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协和广场,我来到玛丽·安东纳特在丈夫死后度过了最后岁月的巴黎裁判所附属监狱。我所认识的美国朋友中来过这个塞纳河畔庞大建筑中的人不多,只有对历史深怀兴趣的人才会走进这座阴森森的门洞中。这里贮藏着书库般的记忆。从16世纪起,这里一直就是国家的监狱,在法国大革命中成千上万的人被关押在这里,并从这里走向断头台。
在这个监狱的底层,粗大的圆柱支撑着哥特式建筑的圆顶,被叫着“宪兵队大厅”的牢房分为四个区,贫苦的囚徒花钱买一张可睡觉的草席,躺着观看第二天要上断头台的贵族们正举办的“末日之夜”的舞会,他们神情自若,好像是受了视死如归的路易十六的影响。我来到关押罗伯斯庇尔的单人牢狱,这位法国大革命的领袖,雅各宾派首脑,他于1794年6月4日被推举为国民公会主席,1794年7月27日政变,28日被推向断头台。墙上陈旧的镜框中是罗伯斯庇尔临死前写的《我无罪》声明。正是他,在自己入狱的前一年,将王后玛丽·安东奈特投入到离他仅几步远的一处死牢。这个牢房在1816年被她和路易十六唯一幸存下来的女儿昂古列姆公爵夫人建成的一座小礼拜堂。从墙上的绘画中可以看出王后和女儿最后生死离别,刽子手将她从痛苦昏厥的女儿身边拉开,牢门打开,通向断头台的几辆马车在外面等待。这栩栩如生的画面把我带到1793年的秋天的一个中午。历史学家说,直到死亡将至,法国王后才成熟起来,在监狱中,她从来没有向那些她不承认有资格审判她的人提出过任何要求。她宁折不弯,至死不妥协,她的绝命书是她对多年来母亲与哥哥教诲的最好回答,可惜已为时过晚:
妹妹(路易十六的妹妹,几天后被处死),这是我给你的最后一封信,我刚刚被判决死刑,但不是可耻的死,因为可耻的死只适用于罪犯,而我是去同你哥哥相会……我希望能表现出他在最后一刻所表现的那种坚强不屈,我问心无愧,因此十分安然。我所深感到内疚的是丢下两个可怜的孩子!
请让我儿子永远不要忘记他父亲的临终遗言,这遗言我不知道特意给他说了多少遍:他绝不能为我们的死而去复仇!
……我一生为罗马天主教徒……因此我衷心祈求天主原谅我自降生以来所犯的一切错误……我请求所有我认识的人,特别是你,我的妹妹,原谅我并非出于本意而给他们和你所造成的痛苦。至于我的敌人给我造成的不幸,我对他们一概予以原谅。
我将不会对他们派来的教士说话。
她取下了费森为她戴上的“无时不在思念你”的戒指,为了营救她,他几次冒着生命危险而无果。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有不少朋友,但愿他们能知道,直到最后一刻,我仍在想念他们。”
断头王后玛丽·安东纳特才36岁,青春尚未凋谢,死神已经来临。
和他几乎同龄的费森伯爵在日记中写道:
在她经受的全部痛苦中,其最大的痛苦是到了最后一刻仍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她这一走我的痛苦达到极点。我不知道,在这之后我的生命还能延续多久……我已经让人去巴黎把所有可能找到她的遗物全部买下来……
在这个如今空荡荡的大监狱里,一个个探望那些与玛丽·安东奈特曾经做过邻居的死囚,也令人感叹无限。
德·孔多塞侯爵,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政治领袖。对概率论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法兰西科学院和法兰西学院双料院士。他在法国大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反对雅各宾党而死于大狱中。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性的进步历史》。
马尔歇贝,法国国务大臣,曾任首席文化检察官,持自由主义,宽容百科全书学派出版论著。1771年因反对解散最高法院而得罪王室。1792年主动要求出任路易十六的辩护律师,国王被处死后,他和儿女子孙一起从这里被推向断头台。
夏洛蒂·柯黛,贵族小姐,刺杀法国大革命激进领袖马拉的女刺客。她支持吉伦特派的温和共和立场,反对马拉镇压吉伦特派。她假装背叛吉伦特派而获得马拉的接见,在马拉治疗皮肤病的药物浴盆中刺杀了他。随后她从这里被推上断头台,年仅25岁。法国画家大卫后来画了著名的油画《马拉之死》。
罗兰夫人,法国革命家兼共和国内阁大臣,吉伦特派内务部长罗兰的夫人,真正代表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女性英雄。她自幼酷爱读书,是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法国哲学家和英国古典历史学家不懈的精神追随者。伊莎贝拉对我说,罗兰夫人在等待死亡的日子里,一架钢琴,几朵小花,一本日记照亮了阴暗的牢房。她身穿一袭白纱裙,勇敢无畏地走向断头台,在铡刀即将落下的时刻发出那句著名的哀叹:
“自由啊,多少罪恶是以你的名义而产生!”
