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风景这边独好
在步兵营呆一小时左右,工作就结束了。C大校向大家宣布,今天的全部工作都已经完成了。此时刚到4点。
我们轻松的返回,顺山而下。四月的山谷,是郁郁葱葱的山谷,虽然没有阳光照耀,景色依然美丽。所有的树木都在蓬勃生长,从树干上爆裂出来的新芽鲜艳夺目,有淡绿色的,鹅黄色的,还有酒红色的。一色的水嫩透亮,让人心动。
当你面对这样的风景时,你整个人会变得非常纯净,好像心肝肺腑被彻底的洗涤了一遍,无处惹尘埃。你也成为了风景中的一景,或者树一棵,或者草一株,或者花一朵。能让你与之融为一体的风景,应该是最美的风景。
西藏有很多著名风景点,被探险者旅游者背包客们所热衷,比如大大小小的风格各一的寺庙,比如神秘的藏王墓,比如数人合抱的古柏王,比如高高山顶上的天葬台,比如神女湖纳木错,再比如藏北无人区的骷髅墙,当然还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我虽然进藏多次,这些著名景点中的大多数,都不曾去过。除了珠峰已列入计划。其他的,我还没有打算。也许看看纸上的风景就算了,或者想象一下算了。
对那些没去过的风景区,我一点儿也不遗憾。从主观主义的角度说,没有看到的风景,就不是风景。或者按美学上的观点讲,没有审美主体,美就不存在。而审美主体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我父亲,他从来不觉得大山大河是美的,他觉得它们都是障碍。因为他是一个铁路工程师。对修路人来说,眼前最好是一马平川。同样,对于哨所的兵来说,他们也不会认为雪山冰河是美的,他们会觉得它们太冷酷,太单调,挡住了温暖的气流,更挡住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让他们变得孤单寂寞。
何况我已看到了许多无名的、却是极为美丽的风景,看到了许多别人永远无法看到的风景。比如哨所,比如界碑,比如边境公路。那样的风景,只有两种人能看到,一种是我们的边防官兵,一种是去看望我们边防官兵的人。比如和Y。
我想我和那些旅行者最大的区别,是在于我对西藏没有猎奇的心理。进藏对我来说是很平常的事,于公,是为了采访,为了工作,于私,是为了心情愉快,是为了晒太阳。我始终认为我们这些不是高原儿女的人,尤其要对高原心怀敬畏,心怀虔诚。不该只为猎奇走进西藏,一来就冲着天葬台、骷髅墙什么的去。我觉得以这样的心态在西藏行走,不会真正明白西藏的,也不会真正的被高原接受的。
有时朋友问我,西藏哪里的风景最好?我总是很难回答。如果说的玄一点儿,那就是,不经意遇到的风景,是最好的风景。
比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
(照片:山中风景)
C大校不时停下车来拍照。工作完成了,车上也没人难受倒粮食了,此时不拍更待何时?我们也全跟着投入,组成一个临时的摄影发烧友集体。
C大校是个老摄影爱好者,此老可以理解为资格,也可理解为年龄。当然,我不否认他也确实拍了不少好照片:有云南的,有西藏的,还有出国留学和访问时拍的异国风光。我们曾多次欣赏,并毫不吝啬的大加赞美。他也就真的以摄影爱好者自居了。在来这里的路上,他不停地拍,有时在车内隔着玻璃都忍不住咔喳,更多的时候是即兴停车,反反复复的停车,起劲儿折腾晕车的我们。
我因为被高原反应放倒,一直顾不上和他进行摄影比赛。现在恢复了,就开始跟他叫劲儿。凡他拍的地方我也拍,他拍树我就拍树他拍瀑布我就拍瀑布,然后马上和他比,比构图比感觉比色彩(两个数码相机比)。让Y当裁判。
Y总是以导演的口吻说,山山的感觉确实比你好。
他撇嘴,不服气。我则得意得不行。他就说,数码的不算,那是照着玩儿的。我的胶卷的拍得就好。他跟我比我没有的装备,我当然也不服气。我说我还航拍过呢,你有吗?
