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岂当儿戏
刘翔离婚了,四个月的恋爱,九个月的婚姻,正如网友评论:“飞人的速度!典型的闪婚、闪离啊!”是啊,在神圣的婚姻途中翔飞人也发挥了短跑优势,不过,这个被揣摩多时而离奇的记录,可没给人们带来跨栏场上的兴奋,更多是惊讶和郁闷。
照说婚姻这档子事是人家私事,爱咋就咋的。可是放在一个公众人物身上就不一样,有无可回避的印象与影响力。因为他们头上的光圈曾经在公众心目中留下各种美好的闪烁,有的成为偶像留在心中挥之不去;有的成为榜样,事事对照的楷模,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是一种信任的能量在充实、运作。可以想像一旦高耸入云的丰碑出现断裂或瞬间轰然倒塌,岂不让人惊愕、失落!
当下的婚恋观很开放、很宽容,也导致了结婚、离婚、复婚的随意,甚至是草率,婚姻的神圣仅成为宗教、文学上的用词而已。从刘翔的这段婚恋看,我认为是极不慎重的。从他的微博自述是“性格不合”。因为婚姻是以感情为基础的,所以,要离婚用此通用词语是再好不过了。又传闻葛天以假怀孕骗婚,引起家人的愤怒导致婚变,这更理不服人。其一,婚前同居历来法不容许,现代伦理以情为重,不咎个人隐私,但正常不等于应该、可以放纵,你恪守伦理道德,岂惧人家假孕骗婚;其二,你要欲盖弥彰不顾婚姻基础就去办理婚姻登记,只是想避免未婚先孕的不雅,想过婚姻的严肃性吗?其三,得知原先的忐忑侥幸而过,就理直气壮以性格不合离婚了,就如网友警示:“翔翔,你是婚前同居过的男人啊,应该拿出个负责任的态度。”想想你们的结婚宣誓难道心灵不震颤吗?。综上而言,有哪条是对婚姻负责的,还有披露这段无奈的婚姻也只因担忧“丑闻”才勉强维持九个月,期间还故作镇静欲盖弥彰。纸包不住火,可悲啊刘翔,那个振聋发聩的“亚洲有我,世界有我”的强音未散;一个田径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情感场上落得如此不堪一击令人汗颜。
或许有人会说明星也是人,同样有喜怒哀乐,难道非要受格外的束缚吗?对!因为你们是明星,所以你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公众放大到暴露无遗,连老百姓都懂得婚姻大事,你们影响的不仅仅个人的荣辱,还会影响到曾经受你影响的方方面面,岂能儿戏。
好传统不能丢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曾经深深印在如今五十岁以上人脑子里节俭过日子的老话是乎早已远去。被能挣会化的时髦观念改变了我们继承、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这句叠加语”不单是讲艰苦朴素的思想,还有物尽其用的深刻概念
有时一句笼统的话却视是而非干扰了我们的正确判断,如“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促进消费才能发展生产”。听来没错,于是有人开始换脑子向奢华追求,还“深刻”反省自己原有克勤克俭的老土思想。我遇到一个刑拘人员谈犯罪根源,父母都是本分、传统的人,日常开销量入为出,他从小耳濡目染也习惯这种平淡的生活,把精力放在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上,家长们都把他当作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他想生活本来就该随安而居尽力而为,即使理想的大厦也离不开一砖一瓦脚踏实地的实现。朴素的思想造就一个纯洁的灵魂。蚁穴溃堤也是不争的事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生活揭开了潘多拉魔盒,影响是相当大的,彷徨在前进的十字路口,目标十分重要;思想解放点、胆子大点用在不恰当地方就是怂容,对照熟悉圈里的土豪,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世界观,他片面地回顾了文革过程,认为是吃了单纯、青涩的亏,岂能在新时代里再犹豫不觉了。“抓住机遇”是他义无反顾的动力,“一步到位”是他追求的目标。从我做起吃穿讲究享受,艰苦朴素的生活成了“拎勿清”,早把父母的提醒当作反叛的决心:“不再像你们那样做人一世亏待自己。”钱不够怎么啦!不是有句话叫“今天用明天的钱”才不冤枉呢。周围的人被他的“融资”早已避让三舍。这下“胆子大点”也用上了,索性下海开了投资咨询公司,名为帮助大家投资理财,实为孤注一掷,结果落得个非法集资的经济犯罪,害得人家苦不堪言,自己也弄得倾家荡产。这时他醒悟,失足就是从奢靡开始的,本来一件衬衫翻领破了改立领,长袖口破了改短袖,后来着意不要太寒蝉冬穿羊毛衬衫夏穿丝绸,有条件也无可厚非,不过到入不敷出还盲目追求名牌、出入高档会所就不对了。
眼下社会又提倡“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长期过紧日子”。不是在走回头路,是继续继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改善生活,但不能学暴富者那样没头脑去乱挥霍。能挣会化不可偏颇,更不能以此籍口丧失良知和肆意浪费资源、尤其是借公济私的行为。我们毕竟是劳动人民作主的社会,勤劳致富、勤俭办事是根本,好传统不能丢啊!
