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双头蟒蛇~沙漠钓鱼

作者:蔡振兴    更新时间:2013-08-08 10:04:11

双头蟒蛇

斯里兰卡提萨马拉马镇的乔治捕到一条双头小蟒蛇,约近1米长,它有两个头,成“丫”状分开,谁也不咬谁。两个头几乎分不清大小,各有一双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一个喉咙,一个颈子,共有一条身子,共享一个胃。两个头虽然大小差不多,但乔治观察,右边的头显然是“领导”,或者说是“家长”吧,因为遇到食物,总是右头抢先吃,左头闲着,很少有争夺的现象,反正吃进去的食物送到一个胃里,消化后的营养分配是平等的,左头落得省事。右头有了优先吃食的权利后,游动起来就取得主动,它要怎么游,左头只得跟着走。乔治为这条双头小蟒蛇造了一个洞,算是给他安排一个家,但进洞时就有麻烦了,左头觉得还要在外游一会儿,就伸直脖子卡在洞口,不愿进去,这时如果右头使得力气大,就游了进去;左头使得力气超过右头,那么只得再在外面游玩一会儿。


2005.4.23天津《今晚报》

奇妙的足球鱼

印度洋珊瑚礁中生活着一种虎科鱼,这是一种小头小嘴小尾巴大身子的无鳞鱼,身上长有红、黑双色条纹,重约500克,是一种不可食的非经济鱼类,在渔民眼里还是一种害鱼,因为它受到惊吓后会鼓气膨胀,活像一个圆圆的足球,所以渔民称它为足球鱼。

如果这种鱼进网过多,互相冲撞惊吓,个个鼓气膨胀,形成强大的浮力,会把渔网拱出海面,影响渔民捕捞作业。此时只得破开网口,把这些足球鱼放掉,远远看去,像无数的“足球”在海面上漂浮,大约半个小时后,足球鱼放完气沉入海水中。

后来有些好奇的渔民留几条足球鱼带回去给孩子们当足球踢。这种鱼的生命力很强,皮也很厚,越踢它,它鼓的气越足,“球”也越硬,而且不损坏内脏,很受孩子们的欢迎。玩足球鱼成了岛上渔村的一景。


2005.3.30天津《今晚报》

大头保镖蛇

沙特阿拉伯克伦山下有一片森林,一只豹子在森林里寻食。它看到20米外有条蛇在游动,虽然它不喜欢吃蛇,但好奇心使它向蛇走去。

快要接近那条蛇时,豹子吓了一大跳,原来这是一条变脸蛇,它会变戏法,只有枣子那么大的蛇头迅速膨胀成足球一般大,而且两只大眼睛闪闪发光,显出一副凶恶的怪相,豹子吓得赶快逃开。

其实,变脸蛇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吓走对方,等豹子一走,解除了危险警报,它的脑袋渐渐缩小到正常的样子。

变脸蛇的颈部有一层宽松的长着假眼的皮膜,连通身体内的气囊,遇到危险时,气囊内的空气立即把皮膜吹胀,形成一个足球般大的吓人的假脑袋,它靠这一套手段吓退自然界的天敌。当地山民知道它的特性,就捉来驯养,让它在住房四周游动,保卫主人和家禽的安全,故它又被称为大头保镖蛇。


2005.4.9天津《今晚报》

凶恶的杀人蝴蝶

巴西米纳斯丛林里有一种虎斑纹食肉蝶,食肉蝶个儿较大,每只重约10克,双翼展开有15厘米长,一般蝴蝶只生有采食花蜜和吸食露水树汁的半管状口器,但食肉蝶生有如蜻蜓一般的食虫用的坚硬的钳嘴,这使它们具有夹撕动物肉的能力。

所谓杀人蝴蝶是因为它确实咬杀过人,而它们平时吞食昆虫或小型爬虫。它们更喜欢捕食大一些的动物,闻到血腥味就群起攻之,往往能杀死大动物。一个猎人曾目击近万只杀人蝴蝶攻击并吞食掉一条25公斤重的蟒蛇。

食肉蝶被命名为杀人蝶的时间是1966年7月,一个名叫玛里·安德烈的少年去采集蝴蝶标本,突然遭到数以万计的食肉蝶的攻击,他倒在地上打滚呼救,闻声赶来的几个青年无法施救,待身着防护服的消防队员前来驱散蝶群时,安德烈骨架上只附着不到一半的血肉。从此杀人蝶出了名。


