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然而美丽

作者:孙思    更新时间:2014-08-28 15:01:52

附录四:

忧郁,然而美丽

吴欢章


一个少女从逶迤的乡间小路走来,从幼失双亲的苦难童年走来,她用饱历沧桑的眼睛看世界,以备尝艰辛的嗓音吟唱人生,这就是孙思的诗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人生在世,各有经历和体验。真正的诗人,总能以独特的感受丰富读者对人生真谛的认知,总能通过自己的心灵渠道走向真善美的追求。孙思的诗语是忧郁的,但她的诗心是美丽的,因为人们仍然可以从她的诗中找到许多为热爱生活者所至爱和珍惜的元素。
    这似乎是生活的辩证法:经常处于顺境的人生,有的反而导致心灵的浅薄;而磨难重重的人生,有的反而造就心灵的厚重。孙思的情况就是这样。年岁不大但境遇坎坷,艰难困苦却使她的心灵累积了不少人生况味。她曾在一首题为《回忆》的诗中写道:“一只打开的/五味瓶”。真是这样,她一路行来,充满阴晴风雨,苦辣酸甜,因此她在人生途程中从回顾中去汲取诗意的源泉。孙思有不少诗是写爱情的,但写的却是失去的爱情。在这些诗里,她回味初恋的刺骨铭心:“岁月如水/处女般娴静的日子/被你踩疼以后/有了难以磨灭的印痕”;她咀嚼以往爱情的甜蜜:“从前的一切/如雨后的虹/瞬间的降临/照亮了整整一个季节”;她把昨日的爱情比作“无限的大海中”的“岛屿”,而“对你的遥望/成了我另一种生涯的开始”,抒发了对已逝爱情的永不消逝的怀念(见《无题》、《无言的结局》等诗)。

很明显,孙思这些爱情诗感染人心的重要特色,就是突出地表现了忠于爱情的执著性。赞美爱情的专注和忠贞,历来是爱情歌唱的崇高主题,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生活有变化,时代有更迭,但崇高爱情的不可亵渎性,依然是今天爱情诗创作必须坚持的优良传统。孙思的爱情诗,正是在这方面显示出可贵的价值。
    孙思还有不少诗是写亲情的,但这仍然是已经失去的亲情。这些诗的动人魅力,是那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感情的纯真性。《父亲》一诗,用一连串美好的比喻,强调了父亲活着时给予自己的生活的温馨。父亲的手臂是森林,为“我”遮挡刺骨的寒风;父亲的胸膛是大山,“我”的花一样的笑容,在那里开得姹紫嫣红;父亲的背如天空般纯净,给了“我”晴朗和蔚蓝。诗人以父亲存在的欢乐反衬出失去父亲的悲哀,强烈地表达了对亲情的无限依恋。
    如果说,《父亲》是间接地表现了失去父亲的痛苦,那么,《没娘的日子》便是直接地抒写了母亲死后的凄凉。这首诗几乎是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一系列自然的联想,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无所不在的思念。秋风乍起叶子凋零,“就奇怪叶子为什么/要离开它的娘”;寒风敲窗,就“想娘给我做双新鞋”;黑夜看远方灯火,“想那屋子那灯火那人家/一定还有一个娘”。“至言不饰”。自幼孤苦伶仃的诗人,只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朴素地描写出来,就自然地达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亲情和爱情是人间之至情,是人类具有普遍性的纯洁感情,体现着人性的崇高和美好,历来是诗歌创作中的神圣领域。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商品交换的观念也侵蚀到思想文化领域,金钱物欲等等也对某些诗歌创作造成了污染,以至爱情和亲情等的表现也出现了变味的现象。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抵制和清除这种污染。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坚持诗歌创作中表现爱情和亲情的纯洁性,就是捍卫人性的美好和尊严。因此,孙思的诗作,通过失去的爱情而突出地表现爱情的忠贞,通过失去的亲情而突出地表现亲情的纯真,具有促进诗歌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诗集《剃度》序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