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都市:我的纽约女友
莉萨、卡蜜尔、姬茜和海狄尔
2004年5月22日的《纽约时报》评议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正处于21世纪初,纽约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城市——是世人公认的非官方的首都;例证之一即是获艾美奖的HBO热门影视剧《欲望都市》,这部描写纽约曼哈顿四个单身女人的故事,风靡全球,她们连同这座城市引起全世界女性的神往。”
凯莉、夏洛特、萨曼莎和玛兰达都事业成功,时尚、美丽,但都已不再年轻,她们共享彼此牢固友谊的同时,也面临共同的选择:在这充满欲望和诱惑的都市里,哪里是真正的爱情和归宿?
我的女友卡蜜尔每逢周末在HBO播放《Sex and City》之前总是打电话叫我不要放过。我喜欢这部影视剧的主要原因是女主角凯莉(莎拉饰)是一位与我一样喜欢写作,善于思考和热情洋溢的女性。片中四个女人之间温馨诚挚的友情也真令人羡慕。这部影视剧的成功在于真实,在纽约,渴望找到Mr.Right(合适丈夫)渴望爱情的单身女性实在太多了。我常常奇怪为什么在中国和美国都是好女人多好男人少?使得许多可爱的女子不得不过常年单身的生活?卡蜜尔就是这样的单身“超女”。我喜欢这部影视剧的另一个原因是我的好友莉萨的未婚夫杰夫是这部片子的策划人之一。他曾经与扮演夏洛特的克莉丝汀·戴维斯恋爱。夏洛特是这部影视剧中的嫁给了金融家却不幸福的大美人,在杰夫遇到我的好友莉萨后,杰夫认为服饰设计师WWD公司副总裁莉萨比当演员的克莉丝汀更美丽聪慧,更温柔性感,就和莉萨好啦。
蓝眼睛的莉萨和我已经是17年的好朋友了。我刚开始作Paris公司的中国代理时,她才22岁,刚从纽约时装设计学院毕业。她身材姣好,十分美丽,特别是两双碧蓝的眼睛和美妙的白齿灿烂笑容,令人想起安娜王妃的风采。我当时讲:“莉萨,你应当到好莱坞去啊。为什么搞服装设计呢?多可惜!”转眼17年过去,她是我业务上的伙伴,私下里叫我“中国姐姐朱莉亚”。1998年,我们一起去俄罗斯旅游,这是我第三次俄罗斯之旅,我们俩和二十名美国游客一起度过了快乐时光。莉萨在俄罗斯一直和我叙述她的几次伤心恋爱。她遇到不少美国男友和她住了一阵就走了。“他们条件优越,在华尔街工作,但不急于结婚,他们认为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会一茬一茬地上来,不必守住一个女人。”在过去的岁月里,莉萨时常对我抱怨:“纽约会突然变成一个最孤独的城市,一个好男人也找不到!他们不是结了婚就是同性恋……”不过她决不降低标准,一直等到39岁!
莉萨终于要和《欲望都市》策划之一杰夫结婚了,我真为她高兴。她和杰夫是在朋友的生日晚会上碰到的,他俩年龄相仿,一见钟情。她几个月前戴上订婚戒时,激动地对我讲:“我等了19年,曾和超过两打男人约会,终于,我要披上婚纱结婚啦。我要订几套高级婚纱,天哪,我妈妈看见一定会哭的。”
2002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新出版时,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了一次面向全国的新书发布会。莉萨和我也应邀参加了。莉萨走向讲台,风姿秀逸,用英文演讲。面对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和全场八百名来宾,她说:“我在纽约刚毕业,刚跨进时尚与设计这个行业,就认识了中国姐姐朱莉亚。十几年来,朱莉亚经常带我到中国来洽谈,在Julia的帮助下,中国的丝绸丝绒产品几乎能与韩国和意大利的媲美了。每当成功时我俩总是高兴地拥抱、欢笑,我们亲眼看到中国巨龙是如何从这块土地上腾飞的!我为有这样的中国姐姐感到骄傲!”荧屏下的“欲望都市”女人的发言引起阵阵掌声,王安忆和我们一起欢乐地合影。本来嘛,纽约和上海好近好亲!