2005.3.19天津《今晚报》

尼日尔肺鱼

非洲尼日尔的河沼里生活着多种肺鱼,既能用鳃在水中呼吸,又能用肺在陆上呼吸,过着水陆两栖生活。肺鱼种生存能力最杰出的是茧鱼,一到夏天,河水蒸发光了,天又不下雨,一些小鱼会在泥浆里闷死,有些鱼产下卵后被干死,待下个雨季来时,鱼卵孵化后即可传宗接代。但是茧鱼不必做出如此牺牲,它们见河里没水了就在泥浆里生活几天,之后就滚一身粘稠的泥浆,再小心地爬到附近的泥隙、石缝、草茎、树枝上,紧紧粘住,一动不动,身上的泥浆渐渐干了,变成一个苗子,茧鱼很安全地生活在泥壳里。由于茧鱼身上能泌出一种黏液,所以它结的泥壳茧子内层很牢固,不会破裂,又很湿润,不会闷死,像生活在保险箱里,即无天敌、人们又嫌茧鱼小,所以很少受到伤害,待下一个雨季来到后,茧鱼钻出泥壳,随雨水游进小河里。如果二三年不下雨,茧鱼也会在泥壳里不吃不动而不被干死。


2005.4.16天津《今晚报》

武夷山笔猴

近人在福建武夷山区发现了早已失传的中国笔猴,它重约150克,像一只老鼠,但具有猴子的全部体型特征和灵长目动物的智慧。它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是古代文人的宠物,因为它跳上桌面不占地方,能帮主人磨墨,故称笔猴,又称墨猴。它要是累了,就钻到大笔筒里休息,或钻到抽屉角里睡觉,主人只要略备些花生、豆类、坚果,就能维持它的生存。它那为主人磨墨、递纸、取笔的滑稽灵巧和勤快劲儿,缓解了古代文人做学问的寂寞。笔猴在古代已是一种令人注目的珍稀动物,《武夷山志》上就有“珍猴小巧,大仅如拳”的记载。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筑精舍著书立说时曾饲养驯化笔猴,并著文盛赞其灵巧。


2004.11.14天津《今晚报》

猩猩扳道工

法国东部汝拉山下有一个铁路岔道口,扳道工老雅克就住在道口旁的一间小木屋里,做着每天扳三次道岔的简单工作。一天,山上下来一只失群的老猩猩,虽然身高尚有1.8米,但腿脚已显得笨了,老雅克见老猩猩没有伤害他的意思,就给它一些将要过期的香肠和面包。老猩猩接过去狼吞虎咽地吃了,并在他屋檐下打呼噜睡觉。无家可归者找到安身的地方,老雅克决定收留它,有个伙伴解解寂寞也好。

这只老猩猩聪明好学,不久,它跟着老雅克学会了砍柴、背柴、劈柴、扫地等活儿,还学会了扳道岔,向远方开来的火车打信号旗举信号灯,跟老雅克一样,向火车司机举手敬礼,并学会了接住从火车上丢下的食物包。一天夜里,单身汉老雅克突然死了,老猩猩把老雅克翻弄一阵,见他没有活过来的意思,就戴上老雅克的帽子,拿着发信号工具,准时去扳道岔,竟骗过了疾驶而过的火车司机。三天后上面才得知老雅克死了,而这三天老雅克的工作竟是由这老猩猩完成的。


2004.11.13天津《今晚报》

蚯蚓的婚姻

蚯蚓是动物进化链上级别很低的蠕虫类,它们的婚恋和繁育后代却别有一番情趣。蚯蚓发情时是通过唱情歌来吸引异性的,但大多数只能发出次声波,人听不见,要靠仪器才能测量到,而有些蚯蚓唱情歌时人类能听到,如生活在树木背阴苔藓里的四川金佛山蚯蚓、生活在落地竹叶里的蛾眉山嗜竹环毛蚯蚓。它们的情歌如蟋蟀夜鸣,悠扬顿挫,农民谓之“蛐蟮叫”。

