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童话,也许你就会记起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德国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叶圣陶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
其实,在童话之中,还有一大类叫做知识童话,又叫做科学童话。知识童话像你读过的那些童话一样有趣、充满幻想;此外,还给你知识,给你智慧。所以这套知识童话精选丛书就叫做“智慧的种子” 。
知识童话在中国已经有着90年的历史。中国第一篇知识童话《小雨点》,在1920年发表在陈独秀先生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作者署名“莎菲”。“莎菲”,是陈衡哲女士的笔名。陈衡哲是“五四”时期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笔下的小雨点,飘飘忽忽,跟风伯伯、河伯伯、海公公、太阳公公上天入地。作者通过小雨点的行踪,介绍了大自然中水循环的知识。
在《小雨点》之后,1937年董纯才先生写了知识童话《狐狸夫妇历险记》。这是一篇关于狐狸的有趣的生物童话。1941年郭以实先生写了知识童话《太阳请假了》,这是结合当时政治形势而写的一篇别有风趣的作品:当德国法西斯军队进攻莫斯科时,太阳请假了,于是许多物质在绝对零度时出现了种种奇形怪状。
解放后,高士其在1950年写出了知识童话诗《我们的土壤妈妈》。这是用诗的形式写的知识童话,颇有新意。它用拟人化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关于土壤的种种知识。这首知识童话诗,曾荣获了 1954年全国儿童文学优秀奖。
另一篇有广泛影响的知识童话,是方惠珍和盛璐德在1959年写的《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知识童话构思巧妙,运用一系列“误会法”展开故事,富有儿童情趣。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把它改编成同名水墨动画片,先后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法国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等。
知识童话是童话,既具备童话的特色,又能给读者以知识。知识童话的知识是“融入”于童话之中的。知识就是力量。在阅读有趣的童话故事时,获得知识,这是知识童话不同于一般童话的特点。
上海向来是中国知识童话创作的半壁江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智慧的种子”知识童话丛书,收入六位上海知识童话作家的作品,即嵇鸿、鲁克、冰子、盛如梅、野军,我也有幸忝陪末座。其中,除了与野军先生素昧平生之外,嵇鸿、鲁克、冰子、盛如梅都是我的多年老朋友。嵇鸿先生长期担任中学语文老师,生活在孩子之中。鲁克先生、盛如梅女士是经验丰富的教育读物、儿童杂志的老编辑。冰子先生是一位怀有强烈童心的穿白大褂的作家。野军先生则是一位从车间、从机器旁走出来的作家。他们的经历、生活不同,创作各有特色。嵇鸿先生的知识童话充满诗意,鲁克先生的知识童话题材广泛,冰子先生的知识童话富有童趣,盛如梅女士的知识童话故事性强,野军先生的知识童话构思巧妙。“智慧的种子”知识童话丛书展现了风格各异的上海知识童话的创作硕果。
在“智慧的种子”知识童话丛书的6位作者之中,最年轻的野军先生也已经69岁,年近古稀。上海新一代的知识童话作家正在成长。期望“智慧的种子”知识童话丛书能够薪火相传,一辑一辑地出版下去,不断给小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叶永烈
2010年5月25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