我站在大狱门口,仿佛看见当年押载着玛丽·安东奈特的木轮车咿呀咿呀地在石板路上驶出牢狱大门。一年之后,丹东、罗伯斯庇尔和艾贝尔,所有在投票中把玛丽·安东奈特送上断头台的人,也从这里出发,坐着同样的木轮囚车,走向断头台。
我仿佛看到玛丽·安东奈特两手反绑坐在车上,戴着只有穷人或小贩才戴的折叠边白纱圆布帽,她身体挺直傲然,只有她在死的时候,才像一位真正的王后。众人被她的宁静而震撼。她所表现出的不是凄哀,而是自豪与威严。她那白色的长裙和被剪的短发中散发出的情操和风采,压倒了囚车和捆绑她的绳子所造成的屈辱。铡刀落下,众人欢呼,作为法国最后的王后,她留给世上今天和未来的当权者太多的思考!
我的黑色长发和伊莎贝拉的亚麻色长发在巴黎的晚风中飘逸,我们此刻听到她,玛丽·安东纳特最后的声音在我们耳畔回荡:
至于我的敌人给我造成的不幸,我对他们一概予以原谅。
二百多年过去了,今天,断头台已经还给玛丽·安东奈特一个皇后的风采与尊严。
再见了,玛丽·安东奈特!……
寻找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
我的寻找路线:圣彼得堡冬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彼得霍夫夏宫—叶卡特琳娜宫—十二月广场—彼得保罗要塞
幸福的秘密在于:尽可能拓展你的兴趣,尽可能亲切而不是敌视你感兴趣的人和事物。
——罗素
我多次带着喜爱的书籍去俄罗斯,只因为她是我的精神家园,我们这一代人受到太多俄罗斯文学与艺术的影响。我在《曼》书中的《童年》和《少女的初恋》章节中均有详细的描述。在俄罗斯,我时时感到理想主义的煦风在吹拂着我的心灵。我反复地寻找那些对我说来弥足珍贵的足迹。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列宾、普希金、柴可夫斯基、卓娅与舒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宁、别林斯基……但后来出现了一个我青少年时代完全陌生的人,她的经历、个性及情感生活对俄罗斯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今天在纽约林肯中心大都会歌剧院的壮丽舞台,比如歌剧《黑桃皇后》中仍出现她的身影。她就是彼得大帝最卓越的继承人、睿智的改革者和雄心勃勃的扩张者——叶卡特琳娜二世。
与玛丽·安东奈特完全相反,在圣彼得堡,我看到一个如饥似渴地读书,胸怀远大抱负的德国小公主是如何从默默无闻而成为威撼欧洲,将俄罗斯版图扩大1/3的叶卡特琳娜大帝的!叶卡特琳娜从小就喜欢广泛阅读,13岁时就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和拉封丹的法文作品,15岁尽管她光彩照人,身姿绰约,但她对打扮和舞会很少有兴趣,她更迷恋一人静静地阅读《西塞罗传》,或是古罗马哲学家雄辩家普鲁塔克的历史著作及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她在这些伟人杰作的鼓励下,写了一篇关于她自己的文学随笔,题为《一个十五岁的哲学家的自画像》。她向往在成为王后之前先成为哲学家。
当她那位痴呆的表兄——未婚夫彼得大公由于经常模拟德国军队游戏而搅得俄国宫廷官员上下不安时,这位德国公主却在全神贯注地加强学习俄罗斯语言和东正教礼仪。她在15岁时动身从普鲁士去俄国时就有了预感:她不是为了去追求缠绵深情,而是为了完成其政治业绩,才长途跋涉到彼得大帝后代的面前。从15岁起,她就憧憬着有朝一日能以自己的文章和雅量一鸣惊人,震撼俄国,树立丰功伟业。叶卡特琳娜二世执政34年,全欧洲的王室甚至学者包括伏尔泰都拜倒在她的红色皇袍下面。她在《回忆录》中写道:“人应当快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一切,承担一切。”
写到这里,我仿佛又听到了圣彼得堡冬宫长廊中回荡着她爽朗的笑声,看到她牵着爱犬和皇孙的小手,在花园中浇花,她拿着记事簿,纸和笔,以便随即记下她的感想。我浏览着她的书房,仔细端详她那传遍欧洲的君臣共同准则:
本女皇除了追求国家的昌盛和幸福之外,别无所求。除了让臣民——不论是哪个阶级层的人——生活幸福外,朕别无向往。朕喜欢听真实情况,只要你一心忧国,你还可以大胆地同朕进行争论……朕厌恶阿谀奉承,朕真心的希望是:臣在同朕的接触中开诚布公,在处理政务中朝气蓬勃。
叶卡特琳娜挑选了一位瑞士共和分子拉阿尔普来当她心爱的孙子亚历山大(后为亚历山大一世)的教师,长孙亚历山大非常喜欢听拉阿尔普讲授自由的好处和君主对臣民的职责。尽管法国革命的消息使叶卡特琳娜恼火,她越是谴责巴黎市民掀起的剧烈动荡,就越愿意听人议论明智的改革。“普加乔夫的头必须砍,拉阿尔普的话必须听。”她深信她心爱的长孙亚历山大在接受了拉阿尔普的一些好教导后,一定愿意当一个开明的伟大皇帝。在小王子的书房里,我仿佛看见这个英俊善良的少年正在与他挚爱的瑞士老师拉阿尔告别,小王孙讲:“我的一切都来自于你。”他发誓,“我绝不做沙皇。”他讲自己的理想是:“到瑞士原野的小木屋去做一个自由的平民。”这让祖母叶卡特琳娜女皇大惊失色。她花了好大力气才让这个金发少年重树起继承王位的责任感。
1820年3月的一天,在俄国宫廷里,这位王孙已经成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并在1812年重用库图佐夫领导了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但这时他正对群臣大发雷霆,他讲应该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服苦役,“他弄得俄罗斯到处是煽动性的诗,他竟敢诅咒沙皇!”——在自由派诗人、著名学者、皇储教师茹科夫斯基的再三求情下,亚历山大一世才改判让普希金流放南方。这位王孙现在极力想维护罗曼诺夫王朝的秩序,但恶根已经埋下。我看到在1812年库图左夫率领的卫国战争中,追击拿破仑的俄罗斯军队一直打到巴黎,在那里贵族军官们受到了自由思想的熏陶,听人们讲述1793年人们如何把玛丽·安东纳特和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他们带回了亚历山大的祖母叶卡特琳娜曾经酷爱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著作,年轻的贵族军官更是把矛头指向沙皇。12月14日,起义者在彼得大帝铜像四周排成一个战斗方阵,要求立宪和解放农奴。那时,亚历山大一世刚去世几天,二弟康斯但丁坚决不肯回到圣彼得堡当皇帝,继承王位的三弟尼古拉一世下令血腥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领头贵族军官雷列耶夫和恰达耶夫被绞死。天哪,我深感兴趣的女皇后代与英勇无畏的十二月党人成了死对头!
历史啊,就是这样令人敬畏!
我徘徊在叶卡特琳娜女皇宽大富丽的书房中,那里放着乌东雕刻的伏尔泰头像。“历史,你究竟该如何书写?”我思忖着。叶卡特琳娜生前酷爱着“给她生命的伏尔泰”,“提高她精神的境界”的高乃伊和后无来者的“为富人讲穷人故事的”的莫里哀。那时欧洲知识界称她不仅统治着俄国臣民,而且统治着法国那些以“沉思冥想为职业的人”。
我追寻着她的足迹又来到她创立的皇家芭蕾舞剧院和皇家科学院。她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最热心的资助者,她和法国蓬巴杜夫人不同的是她比后者拥有更大的权力。她大力资助狄德罗编写《百科全书》。一次她从俄罗斯驻法国大使处获悉狄德罗由于生活拮据,想以15000银币的价格变卖他的私人藏书。叶卡特琳娜女皇立刻提出她自愿出16000银币买下他的藏书,并附加一个条件:“只要这位学者还健在,他的这批书就不可以离开他的屋子。”狄德罗每年另可领取10000银币的薪俸。狄德罗大为惊讶的给女王回信:
尊贵的女王,我匍匐在你面前,我有满腹的话要向你倾诉……呵,叶卡特琳娜,你的统治在巴黎真比在圣彼得堡更为有力!