我说的是那年飞墨脱,我坐在直升飞机上,拍了我们飞经过的雪山和河流。我知道那效果实在一般,你想本来就是个傻瓜相机,还隔着玻璃窗。但好歹也是航拍啊。
我们俩就这么无规则的进行着摄影比赛。其实我是开玩笑,我当然知道他的照片比我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跟他都是没法比的。我这么说不过是过过嘴瘾而已。你想拿个数码傻瓜机,能拍什么作品啊?完全是满足自己的眼睛。
我们爬到一山坡上,那里的景色很美,一条纯净的小河顺山而下,浪花雪白,溪边灌木郁郁葱葱,有红叶摇曳其间。我横拍竖拍,上窜下跳,还摔了一跤,但拍出来的,怎么都不如我看见的美。
从来如此。
转过身来,见溪水边的坡上,有个穿红毛衣的姑娘在那里垛柴火,赶紧上前搭讪。三问两问,得知姑娘叫拉姆,18岁,是山下L乡的,独自在山上放牦牛,故在山坡上搭了个临时住所。我探头往棚里看,有一口锅,锅里煮着牦牛吃的饲料,旁边有一张简易床。让我意外和高兴的是,里面有高压锅,收音机,还有一个稳压器。另外,在草棚的棚顶上,还有个太阳能仪器。
没想到如此偏僻的地方,现代化的东西还不少。
我给拉姆照相,拉姆很配合,笑眯眯的。我忽然发现拉姆不但戴着一串珍珠项链,还涂着红指甲!真太让我惊奇了!于是我要她摆个托腮的姿势,想把红指甲清楚的照出来。她就照着我的要求做,但实在不自然,做作的不行。
让那么个淳朴的姑娘变得做作,我觉得自己很蠢。
(照片:藏族姑娘拉姆)
跟拉姆耗了半天,回头,见C大校还在那儿专心地拍河水,又和Y两个下到沟底去近距离俯拍,很专业的样子。我在上面大声问他此河水的名字,他说,桑多勒河。本来很好听的名字,让他的云南话一念,怪怪的。有点儿土气。
土气归土气,你却不能不佩服他,无论走到哪儿,停下来,问他此地的地名,河名,山名,他没有说不出的。包括它们的海拔,它们的流向。他都知道。而且他告诉你的海拔的数字,从来精确到个位。
这比他的摄像技术让我服气多了。
也许是阳光充足的缘故,西藏的花都很鲜艳。无论是满山遍野的杜鹃,还是路边随处可见的小花,无论是西藏特有的高山花卉,还是家居庭院常看到的月季、菊花,都色彩艳丽,而且个头很大。我在西藏军区院子里看到的月季花,每一朵都大如娃娃的脸,也曾在一个兵站看到一丛高如小树的木槿花。你在西藏看到长成什么样的花都不要吃惊,都是正常的。
在这个山沟里,花们草们就更茂盛了,无须管理,无须打枝施肥浇水,蓬蓬勃勃的。不像我阳台上的花,怎么精心照料也不够好。是不是我老盯着它们看,还老皱着眉头,令它们有了太大的成长压力?在这片山野里,花草们无拘无束,不需要任何关注,关注就是打搅,你想不让他们蓬勃都不可能。这里是花草的天堂。
22、格桑花考
西藏的野生花卉非常丰富,据专家介绍,在中国仅次于云南省。大约有1000多个种类,其中地方特有种和世界范围的稀有种就有300多。它们主要分布在藏东南地区,包括林芝、米林、墨脱等地,我想也应该包括察隅,和这个山沟。这些地区的气候湿度,都很适宜各种野生稀有植物的生长。比如剑兰、虎头兰、大花绣球、黄性丹、玫瑰、格桑花﹔还有稀有的大花黄牡丹、木兰杜鹃、独花报春、墨脱玉叶全花、墨脱虾背兰等。
还有一些花,是西藏特有的,比如红景天,比如藏红花,比如雪莲。可惜这三种花,我都只见过被风干制作过的,没见过鲜活的。因为它们都是藏药,甚至它们作为药的身份,大过作为花的身份。所以你很难随处见到了。
但西藏有一种很著名的花,到处都有,却无法断定其模样,它就是格桑花。
虽然三大高山野生花卉中,名气最大的是杜鹃。可是杜鹃的名气比起格桑花来,又稍逊风骚了。在西藏,格桑花几乎是一切花的代言人,是所有花的象征,是花中之花。歌里唱它,诗里写它,姑娘名字取它,很多商品,企业,店铺,也都用它做名字。其知名度相当于朝鲜的金达莱,汉族的梅花菊花月季花。
