指大地,代表现实主义。这就是哲学的两种基本原理。在他们周围的人群中,我能认出穿橄榄绿长袍的苏格拉底、面色忧郁的米开朗基罗和豁然开朗的达·芬奇,还有正在一块黑板上作弧线图的数学家阿基米德,以及拉斐尔的老师佩鲁吉诺。年轻的拉斐尔的自画像出现在佩鲁吉诺身旁,25岁的他宁静睿智、面容俊美。拉斐尔完全有资格加入这个队伍,难怪每一次罗曼·罗兰来罗马,都要奔到拉斐尔工作室来“呼吸一下文艺复兴的迷人熏风”。现在我抬起头,在一扇窗户上方的弦月壁中,看见拉斐尔的作品《帕尔那萨基山》。阿波罗居中坐在一块岩石弹奏七弦琴,著名诗人荷马和但丁围在阿波罗身边,讨论诗歌与现实的距离。在拉斐尔画室中我被他的艺术灵感,想象力,多才多艺的天性和对古典学知的精湛、娴熟感到阵阵晕眩。无论我站在这幅画或是那一幅画前,我总是联想到1890年11月25日罗曼·罗兰致梅森葆夫人的信:
我到梵蒂岗去了……现在拉斐尔毫无匹敌地统治着我的心灵。我甚至不再想把他与任何人相比了。我在吸取他的作品中不朽的生命时,感受到行动与沉思的大欢乐。我很难相信《雅典学派》这样的巨作,出自这个欧比诺的温和青年手中。那小小的脸庞相当奇秀,他怎么会创造出那么强有力的意境?
而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欣赏那令人目瞪口呆的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时,我又会想起有着磁石般的求知欲的罗曼·罗兰给梅森葆的信:
亲爱的朋友,我思念你。这一星期来我完全对米开朗基罗倾心了,为什么我以前不更狂热地爱他呢?那种轻蔑,那种孤独,那种雄伟……倘若我们为了崇拜神的各种气质而兴建庙宇,我希望能造一所能凌驾万物的“冷漠”,里面密布着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罗曼·罗兰,这就是每日陪伴我神游的精神情人!我有一次兴冲冲地赶到圣彼得镣铐大教堂,这座建于公元440年的教堂,珍藏着埃乌多亚娅皇后从马尼奥教堂那里接受到的圣物:耶路撒冷的监狱中找到的用来囚禁圣彼得的两节黑色铁镣。但人们来这里仅仅对那个圣物瞄上一秒钟,却久久地站在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雕像前不愿离去。据说米开朗基罗曾在雕像完成后对着雕像喊:“你为什么不说话?”有一位在梵蒂冈向我问路的美国人,他也跟着我来到圣彼得镣铐教堂。他四十多岁,戴眼镜,棕色鬈发,看上去像大学老师一类的。他问我:“我一个上午都看到您在翻这本书,是什么书啊?”我让他看我手中的这本《罗曼·罗兰和梅森葆通讯录》。他马上讲看过这本书,但不记得内容了。我翻开正在看的一页念给他听:
“我恳求你下次外出时,请替我问候你的邻居‘摩西’……”这是梅森葆夫人写的。而罗曼·罗兰这样回答她:
“亲爱的朋友,我在摩西雕像前徘徊了一下午不愿离去,你还记得拉辛的《见莫尼斯》中的一行诗吗?
亲爱的朋友,你为什么对我说,
那过去的时刻永远不会再来?