蚯蚓王国里没有“男女”之别,因为它们雌雄同体,但不能自我繁殖,必须异体交配——两条蚯蚓相遇后,由副性腺分泌的胶汁粘住,精液从各自双方的雄心泄殖腔内排入对方受精囊中。此时的蚯蚓既当新郎又当新娘,这种繁殖生态被称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它们用这种方式保持了蚯蚓家族的子孙兴旺。


2004.11.3天津《今晚报》

狮头鹅当巡警

维也纳突遭寒流风雪袭击,市内公路干线上结满了冰渣儿,刹车效果差,交通事故直线上升。当局三令五申,限定行车时速,但人们把禁令当耳旁风。猛巴尔酒店的老板弗兰茨·亨格尔有了一个公益性创意,他将自己养鹅场里的178只从意大利进口的狮头鹅编成7个班,吩咐14个职工当7个班的正副鹅班长,领着他们的狮头鹅,到全程七条公路干线上“散步”,实际上是指挥这些狮头鹅上公路当巡逻警察。这些狮头鹅铜头铁板嘴,颈粗如蟒,重达10公斤,挺胸昂头地在公路上溜达,大摇大摆,耀武扬威,一副不怕死的样子。驾车的维也纳人不得不降低车速,还摇着手向这些“鹅巡警”致敬。维也纳人热爱动物,他们以为是人家走散的宠物,而撞死宠物的官司打起来很麻烦。


2004.11.27天津《今晚报》

地下火箭——土遁鼠

长江三峡海拔1800米处的竹树丛中生活着一种能快速土遁的老鼠。这种重达一公斤的大老鼠喜欢钻入土中吃竹、树的嫩根和埋在地下的植物块茎。它的爪子锐利,四脚强劲有力,堪称特级掘洞专家。它遇到人和猛兽的威胁时,立即四脚飞速扒土,弄得泥块四溅,尘土飞扬。待人走过去时,它早已钻入地下,不过它不是往下打竖洞,而是在地表下的松土层里打洞。它不停地扒土往后推,身子则不停地向前移动,犹如一只火箭在地下飞行,地面上则拱起一条隐约可辨的泥坎。深知其习性的当地人会走到泥坎前端跺一跺脚,把它吓得不敢前进,再在泥坎顶端一米的四周用脚划一个圆圈,土遁鼠觉得遇到“四面楚歌”的危险,只得蛰伏地下不动,一会儿就往地下打竖洞。捕鼠者立即用铲子挖下去活捉。土遁鼠的肉肥美味鲜嫩,和党参炖食能滋补人体。土遁鼠与人斗争久了也知道白天寻食危险,如今此间山民捉土遁鼠,得夜间打手电筒行动了。


2004.10.6天津《今晚报》

海底渔翁

在马达加斯加沿海水深100米以下,生活着一种被称为海底渔翁的怪鱼。这是一种重约1公斤的无鳞鱼,大嘴巴大眼睛小尾巴,游动缓慢,也不凶猛,可是它有一种特殊的谋生本领。海底渔翁的背上长着一条长约一米的肉筋,这条肉筋里有随意神经协调,能前后左右和向上摇动,就是说能倒下去能竖起来。肉筋顶端长着一条暗红色的海绵体肉条,像一条肥大的蚯蚓。海底渔翁肚子饿了,它从海底石缝里游出来,选择适宜的捕鱼地点,一般它喜欢隐蔽在水草密布的海床上。地点选好后,它竖起那条肉筋,算是钓线,肉筋顶端的蚯蚓状海绵体,算是钓饵。它轻轻地摇动,吸引一些小鱼游过来,小鱼越聚越多,它就猛地从水草中冒出身子吞食小鱼。这样钓一次后,受到惊吓的小鱼再也不敢来了。于是它再选一个地方,静静地埋伏,再用老办法钓一次鱼。可以说海底渔翁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直到它吃饱了,就垂下肉筋,选一个洞穴休息。


2004.9.27天津《今晚报》

奇妙的射火鱼

南印度洋的法属克罗泽群岛附近生活着一种体长20厘米的奇妙小鱼,它们的自卫和进攻手段精妙绝伦——能喷射出一条长约2米的细细的火束,夜间望去似一条条细细的火带子,虽没有激光的强劲,但也没有一般自然光的柔和,而是一条能烧灼敌害的火焰。原来此鱼在消化食物时,能从中分解出磷脂,并贮存在气囊上端,遇到敌害即收缩气囊,将磷化物喷出,磷遇到空气中的氧能迅速发生自燃,这条火带子是它对水面敌害的反击武器。