我的另一位好友,国际著名时尚设计公司埃克尔的发展部总裁卡蜜尔就没有莉萨这么幸运。卡蜜尔比莉萨更具有古典美,论长相她可以去演任何一部电影,她曾经与一位年轻律师结过婚,但因为性格不合而分手。莉萨喜欢去酒吧、晚会和歌剧院找朋友,而卡蜜尔喜欢去健身房,参加中央公园马拉松长跑和各种励志集会、慈善活动,在那里交结男友,但效果不佳。每次来中国旅行,她也注意是否有合适人选。有一次我们在花园饭店遇到一位来自洛杉矶的穆斯林商人,不断地向她献殷勤,她对我讲:“这个穆斯林商人,真把我吓坏了,你一定要过来和我共进午餐,否则他会缠住我不放的……”有一次在东京,一位日本大亨对她大献殷勤,讲自己是单身,喜欢美国女人,吓得她花容失色,逃出饭店……她讲:“你想想,我有可能跪下给日本丈夫端菜吗?”有一年在纽约她总算碰到了自己开一家电脑软件公司,拥有MIT学历的美国青年兰尼,我们在香港出差时,一到半岛饭店,卡蜜尔不顾一天的飞行疲惫,就兴致勃勃地打开电脑,给兰尼写了一封长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和当天的活动安排。她望着灿烂的维多利亚港湾夜景,对我讲:“朱莉亚,恋爱的感觉真好!”第二天早餐时,她沮丧地对我讲:“今天一大早我打开电脑,没有兰尼的回复。”第二天晚上,兰尼只回了她一行字!卡蜜尔问我:“男人都这样吗?是不是他们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后来IT产业萧条,兰尼的公司连工资也发不出。这时,兰尼请求高薪白领的卡蜜尔和他结婚,卡蜜尔打电话约我到第五大道帝国大厦星巴克喝咖啡。她讲:“Julia,怎么办呢?如果他一直对我很好,我当然高兴嫁给他,帮助他,但他半年来始终不冷不热,不拒绝也不主动,现在突然让我和他结婚……他是一个高傲的失败者,我不能嫁给他。我决定和他分手,你看怎样?”我赞成她不接受有任何经济意图,不以真爱为前提的求婚。
直到现在,卡蜜尔仍遵循自己的高标准原则,即:成功+真爱。
她至今还是单身。
2002年,卡蜜尔又与我来到上海、苏州、南京洽谈贸易,我们受到当时上海市主管外贸的副市长周禹鹏的邀请赴晚宴。卡蜜尔赠送给周副市长一件我们Polo的时尚礼品,周副市长回赠我们一个鲜红的中国结。那天晚宴在美粤华大酒店举行,美粤华中式的装潢让卡蜜尔惊诧和兴奋。晚宴后,我们又去浦东滨江大道,滨江之风吹着她金色的长发,她讲:“朱莉亚,浦东和外滩太美了,这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如果在这滨江大道,走过来一个Mr.Big(欲望都市中的男主角)手持一朵玫瑰向我求爱,我就变成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啦!”
上海变成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许多像卡蜜尔这样的美国白领将她们的未来的幸福和浪漫幻想寄托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如果搞一个外籍人士单身俱乐部,生意一定红火!
姬茜——埃克尔公司主管,则幸运多了,她和第一位丈夫离婚后,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在50岁那年上教堂做礼拜时碰到了55岁英俊的约翰,两人热恋几个月后结婚。现在姬茜有五个可爱的外孙和孙女,60岁的她看上去还不到50岁,神采奕奕,总是带着我的中国大陆贸易小组在曼哈顿最高级的餐馆举杯同饮。她比《杯酒人生》电影中两位主角更痴迷葡萄酒。有一次在波特曼大酒店她丈夫约翰定了一个巨大的花篮送给她,她幸福地讲:“我单身了十多年,上帝终于赐给我一个好丈夫!”她丈夫负责纽约的一个富人慈善基金会,常常到黑人区察看贫民的生活情况,然后把款拨放到那里。“我50岁结婚和20岁结婚的感觉相比,上帝知道,还是50岁的蜜月的感觉更激情,更甜蜜!”