在明媚的阳光下
文艺复兴的光辉照耀,
年轻的罗马,你能让甜蜜重来……”
我和他成了朋友,一起旅游了一个下午。他是“断壁山”(同性恋),斯坦福大学教授。他写信告诉我他回到加州后买到了这本书,还给我寄来了两瓶加州葡萄酒及他拍摄的梵蒂冈照片。独自旅行常能碰到这样有趣的人。
无论我站在阿西西山顶,还是站在那波里斯宫殿,眺望庞培城古迹和地中海上方维苏威火山壮丽风光,我总喜欢面对大海朗读73岁的梅森葆夫人写给23岁的罗兰的诗歌:
在丰饶的自然中再度欢欣,
感到生命如此优美而神奇,
四周和谐吹拂着心灵,
滋长人间至纯的爱情。
请怀念那些把蓬勃的生命,
注入顽石的人们(雕塑)
亲爱的朋友,
你就能领悟:艺术和大自然有心
携手抚爱我们,直到最后一息
作于麦蒂别墅:6月22日.1890年
(你离去后)
寻找伏尔泰
我的寻找路线:凡尔赛宫—巴士底狱旧址—伦敦西敏寺—瑞典王宫—德国圣苏西宫(忘忧宫)—瑞士费尔奈伏尔泰博物馆—先贤祠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次法国文物展示中,我久久地注视着伏尔泰的白色大理石胸像。这是曾经为狄德罗、卢梭、达兰贝尔等人雕像的著名雕塑家乌东1781年完成的作品。几年前我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叶卡特琳娜宫廷看到的正是这座胸像:他蓬松鬈曲的头发上绕着光滑柔软的缎带,象征着法兰西喜剧院给予他的荣誉。他那时睿智的眼睛深邃地望着大地,表情既温和又戏谑,我买了这座雕像的复制品放到客厅中。伏尔泰被称为“欧洲的灵魂”,他的自由理论成了欧洲的最威严的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掘墓武器,但他本人却是欧洲诸位王侯最亲密的朋友。
这个雕像让我想起十八世纪欧洲十几位哲学家欢聚一堂的逸事。那天参加聚会的有达朗贝尔、爱尔维修、狄德罗等著名人物,在晚宴上他们提议:为启蒙运动的巨擘76岁的老伏尔泰捐款塑个雕像。这个建议不仅立即得到卢梭等欧洲知识界的热烈响应,连俄罗斯女皇叶卡特琳娜、普鲁士国王腓得烈大帝、波兰前国王期坦尼斯夫和丹麦、瑞典国王也纷纷加入捐款的行列。伏尔泰老人,这位一生中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的启蒙思想泰斗闻讯后幽默地说:
“我有了一手的王。我应当略胜一筹。这个荣辱交错黑白相映的时代,你不觉得滑稽吗?”
伏尔泰得到的最好的纪念碑是他自己树起来的,他的著作比圣彼得大教堂、卢浮宫或人类的任何荣誉曾献给永恒未来的一切建筑都会存留得更长久。他的好友,《百科全书》主编、法国学者达朗贝尔,曾经是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的儿子王储保罗(后为彼得三世)特邀的家庭教师。最专制的宫廷一直力邀最具民主主义思想的学者、诗人(如茹科夫斯基)来担任王位继承人的教师,这是衰亡的欧洲王室给现代社会留下的精神遗产之一。中国有哪一位君王这样做过呢?
我多次前往法国。巴黎一向是我钟爱的城市之一,这里直到今天还能随处看到伏尔泰的影子。我总喜欢到处打听与这位老人有关的东西。
伏尔泰1694年出生在法国一位律师之家,圣路易中学的神父曾夸奖聪慧过人的少年伏尔泰:“他喜欢把欧洲重大的事件放在他的小手上称称。”
16岁的伏尔泰中学毕业,他向父亲表明要做一个诗人,父亲认为诗人等于废物,就把他送去读法律,并委托自己的朋友古马尔侯爵照看教养他。幸好在这位曾担任路易十四王朝文秘史官的家里,伏尔泰接触了大量宫廷资料史科,在这个被绿阴和鲜花缭绕的郊外别墅中,少年伏尔泰沉浸在老人讲述的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四朝廷的历史事件中,满怀文学梦想的少年开始酝酿史诗《亨利亚特》和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的写作,并着手写长诗《亨利四世》和悲剧《俄狄浦斯》,一个天才诞生了。
1751年9月1日,显赫一时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去世,路易十五刚满5周岁即登基。现在你只要走进凡尔赛宫,就可以看见这位英俊的棕色鬈发小男孩身披登基时的皇袍的油画。但路易十五年龄太小,由路易十四的侄子奥尔良公爵当摄政王。两年后,关切时政的伏尔泰写了一首题为《幼主》的讽刺诗,从7岁的小国王写到卖官封爵,鞭挞荒淫黑暗的摄政王,结尾是令人震惊的“法国将要灭亡”的呼喊。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大为恼怒,把23岁的年轻诗人投入巴士底狱,囚禁了他整整11个月,在这11个月中,他又在阴暗的牢房中奋笔疾书,完成了悲剧《俄狄浦斯》。出狱后他第一次以“伏尔泰”这个笔名出版了这部狱中作品。这个悲剧讲述了英雄人物逃脱不掉的磨难与悲情。他将这古希腊悲剧加入自己的政治理想,当底比斯王俄狄浦斯终于看到残忍的神咒应验后,他愤怒地抓瞎了自己的双眼,他曾经解开过狮身人面像最艰深难测的谜语,却难以解开自己的命运之迷。伏尔泰借用剧中主人公高声呐喊:
残酷的神啊,我的罪孽完全是你制造的啊!