伏尔泰在致女王的信中则说:“狄德罗,达兰贝尔和我,我们三个人都向你谨献一瓣心香。”不久,叶卡特琳娜在王宫盛情接待了穿着寒碜的狄德罗,鼓励他住在涅瓦河畔继续编写百科全书。
让我捧腹大笑的是这件事让老伏尔泰妒忌得病倒了,1774年8月9日伏尔泰忍无可忍地给女皇写了一封信:
夫人,在您的宫廷里,我肯定失宠了,女皇殿下把我抛到一边,转而喜欢狄德罗,或者格林……您一点也不尊重我的高龄,一个胜利的女皇和立法者,怎么可以朝秦暮楚呢……我能说明您对我冷淡的过错,我清楚地看到,任何热情都会消失的,如果我不是已到行将就木之年,一想起这件事来就会气死……
伏尔泰,这位被称为“欧洲良心”,法兰西自由思想界三剑客的首脑(法国在伏尔泰的自由论,卢梭的民主论和孟德斯鸠“法的精神”影响下掀动起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他在致女皇的信尾这样称呼自己:
“您的崇拜者,被您遗弃的人,您的住在费尔尼的俄国老头。”
女皇也用开玩笑的口气回信:
“先生,活下去吧!我们重归于好吧!我们之间没什么值得别扭的,您不会成为叶卡特琳娜的敌人——”
我仿佛看到了女皇身边的朋友们,发出由衷的微笑,我又漫步从叶卡特琳娜宫向彼得霍夫夏宫走去。女皇的每个书房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伏尔泰的半身雕像。我想,她无疑是他的自由理论的敌人。在伏尔泰去世后的五年,1783年7月21日,女皇正式宣布克里米亚并入俄国范围,并热烈祝贺她的老情人波将金的赫赫战功:俄国不仅控制了黑海,而且还将黑海延岸的版图扩大了1/3!
大功告成,她已经年过半百,她用法语和轻松幽默的语调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
叶卡特琳娜二世长眠于此,她一七二九年四月二十一日,生于叶士契(普鲁士),一七四四年(15岁)来俄国嫁彼得三世。她14岁时曾制定计划,包括三项内容:取悦丈夫,伊丽白莎女皇和俄国。十八年(她与彼得三世的婚姻很不快乐)忧烦寂寞的生活使她博览群书。登上了俄罗斯帝座后,她希望为民谋幸福,自由和财富。她性情宽仁、无宿敌、待人以恕、淡泊自持、乐天知命、维护共和、心地善良,故常常宾客满座,主持政事举重若轻。广交游,酷爱文学艺术。
这短短几句话可以让她永垂青史了!在俄罗斯,今天,人们仍然以彼得大帝和这位来自德国的女皇而骄傲!
在奥尔洛夫公爵白色大理石宫殿前,团友斯图尔特教授指给我看女皇的一份个人感情生活名单,那是由法国外交官约·卡斯德拉根据宫内《回忆录》列成的女皇登基34年来情人的名单和她的慷慨赠款:
奥尔洛夫兄弟——1700万卢布
波将金——5000万卢布
郎斯科耶——7270万卢布
马莫洛夫——8800万卢布
朱波夫兄弟——3500万卢布
她登基以来用于情人的花销:8500万卢布
叶卡特琳娜读后既不气恼也不否认。她一直向宫廷公开自己的情人。一般来讲,从她33岁登基以来直到她67岁去世的34年中(她丈夫彼得三世在她登基前死于宫廷政变),她每一个阶段,比如几年,她只爱一个情人。她例出自己34年的政绩表与法国传记家为她作的情人表相对应:
按新改革形式成立的地方政府 29
新建城市 144
签订的大合约与条约 30
军事胜利(扩大俄国领士的1/3) 78
涉及立法的重要政令 88
各种安民和女皇手谕 123
总计 492
她认为上述政绩可以勾销她那份显得有点过长的情人名单给人带来的负面印象。这点她自己明白,她发出了来自内心海洋的那句著名的感叹:
我的不幸在于,如果没有爱情,哪怕一小时我也受不了……爱情,它是我一切抱负与雄心的驱动器。
比起古今中外的许多帝王显贵,她显得多么坦诚!
海涅讲:“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花朵。”叶卡特琳娜女皇的一生为我的思维带来了瀑布般的花朵。我在冬宫广场和我的美国女友丽莎一起沐浴着幸福的阳光,“幸福是一种心境”。这里一下子变成了我心中的皇宫,我看到叶卡特琳娜带着皇孙、可爱的小亚历山大散步在空中花园,我穿过耸立着叶卡特琳娜献给彼得大帝的青铜骑士雕像,仔细端详她的题词:
献给彼得大帝
叶卡特琳娜二世
一个默默无闻的德国小公主与功名赫赫的彼得大帝一起在俄国历史上建立了几乎平起平坐的地位;她少女时代写《一个十五岁的哲学家的自画像》时所立下的理想几乎全部实现了!像腓特烈大帝一样,她也给后人留下了大批历史论著和文学作品。
我来到圣彼得堡罗要塞罗曼诺夫王朝皇家的地下寝宫,向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的白色大理石墓碑上各献上一朵红玫瑰。我仿佛看到年轻时翩若惊鸿的叶卡特琳娜正在和帮助她扫除障碍登上王位的皇家近卫军官奥尔洛夫公爵激情缠绵。
我脑子浮现出黑格尔的一句话:
人性是多重属性的总和。
历史,难道不也是多重属性的总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