姬茜的助手,负责服饰业务的海狄尔则代表了许多年轻的美国人。她的丈夫汤姆士开了个健身房,自己当健身房教练,他们一岁的儿子真如拉斐尔画笔下的小天使,五官神韵、色彩气质均完美到极点。海狄尔常常在半夜三更还给我发E-mail,她讲:“我没时间看《欲望都市》,她们四个人的生活方式不适合我,我一生只有一个LOVE,一个情人,后来成了我的丈夫,我们很幸福,至少现在是这样,但愿这个都市的‘欲望’不会影响我们安宁快乐的小家庭……”
海狄尔的先生汤姆士,姬茜的丈夫约翰和我的丈夫麦克,都是属于高大英俊、教育良好、内心相当传统的西方男子。有位亚裔朋友对我讲:“纽约出什么《欲望都市》?上海才是真正的欲望都市呢!你们的那些麦克、约翰、汤姆斯,我们保证他们只要在上海、北京呆上不到半年,准会乖乖地成为这座城市的俘虏!”老天,但愿这只是句玩笑。
我的纽约上西城邻居
——ABC首席主播彼特·詹宁斯
不久前,《世界新闻报》的记者让我谈一下我的纽约上西城邻居——美国ABC首席主播彼特·詹宁斯。一想到我再也看不到这位有着迷人微笑的朋友了,不禁黯然神伤。他最后一次在电视上亮相时依然英俊神气,但显然消瘦了许多,他报道当天的世界新闻后,平静地说:“各位观众朋友,我不久前被确认肺癌,全美国有一千万个肺癌患者,我将加入他们的战斗行列中,这场战斗的目标只有一个:活下去。”他还幽默地抓着自己的棕色鬈发说:“我会和病友们一样向化疗医生问同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的头发开始脱落?’”
他讲:“我只是暂时离开我的岗位,只要有可能,我将尽快地回到这个位置上。”电视机前,看了他40年新闻报道的两亿美国观众无不悲伤惋惜,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正在死神的翅膀下慢慢窒息。生命是如此短暂和残忍。我不禁回想起和他当邻居的五年美好岁月。
我于1994年将购买的公园大厦公寓出租,搬进了这栋住于西67街近林肯艺术中心的67街大厦。当时我并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彼特·詹宁斯也住在这栋大楼,只感到这里的阳台造型优雅,被林肯中心、Sony电影城和庞诺书店环绕,离中央公园也只隔几条街。1999年我又购买了曼哈顿东60街邻近公园大道的广场大厦寓所一直住到现在。我和麦克时常回想起住在西67街的美好岁月,我们也常常手拉手地穿过中央公园,回到西67街的“老家”,旧地重游。美国最大的电视公司也在西67街,离我们那时的家只隔着百老汇和哥伦布大道两条街,在这两条街的每个汽车站遮阳玻璃广告亭中,总是看到彼特·詹宁斯的巨幅头像和ABC电视公司广告。
搬进这栋大楼不久一天,我在大厅中看到了这张脸。他站在那里等电梯,看到了我拿的几大包食品。当我们的目光相遇时,他立即展现了他那个每天晚上在电视上出现的著名微笑:“你好!我是Peter。”他主动伸出手来,“你是新搬进来的吗?”“是的。我叫Julia。您也住在这里吗?”他回答:“是啊。”他打着红色条领带,白衬衫,西装披搭在手臂上,他伸出一只手,优雅地请我先进电梯。
我看他按了最顶一层——45楼。我问他:“芭芭拉·史翠珊一定是借你的阳台拍了《潮汐王子》?”当时那部片子在美国刚上不久,很火。电梯中芭芭拉的恋人在纽约一栋大厦顶层阳台上狂拉小提琴,并假装要跳楼自杀——“消失在曼哈顿的音乐夜空里”……我知道这段激情演出的拍摄地点正是我们这栋大楼。Peter讲:“对啦,就是在我家阳台上拍的……你喜欢这个电影吗?”“很喜欢。”我讲。在谈话中,他很礼貌地问我:“你是从中国还是从日本来的。”我讲:“当然是中国……你去过中国吗?”“去过,中国很美,我很喜欢。”这让我无比兴奋,多么亲切的话语啊。在这栋大楼,我是唯一美籍华人,听到他如此赞美中国,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电梯到我家了,我讲:“再见,我很喜欢看你每夜的世界新闻。”他也说:“谢谢,晚安,Julia。”
1995年日本NHK电视台来纽约第五大道和我家拍摄关于《中国曼哈顿女人》电视记录片,当日本人在大厅摄影时,我正好遇到了乘电梯下来的彼特,他十分和蔼可亲,问我:“你也是干电影的吗?”我没有告诉他我写了一本书,日本NHK来拍我的记录片等,我只是回答:“不是,我做进出口的。”他可能误以为我做电影进口贸易的,就立即讲:“中国的《红色娘子军》很不错,激情,色彩,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我立即讲:“我看到了ABC制作的介绍中国电影,包括《红色娘子军》的节目,谢谢你!”《红色娘子军》是第一部在美国发行的电影,彼特立即抓住这个视角,让美国电影界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国电影。