一只海鸟若抓起一条射火鱼,那它倒了霉。射火鱼马上喷火,会烧灼鸟的羽毛,海鸟立即丢下射火鱼,惊慌地飞逃。渔网里如果有捕进射火鱼群,起网后它们会一道喷火,将渔网烧坏,当地渔民视它如瘟神。假使大船的螺旋桨搅动了射火鱼群,它们会上浮海面喷火报仇,如果是木质船,就有被烧毁的危险,真是海洋动物的一大奇观。


2004.7.10天津《今晚报》

蜘蛛吃人

德国马赫顿镇的马克·维吉尔是个快乐的单身汉,但他住的公寓房却从不让人进去,因为他是个宠物迷,室内豢养着200多只各种类型的蜘蛛——圆网蛛、狼蛛、花蛛、蝇虎蛛、幽灵蛛、白蚁、十字军蚁等十多个品种。他精心喂养它们,观察他们,他不搞昆虫生态学项目,只是觉得很有趣而已。

一天,马克的房间里传出尸臭,邻居报告当局,当局派人前来处理。打开房间,发现马克不仅死亡,而且身上爬满了蜘蛛、蚂蚁,它们正在吃的津津有味,马克的尸体也被咬得支离破碎。当局立即派生物专家来处理,专家们花了半天时间,将所有蜘蛛、蚂蚁捕捉后分类分笼保管,然后分析案情。三天后专家们做出结案报告如下: 马克是被一只名叫“黑寡妇”的南美洲亚马逊丛林里生产的毒蜘蛛咬死的。这种毒蜘蛛有种剧烈的血液循环毒,只要被它的毒牙咬上一口,15秒内毒液进入心脏而致人死命。马克死后,一些宠物断了食物,于是这些没有智性的饿急了的蜘蛛、蚂蚁,把已死的主人当了食物。


2004.8.14天津《今晚报》

拳头钓鲇鱼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些沼泽地小湖里,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鲇鱼。这种鲇鱼扁头、阔嘴、牙齿尖利、满身无鳞但长着尖刺,重约10多公斤,非常馋嘴,很容易上钩。这种鲇鱼肉味腥气而又粗糙,所以很少有人钓来食用,钓它只是取乐而已。有些人为了寻找刺激、干脆丢掉鱼竿,用拳头来钓它,而且确实能钓起来,但需要勇敢的精神和完善的装备。大凡用拳头钓鲇鱼的人,必须戴长袖塑料手套,穿好厚实的塑料护胸。拳头钓鲇者准备好了之后,就手握一条小鱼或动物内脏,蹲在湖边,站定脚跟,蹲下来,将拳头慢慢探入水中,手中握着的动物内脏气味在水中弥散开来,鲇鱼闻味而来,一口咬住拳头,钓者用力提起来,迅速用左手把鲇鱼抱在胸前夹紧,谁夹住鲇鱼上岸,证明谁的力气大,而力气小的人往往夹不住鲇鱼而任其掉进水里。奇怪的是,有些鲇鱼被钓起来后做上记号,又把它丢进水中,而它不怕惊吓不怕死,第二次又咬住人的拳头被钓起来。


2004.8.7天津《今晚报》

猛鹰擒猴

菲律宾棉兰老岛的森林里有一种专吃猴子的食猴鹰,铁嘴金爪,翅宽二米,十分凶猛,在森林上空寻找猴群时犹如一架微型侦察机。每个猴群必有哨猴隐蔽在树顶上站岗,发现猛鹰时立即发出尖叫声。猴群听到后立即静下来,小猴子抓牢母体,其他猴子满脸惊慌,显出大难临头的样子。猴王立即爬进枝叶浓密处,其他猴子无声地相随跟进。逃离途中如遇到树与树之际过大的空间,在平时安全状态下,则由一只强壮的猴子倒悬,抓住另一只猴子的双爪,一阵摇动,产生离心力,把猴子甩到对过的树上,但在上面有猛鹰的情况下,它们只得紧紧聚在一起,一动不动,等待哨猴发出解除警报的声音。等到哨猴发出警报解除的声音后,猴群又活跃起来。