你想过吗?
清明前,曹可凡一部《蠡园惊梦》的家史拉开了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序幕,掀起了一场谈家训、说家规、兴传承的热烈话题。结合清明的扫墓,人们静下心来纷纷在想,我为什么要来祭祀祖先、是自愿吗?我从哪儿来,对长辈、对家庭我有缺憾吗?人那,也只有在拂去杂念的沉思中才会宁静致远。
一场家庭伦理的讲座,当主讲人发问大家:“你们记得父母现在的愿望吗?对死去的长辈有遗憾吗?谁送你第一次上学?谁送你离家时落泪?”等等。从现场面容看有木讷的、有无奈的、有不屑一顾的,也有喃喃嘟囔的。“请大家闭上眼睛,我再重复一遍让大家仔细想想。”稍许,有人开始抽泣了、低头了,全场都动情了。人是有感情会思索的,只有在深思中最有感触。
今年春节一对夫妻朋友请我吃饭,丈夫趁妻子转身走开之际,跟我说起自己的儿子在国外又三年多没见了,说是忙于找工作不知何日回来,他说自己68岁,老了,就算活到80岁尚余12年不知还能见几次?我用疑虑的眼光看他,这个曾经信誓旦旦为有出息的儿子而自豪,怎么也儿女情长了呢?他漏底了:“都是迭只老太婆起劲,一门心思想出国养老,还不知结果如何呢?”世上哪有父母不念子女的,不求儿女有多大贡献,太平盛世只求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啊。可做晚辈的有多少会经常想念长辈的。
我曾经的同事,顺汤顺水风光过,对事业踌躅满志,处事义无反顾,可谓是公而忘私有口皆碑呀。可天有不测风云,有道一日失权、失落了,她才幡然醒悟自己失去最多的是,“对不起父母,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都没在他们身边啊。”悔恨自己当初把家庭和事业太绝对了。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错过了就是无法弥补的终身遗憾。
有《机会》杂志的人问富豪比尔盖茨什么不能等?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的,不是商机或其它的时机,而这世界上最不能等的莫过于“对父母的孝敬”。由此他把孝心扩大开来,拿出了500亿美金的35%捐给了慈善基金会。体现了对天下父母尽心尽责时不待我的赤子之心。
著名导演冯小刚说过,“我反对‘戏比家庭重要’的说法,任何演职人员要见亲人最后一面的,我都同意。”我赞赏冯导的人性化,但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以个人为中心,而是重要时刻,关键档口家庭的利益要适当兼顾的。记得已故同学陈心豪,有次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来上海问起《红色的康乃馨》作家,想约见他。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是虚荣心强的人还不受宠若惊呢,可心豪他想到单亲家庭的儿子没人接回家,没人做饭不行啊,就回绝了。岂有此理?这要是放在“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天平上衡量,岂不犯浑吗?心豪说,抚养儿子我有责任,**又不是我要见他。结果单位里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后才安心去了。
最近习总书记在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表彰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说得多好啊!尊敬的朋友,你想过吗?