1781年,他被关入巴士底狱仅一年后,《俄狄浦斯》在巴黎法兰西喜剧院首演。观众们都想见识一下这个巴士底囚徒。悲剧大获成功,老父阿鲁埃在剧院后排泪水纵横。从此之后,法国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伏尔泰的名字。人们称他为高仍依和拉辛的继承人。29岁那年,他又写了气势恢宏的史诗《亨利亚特》,史诗又获成功。但遭到腹中空空,妒火燃烧的贵族罗昂骑士的暗算,他们向摄政王诬告伏尔泰。这样,在1726年3月28日,国王签署命令,伏尔泰再次成为巴士底狱的囚徒。鲜花和掌声在瞬间消失,邪恶获胜,在黑暗牢房的漫漫长夜中,他又一次尝到了古希腊俄狄浦斯王哀嚎的滋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狱后,伏尔泰决定去看看他早已向往的英国。我带着《伏尔泰传》,乘坐“欧洲之星”列车到伦敦。英国早在1640年就爆发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并于1688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把专横的英王查理送上了断头台。有趣的是,在伏尔泰晚年,当路易十六还是王储时,有一次,人们把《英国史》作者休漠介绍给路易十六,他激动不已,因为当王储还是个腼腆的少年时,就最爱读休漠的《英国史》,所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时,他没有像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时沙皇尼古拉一世那样用绞刑和大炮对待起义者,他不仅没有放一枪一炮,甚至还被迫带上了国民议会的三色旗袖标。尽管路易十六作了感人的合作与努力,但大革命的风暴还是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场法国大革命风暴的来源正是伏尔泰。他在英国流亡时期花了三个月完成了历史著作——《查理十二世》,将历史事件中的“本质真实”与社会发展作了独特的分析。由于醉心于俄国和法国历史,我早就对查理十二世感兴趣。我随着伏尔泰的足迹来到查理十二世的故乡斯特哥尔摩,我在斯德哥尔摩除了对诺贝尔颁奖大厅感兴趣外,其余全部的时间几乎都用来注意这个被伏尔泰用大量篇幅详尽描述、至今仍然让瑞典人不知是为他骄傲还是为他羞辱为好的18世纪年轻的瑞典国王身上。只要对彼得大帝熟悉的人,一定不会忽视这个彼得大帝一辈子的对手。1700年秋,彼得大帝率3万官兵进攻北欧强国瑞典,被年方18岁的英武果敢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一举击败,俄军几乎全军覆灭,彼得狼狈逃回莫斯科,三年之后,彼得大帝趁瑞典与波兰战役的空隙卷土重来。查理十二世身先士卒,但经不住彼得大帝的三百门大炮猛烈攻击而战败,彼得大帝取得波罗得海制海权,为建立俄罗斯新首都圣彼得堡打开帷幕。但是,查理十二世哪里甘休?1709年,查理十二世率大军与彼得大帝在波尔塔瓦再次空前激战,经过激烈漫长的交战,彼得大帝获胜,瑞典溃败。这个英勇的年轻国王一生都在与彼得大帝作战,试图保卫瑞典的广阔疆土不让俄国分割。他永远跃马挥刀在最前线,嘶喊在瑞典皇冠大旗下。可惜他遇到了比他更具野心,雄心勃勃,也更富战略思想的彼得大帝。年仅35岁,浑身血迹的查理十二终于抱憾地死于疆场。死后三年,他的姐姐、瑞典女王被逼迫与俄国签约,将芬兰湾和黑海沿岸的大片领土拱手交给了彼得大帝。瑞典这个北欧第一强国从此衰落为微不足道的小国,查理十二的死永远改变了瑞典和俄国。