既有食猴鹰,必有牺牲者,食猴鹰吃的最多的是哨猴、单行猴、小猴。当它击杀猴子后,至少吃一半,余者允许同伴分享或叼到自己巢里,供小鹰吃或作预备粮。当猛鹰作恶飞走后,猴群会到同伴牺牲的地方静坐一番,表达哀思。


2004.6.19天津《今晚报》

缅甸飞龙

缅甸森林里有一种飞翔的蜥蜴,这是古代恐龙家族中翼龙的一个旁支的遗存。它长约50厘米,爬行时如一条四脚蛇,它的鳞片有极强的变色能力,生活在哪种色彩的环境里就会变成哪种环境的色彩。这是它在生存竞争中一种躲避敌害保护自己的能力。

缅甸飞龙的生理构造很奇特,它的前后肢中间的两肋上各伸出5条假肋骨,假肋骨不但能伸出能向后贴在身上,而且还粘连着一层薄膜,犹如一把伞,爬行时候收拢在身子两旁,要飞翔时撑开来当翅膀。薄膜的颜色黄底黑斑,故飞翔时像只大蝴蝶,但它不会振翅,只能算是滑翔,显得轻巧灵活,而降落方式十分奇特。当它飞到一棵树枝上空时,立即收拢肋翅,竖直身子,像个炸弹垂直落下,能准确地抓牢树枝。它专吃树上的螳螂、蝉、金龟子和其它昆虫,而且心气沉稳,只要落到一棵树上,它会逐根枝条搜查,直到这棵树上无物可吃,才肯飞到别的树上。

由于它的生存技巧高超,较好地躲避敌害,所以它的后代已扩展到越南丛林和中国的西双版纳。


2004.5.8天津《今晚报》

巨蚌吃人

菲律宾巴拉望岛附近的海域里盛产珍珠蚌,一个名为巴克的摸蚌人下潜后迟迟没有浮起来,工头就在另一个摸蚌人的腿上拴上绳子,要他下去营救。那人潜到20米下的海底,见巴克被一只巨蚌夹住双手,人也死了。那人就拉住巴克的双脚,岸上的人用力拉绳子,把人和巨蚌都拉到海滩上。大家一看惊得目瞪口呆。这是一只名叫砗磲的巨蚌,巴克的双手被他紧紧夹住而死亡。用秤称一称,巨蚌重达110公斤,打开巨蚌,银光耀眼,原来里面长着一颗人头般大的珍珠,一称重量,竟有6公斤,可上吉尼斯世界纪录。这颗世界第一的大珍珠归当地酋长潘立玛所有。两年后,潘立玛的儿子患疟疾而病危,正在当地考察的美国考古学家柯伯知道后,立即送去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阿的平,患者很快康复,为了报答救儿之恩,潘立玛把这颗大珍珠送给柯伯。现在这颗世界第一大珍珠在一位美国加州珠宝商手里,估计价值四千万美元。


2004.5.29天津《今晚报》

沙漠钓鱼

撒哈拉大沙漠北部的贝斯提谷地上生活着图阿格雷人,他们的生存活动中最令人惊奇的是能在沙漠中钓出鱼来,听起来不可思议。而美国遥感卫星刚测出这一带沙漠下原来是一片大海,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被沙子淹没了。但图阿格雷人早在几个世纪前已经知道此间沙漠下本是海洋,并且还生活着各种鱼类。

图阿格雷人到沙漠里钓鱼的手法其实是很简单的。他们用铁铲挖开沙子,一般深度1米至3米,如果有海水渗出,证明已找到沙下暗河。于是,他们在鱼钩上扣上昆虫或羊肉条,再捅进渗水的暗河口。过一会儿就有鱼儿上钩,一拉杆子,能钓起一些活蹦乱跳千奇百怪的鱼来。他们最喜欢的是一种名叫猫儿跳的无鳞鱼,这种鱼没有丝骨,肉质鲜嫩,在热沙子上放半个小时就熟了,蘸着盐巴吃,味道很美。钓完鱼后一两天,他们挖的坑又被流沙填平了。所以,图阿格雷人到沙漠里钓鱼,必定一手提钓鱼竿,一手拿铁铲,可谓其乐无穷。


2004.3.20天津《今晚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