年轻人你该知道,老人也爱面子
也许自己年纪大了,更懂得老人也爱面子,面对老人种种客观的无奈,或压抑或失态。我曾写下《做个识相的的人》和《讲讲伲老年人的事体》的小文,吐露了老年人的不便和尴尬来与各位老友共勉。日前又闻某超市营业员对老人询问化妆品时的轻蔑口吻:“侬又用不来”一副不屑一顾的傲视,不免就对老人的尊严损害作点简述。
在日趋尊老、爱老的社会里,只有懂得给老年人尊严的举止才是受推崇的。长春有家不起眼的馄饨小店,对一位多次误将游戏币作货币的行乞老人端上吃的,从不去揭穿。不是店主不察觉,而是他故意给老人尊严,引来社会的赞誉。《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相继发表了《一碗馄饨的道义力量》《一碗馄饨背后的善良和尊严》的文章,于不同角度明确地告诉我们社会尊老、给弱者有尊严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个故事还列为当年全国公务员的面试题。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黄薇的父亲中风后,老人自感累赘万念俱灰闭目绝食,而黄薇设计了“让丈夫和同事们故意向老人请教”的方案,让老人找回自信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有了做人的尊严,老人才有了生活的信心。
我也记起有这么件事,一次我们在同事家聚会,他母亲和大家开心坐一起。吃完了收拾了碗筷后,那位同事在母亲耳畔轻声说:“妈,你帮忙洗碗吧。”我们都惊愕了,怎么好意思叫老人动手呢?而他母亲却很愉快去了厨房。同事很快解开大家疑虑:“我经常受用母亲的劳动,让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过好多事的时后,我都重新做过”。这不是多此一举,关键在于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有用,这就是做人愉悦的价值观。
老人受精力和智力所碍处事力不从心,日益趋向社会的边缘化,内心充满了惆怅和自责,不是老人常叹自己没用吗,但他并没有失去做人的尊严,固执、偏见就是老人想维持尚存的一丝尊严而已,已经很脆弱了。正如馄饨店的老板和中央台的黄薇以及我同事这些知书达理的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老人这点仅有的尊严。相比那些自以为是,“冲”气十足的年轻人,他们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尤其在崇尚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千万不要把“冲”劲用错了地方。尤为在老年社会里,别让不道德的形象损害了企业和自身的形象。
祝你健康
现代社会是竞争社会,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有事业成功的保证。人体犹如一部机器,既要不断运转,也要时常注意保养,才能避免故障,有效地发挥其使用价值。近阶段集团本部正组织各位员工进行每年一度的体检,不正是出于对大家的关怀、爱惜之愿望吗!
民间有说法:“健康是数字1,其它为0,”可见只有“1”在前,其后的“0”才有意义。最近,我读到报纸上一则“随笔”说当年杨浦大桥的主桥建设指挥,大名鼎鼎的林辉旭因受病魔折磨多年,60多岁就走了。前段时间报道过负责市政动迁的毛振国才40多岁也被病魔夺走了。这些年来,我国的建设发展进入了快速时期,大批有责任心、有技术、有能力的中、青年,把生逢其时视为施展才华的千载良机,把工作、工程当成首要,其精神可嘉。但生活无规律、紧张、焦虑造成了健康的严重透支,像蒋筑英这样英年早逝的科技精英时有所闻,每逢此时不免使人留下无限的惆怅。国家要富强、要不断发展,要立身于世界的强列,我们不但要有时代标志的物质产品,更要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一个民族的强盛,人才来之不易呵,从这个意义上说,关心人的体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健康不仅是事业的保证,也是家庭幸福之源泉。我们常听说:“不在乎山珍海味,只要身体好,再苦不算苦”,因为身体好、无烦恼,有想象空间,有争取的能力,可获得自己的满足。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家庭更是如此。难怪德国有位哲人说过:“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幸福。”从这一角度看,健康才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一个人要获得健康的体魄,除了注意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外,还有就是保健意识的增强,定期的体检就很重要。国外80%的人就有自觉参加体检的要求,而国内只有2%,两者相差悬殊。按原来的常规,没病上医院是无病呻吟,带病坚持工作才是先进思想的表现,甚至累倒在岗位上,成了感人肺腑的活教材。其实这是我们宣传中存在的误区,是杀鸡取卵的做法,所以后来人们反思,为什么人死了才惋惜,才大肆宣传他的闪光点,这样优秀的人才,早点关心他,在他生命之火未熄之前就呵护他,不更好吗?转而言之作为个人要接受“健康人也该去医院定期体检的新观念”千万不要以为自我感觉良好而排斥体检。三九健康网有报道:“在762人中,402人一年半感觉良好没去医院的,有182人被查出不同器质的疾病,甚至有2例中、晚期癌症。真的,在我身边就有几位可怕的例子,一位同事毫无感觉却在体检中查出肾脏肿块,化验结果是“癌”;还有位朋友很慎重,习惯单位体检半年后再自查一次,也无不适中的自查中被确诊“肝癌”的。
由此延伸开来,对我们的思想和工作也应该有时常检查的必要,才能随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才能保证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沿着时代的要求健康地发展。防微杜渐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论,查、防结合才能增强抗病能力。为了让我们更好投入在建设事业的洪流中,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可喜成果,为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请大家在各方面都重视自我保健意识,让我深情向你说一声:“祝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