有趣的是现在的瑞典王室与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家族有关,拿破仑在遇到约瑟芬前的第一个情人(丝绸商女儿)嫁给了拿破仑的将军,这位将军被瑞典王室接纳为瑞典王位继承人。法国人成了瑞典的国王和王后,好运的丝绸商女儿!从王官的壁毯、雕塑和油画中,我小心地寻找查理十二在战场上驰骋挥刀的英姿。所幸的是在俄国、法国王室早已灭亡、成为历史遗迹后的今天,瑞典王宫仍然散发着欧洲魅力的光辉,每年国王都要在金碧辉煌的诺贝尔大厅为全世界各领域的精英颁奖祝贺。查理十二如果天上有灵,也可以舒一口气了!
成则王,败则寇,伏尔泰写的《查理十二世传》热情赞扬了彼得大帝的英武果断与改革精神,得到了彼得大帝的继承者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极度欣赏。 伏尔泰很快又遭不幸:1734年伏尔泰出版著名的《哲学通信》,推崇英国的政治自由和科学文艺成就,批评路易十五统治下昏庸保守的法国风气。法国当局下令 焚烧此书,通缉作者,伏尔泰又一次逃往柏林避难!
有意思的是他在被法国宫廷驱逐时,普鲁士(德国)宫廷向他敞开了辉煌之门。我跟随伏尔泰的 足迹来到德国波士坦王宫,感叹这里的主人——腓特烈大帝少年时代的老师,几乎和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王子们的教师一样,都是具有民主理念的法国与瑞士学者!腓 特烈大帝登基之后,邀请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科学家莫伯都依,思想家拉美特利和文学家阿尔芒来这座宫廷为他灌输“精神营养”,其中他最向往神交已久的伏尔 泰。散步在波士坦忘忧宫,我仿佛回到了1740年夏天。国王打扮成穷人匿名私访并邀请伏尔泰在某处与他见面。当伏尔泰风尘仆仆地赶到克利夫斯一座被遗弃的 旧古堡中,国王的私人秘书穿着肮脏的衬衣,手托一顶破烂的帽子把伏尔泰带到国王下榻的房间。这里四壁徒空,伏尔泰在微弱跳跃的烛光下看见狭窄的行军床上躺 着一个身穿粗糙破旧的睡衣,因患疟疾而虚汗淋漓浑身发抖的普鲁士国王,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声名远扬、热爱音乐和哲学的腓特烈大帝!伏尔泰在那个破古堡和 国王及两位科学家相处了愉快的三天。国王一边打摆子一边与学者们讨论了从柏拉图的哲学、古代诗歌、现代戏剧音乐到伏尔泰的民主启蒙理论的许多话题。腓特烈 大帝在这次匿名私访中第一次提出了“国王应是国家的第一仆人”这个理念。1740年11月国王大病初愈,在这里——波士坦宫举行了盛大晚会欢迎伏尔泰光 临。年轻潇洒的国王热情地把他的这位法国友人介绍给普鲁士的大臣们和贵妇名流,并宣布他将在柏林兴建豪华宫殿,学术会堂和皇家歌剧院,大力发展普鲁士国家 文化艺术。他以高薪邀请伏尔泰在他的王宫住下,为国王本人所著关于君主立宪制的书籍润色改稿。
有趣的是,腓特烈大帝的宿敌、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也是伏尔泰长期忠实的朋友!