每次随各届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他总是用天使般的声音和雄鹰的视角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彼特出生在广播之家。父亲曾担任加拿大广播电视首席执行官,他9岁开始起每个星期一小时主持加拿大儿童电视广播节目。1960年实地报道了柏林墙的建立,1990年又在现场报道拆毁柏林墙。几十年来,他实地报道越战、反战运动、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苏联政变等,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以敏捷的思维和勇敢激情深入第一线,被誉为美国新闻界的赫森克力斯(希腊神话英雄)。美国两亿人民整天看他主播的晚间新闻节目。他同时还是作家和大型活动的主持人,写了畅销书《百年》,同时播出12个小时系列纪录片《百年》。在1999年12月31日—至2000年1月1日,美国1亿多观众在电视上观看了他主持的连续25小时报道的《千禧之夜》。9.11后,他不顾生命安危,日以继夜活跃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可能是积劳成疾吧,突然,他得癌症了!一切荣华富贵都成了过眼烟云……但金字般的心会留在人间。
他丝毫没有名人架子,对任何人总是带着他那特殊的迷人微笑,主动和邻居聊天。第一年圣诞节前夕的一个晚上,我走进大楼大厅,看见四位穿夜礼服的音乐家正在拉着提琴演奏四重奏。他们周边点燃着白色蜡烛,烛光融融,大厅沙发旁摆着一个精致的推车,车上是一杯杯加州红酒,我正惊诧:哪一家人把Party开到大厅来了?只见彼特·詹宁斯从人群中向我走过来,他讲:“Julia,你好!这是我从林肯中心请来的音乐家。”他拿起一杯红酒递给我:“请享受这个美好夜晚吧!”以后几年中,每逢圣诞期间,他都会让助手在大厅中贴一张小布告:彼特·詹宁斯邀请大家享受圣诞音乐之夜。他又会从百忙中抽空和邻居们聊聊天,祝贺节日快乐。此刻,我一边写一边深深怀念着那些逝去的美好岁月,那些难忘的圣诞音乐之夜。
有一次我问他:“您在ABC上班,是走去呢?还是开车?”“当然是走,这么近!”“那么请问你每天上班时看到自己的巨幅照片在邻近ABC每一个街口的大型广告牌上,——我是讲自己站在大街上看自己,每一个街头都是——您什么感觉?”他哈哈一笑,讲:“通常我在想事情,不会去看,如果看到了我自己的相片,我会想自己,还有ABC电视台对这个世界的Responsibility(责任)。”
现在,他不得不离开两亿美国人的视线——生命是多么短促,多么脆弱啊,慰问信和电子邮件,如雪花般地向他飞去。
写这篇文章时,我看到美国一所大学拟定的美国政商界精英人士演讲名单,他们是: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前GE执行官:杰克·韦尔奇
美国ABC晚间世界新闻主持人:彼特·詹宁斯。
“他高尚、亲切,对每一个人都很好,这就是为什么两亿美国人感到像自己的亲人、像自己家人得了病一样难过。”《纽约时报》这样说,“四十年来,人们把他亲切的笑脸和天使般的声音视为人生不可少的陪伴时——他突然病了,只有66岁。”
在死亡之前每个人都是富人。
在死亡之后每个人都是穷人。
我和麦克在圣汤姆斯大教堂为他祈祷。
彼特·詹宁斯,我的好邻居,愿能听到我,还有麦克,以及全体美国人默然的祈祷,愿奇迹梦想成真:让你回来吧!让你那天使般的迷人微笑回到两亿美国人中间!愿我们的祈祷感动上帝!但是,在我写了这篇短文后的两个月,他走了。
2006年2月21日,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宣布:把原来我家大楼附近的66街位于哥伦布大道和中央公园之间的这段路命名为彼特·詹宁斯小道(Peter Jennings Way)。他多年来总是从家里出发步行到西66街的ABC美国广播公司上班,他认识从林肯中心、庞恩斯诺伯书店老板到迪斯尼专卖店和热狗摊、报摊的小贩等这条街上许多不同的人。纽约市长在命名仪式上讲:“数十年来,我们每天看着他的面孔,听着他的声音,他是传媒界的代表公正的勇士。让我们每次经过这里,缅怀他,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他的好友克林顿和希拉里,还有肯尼迪家族等都参加了他的追悼仪式。
我庆幸在美国的20年中,能和彼特·詹宁斯作了五年邻居,分享了他的灵气与对这个世界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