可是,如果你想搞清楚什么是格桑花,那就得费点儿功夫了。
《我在天堂等你》改编为电影后,因为只选取了其中一部分情节,导演就让我重新取个名字,我没有多想,取了《我的格桑梅朵》。格桑是藏语,其意思为“好时光”。梅朵也是藏语,花的意思。我的格桑梅朵就是我的格桑花,我想籍此表现主人公“我的青春,我的爱情,我的高原”。导演马上予以认可。可是等上高原拍戏时麻烦来了,没人知道哪个是格桑花。摄制组就四处跟老百姓打听。今天大爷说,是红的那个,明天大妈说,是紫色的那个,后天寺庙的喇嘛说,是黄色的那个。没有一个统一意见。导演很犯难,最后只好按喇嘛说的,找了黄色的那种花作为格桑花上了片子。
写到这里,我决定考据一下格桑花。现在有互联网,我搜索一下不就行了? 没想到关于格桑花,“百度”出来的几千条里,大多与花无关,都是诗啊,歌啊,或者商品名称啊。我赶紧缩小范围,在植物里找,剩下不到200条。却没有一条准确的,大多是文学性的描写,而且很抽象,比如“格桑花争奇斗艳”,“格桑花盛开怒放”,“格桑花满山遍野”。再或者,“啊,美丽的格桑花……”,挺不负责任的。只有少部分人进行了具体描述:
——开放于高山下的金黄色格桑花,藏族人民称其为吉祥花。”——巴雪山3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开着小巧却夺目的黄色小花,格桑花。
——天蓝色的格桑花竞相开放,使天地浑然一体,又给人一种别样的遐思。
——格桑花很温暖,红彤彤的花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娑萝”就是杜鹃花,藏族人称“格桑花”,羌族人称“羊角花”,彝族人称“胖婆娘”。
——最负盛名的格桑花,在花丛中并不出众。寻找它的难度在于,嘉绒藏族的姑娘,康巴藏族的小伙,或安多藏族的老人,会指着黄色、紫色的不同花儿告诉你他们心中各自的格桑花。若借助植物图谱相认:她的花辨应当是单片的,花朵是细小的,但几十、上百朵围成半球型的一束,开起来由绿而黄,再紫红地绚丽多姿。
这最后一说,虽然最为详细,却最让人糊涂。花朵是单瓣儿的,却又是“几十、上百朵围成半球型的一束”,颜色还“由绿而黄,再紫红”。啧啧,难怪有如此多的说法,如此难确定。现在我只能确定两点,一,它是翠菊科,二,它是拉萨的市花。
忽然想到打电话问问西藏军区创作室的冉启培,作家嘛,对花应该比大校清楚。果然,小冉非常肯定的告诉我,格桑花是黄色的,花朵有鸡蛋大小。接着他又告诉我,格桑花因为花期很长,所以特别被藏族人民所喜爱。每年春天开得最早,雪还没化它就开了,每年秋天谢得最迟,所有的花都走了,它才离开。也就是说,只要你在西藏还看见有花在开,那就是格桑花了。小冉还给我说了一个关于格桑花的传说,我觉得很有意思。传说格桑花是清末最后一位驻藏大臣张荫堂带进西藏的,张荫堂在藏期间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百姓很拥护他,后来为了纪念他,就把格桑花叫做张大人。
是不是很有意思?那么一朵娇嫩鲜艳的花儿,竟然以一个大男人为名。可是你听了,又不会觉得别扭,反而觉得很美好。
不过格桑花到底什么样子,现在我仍不敢确定。我只能初步认定它是的样子,有淡黄色和金黄色两种,花期很长。至今我住的院子里还有很多。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万寿菊。
(照片,我认定的格桑花)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格桑花,就好像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