伏 尔泰死后,叶卡特琳娜真诚地流露了对这位哲学家的崇拜之情,她说:“他是我的老师,正是他,或者他的著作,形成了我的思想和判断……我是他的学生。我年轻 时喜欢让他高兴。凡是我对值得向他报告的任何行为感到满意时,我总是立即告诉他……”(叶卡特琳娜在1778年10月1日致格里姆的信。)
我回到了让我如此亲切的巴黎,跳上出租车向“先贤祠”驶去。从巴黎苏弗洛街放眼东望,只见蓝色天空下“先贤祠”的罗马式圆柱显得庄严雄伟,柱廊中斜刻着我熟悉的法文:
伟人们啊,祖国感谢你们!
进 入大厅,满眼是描写法国历史的巨幅绘画与浮雕。大厅进门处有一个电脑指示图,你用手指可以点击您想拜见的伟人在地下墓室的位置。我点了一些激动人心的名 字: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居里夫人、马尔罗、缪拉将军……这是路易十五于1755年自大病初愈后为感恩而亲自建立的圣热娜威亚大教堂,大革命爆发后 改为先贤祠。它的第一位客人是法国大革命第三等级著名演说家米拉波;第二位客人就是我们的老伏尔泰。他的墓紧挨着卢梭的墓,墓碑上写着:
伏尔泰
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戏剧家
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
他使人类懂得
精神是应当自由的
这里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客人是遭暗杀的革命家马拉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电脑上也有意味深长的黑印,表示“伟人”被“重新认识”,无资格再呆在这儿了。比如卢梭就被赶走过,多年后又被重新“再认识”而请了进来。
雨果和左拉是同一墓室的邻居,让人好羡慕。这里还有拿破仑心爱的几位名将如缪拉将军;历届伟大的法国总统。1996年迁入的马尔罗1870年去世,在外面待了135年才迁居进来;2004年新迁入的还有法国作家大仲马。八十多人中间,唯一的女性是居里夫人。
站在伏尔泰墓前,我脑海中是他一生中遭受的无数痛苦磨难,监狱生涯和他那九十多卷浩繁的著作,他引领他的学生孟德斯鸠、狄德尔和卢梭所掀起的启蒙浪潮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历史。正如雨果所讲:“伏尔泰,他的名字代表一个时代!”
伏尔泰的心脏被人们取出精心地装在一个盒子里,先是放在瑞士与法国边境的小镇费尔奈,他流亡时住的古堡里。我去那里参观时,导游带我们看了古堡中的特制棺材——伟人的心脏在这里躺过许多年,后来这颗心脏献给了巴黎国家图书馆。盒子外面刻着他的一句话:
这里是我的心脏
但到处都是我的精神!
我站在巴黎先贤祠伏尔泰白色大理石墓前,这位写了九十本巨著的欧洲伟人,在84岁临终的病痛中写下了遗诗:《与生命诀别》,我默默地背诵着:
在光荣的世界舞台上
我们所起的作用都不大
我们全部迂回曲折地走去
我们都要受到世人的嘲骂
主任祭司为了受委屈而迷惑的灵魂
做临终的祈祷——
这庄严的样子真滑稽可笑
他们在任意诽谤中伤之后
整天在说一些无聊的闲话
到明天他们就会把你忘掉
闹剧也在这儿演完了
我 看了看表,恰是正午,我周围是这样寂静,偌大的“先贤祠”地下墓室居然只有我一个人。这里虽然阴暗,却是全世界最高贵的殿堂,我的心是这么丰满,仿佛他们 都与我一块呼吸,我一个一个地向法国伟人问候,寻思他们的灵魂会不会转世?我突然感到,活人世界的荣华富贵远不如这里的死人世界具有吸引力。下午1点半临 离开时,我又一次回过头,突然仿佛看见老伏尔泰从地下墓室醒了过来,他挺起身子盯着一个中国女子背影问:“请停步,你是中国人吗?”
我回头答道:“我是的。”
“现在在中国还能看到我的书吗?”
“是的,包括你写的《路易十四时代》和《查理十二世》,可是不多了,很难找到。”
“能看到就不错啦!谢谢你来看我。”
他又回到了白色大理石地下去了。
再见,老伏尔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