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正值五月麦收的时节,天气是整日刮着燥热的风,也正应了那句“麦熟一晌”的农谚,已熟的麦穗经燥热的风一吹,一顿饭的工夫儿麦粒儿便哗哗地从麦芒里往下掉,既减少了收成,又留下了些杂草一般的野麦苗,经雨一淋,田地里绿油油的一片便疯长出来,给秋季的耕作添了许多麻烦。一群群的穷苦人在已收的麦田里拾丢下的麦穗,望着眼前忽涌忽涌的粮食,便一步步地向未收的地块靠拢,眼不见便扯上一抱跑了去,撵走了这边的人群,那边便又来了黑压压的一片。
王维贵看到那个光景便把人们叫到一起:凡帮王家收割麦子的人每人可得一垄麦子。最后只用了半晌的工夫儿,那些麦穗便变成了麦粒进了王家的粮囤,算一下分给人的麦子,也不过半亩多地的收成,比掉在地下的也多不了多少。
王维贵抱上孙子早来以后,家里的大小事宜便交与大儿媳牛文英打理,尤其是搬到西院住后,或许是人老了以后都想图个清静,他连吃饭都在自己的院子里,虽然西院的正门早已堵上不开,却也很少到东边的院子中去。
王炳中不愿打搅父亲的雅兴,独自来到父亲住的北房,廷妮儿正在打扫,已掉漆的罗圈椅和八仙桌被擦得干净而透亮,见炳中进门,廷妮儿笑嘻嘻地给搬来一个小方凳让他坐下。
廷妮儿二十大几近三十的年纪,听口音好像是山东人,鬼子到来的那一年,不知是随着鬼子还是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大坡地,整日疯疯癫癫,吃饱了或困极了的时候便睡在石碾街北圪台儿上。天冷的时候,便蜷缩在打烧饼的炉子旁;天热了,就躺在石碾街的大槐树下。疯病厉害的时候,会脱掉裤子从尚官道的西头跑到夏官道的东头,然后手抓一大团黄泥回来立在北圪台儿上,跷起一条腿,大声地喝叫“谁要?谁要?不要白不要!”人们便嗡地一声散开,躲出去好远好远。望着四散的人群,她便把手中的那团黄泥换到另一只手上,哈哈大笑着跷起另一条腿:“没人要?糊住了——”然后猛地将那团黄泥糊向裆处。
看着轰笑的人群,廷妮儿便会一一跑到跟前,挨个儿地用手戳指着问:“你是日本人?——不是?那你是日本人?日本人等着,等着,等俺拿把大剪子,把日本人那三格棱大屌挨个儿铰掉!”嘴里喊着,便会用两个指头变作剪子形状,冷不丁地向人的裆里猛地一伸,然后哈哈大笑地嚷:“哇咦——铰掉了,铰掉了……”
小孩子只要见到石碾街的疯子,往往会手捂裤裆抱头鼠窜。
她的疯病轻一些的时候,也会将破烂的衣服穿戴齐整,给卖烧饼的拾把柴,给小炉匠扇扇风箱什么的,冷不丁问起的时候,只知道自己叫廷妮儿,其他的便一概不知。或许是因为她搅乱了北圪台儿那个不可或缺的乐园,有人给廷妮儿指点到了炳中家。自从在炳中的大门外吃了两碗杂面汤捞饭后,便撵也撵不走了,尤其是见了王维贵,更是言听计从。
听说有一天,一群孩子在石碾街围着廷妮儿向她身上砸石块,她抱着头蜷曲在墙角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干嚎,王维贵刚好路过,猛一跺脚喝走了顽皮的孩子,还从李家肉铺拿了一块煮熟的猪肺给了她。此后她便每夜睡在维贵家的大门楼下。好些的时候,便用拔来的野扫帚苗绑成把,将王家的大门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天冷些的时候,维贵便开了门让她睡在马厩旁的草房里,精神时好时坏。
断断续续地在王家待了一些时日后,在没有什么伤心事的时候,她便渐渐地和正常人一样,且家里家外的活样样都拿得起来,好似一个端端正正的家庭主妇,帮助炳中家洗衣做饭的干些杂活,如果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或看到一些勾起过往的东西,便又疯疯癫癫起来。
去年正是精神不太好的时候,她一个人披头散发地在东河滩乱跑,恰好碰到几个日本大兵,忽然箭也似地蹿上去又抓又挠又咬,结果被那几个日本兵打得血肉模糊人事不省了。人们都认为她死了,谁知经过猛然的一场大雨一浇,竟又活了过来。清醒过来之后,反倒发病的时候少了许多。一直也没有人找寻,便一直在王家住着,有房住有饭吃,倒也将就了一个苦命的女人。
王维贵居室的北墙上挂着一幅中堂画,画中一丛刚硬似铁的老梅,一旁的山石上立着一只半闭着双眼的老鹰,一条杨柳依依的大河,河对面一美人,正掩面回头张望,河中漂着一只空无一人的画船,落款为任伯年,画中还有吴昌硕题的四句诗:
翠冷脂暖伴香罗,豪气不及秀气多。
五百回眸千年过,英雄梦断秦淮河。
王炳中不太懂画,但父亲却视之如命,是件许看不许摸的东西。
① 老阳儿:太阳
② 恁:读nen,那么的意思。明儿了:明天。
③ 派气:值得别人称道的容貌、度量、才干、品质等
④ 这:冀南太行山区较为有特色的地方口语,是对汉字古发音较为完整的保留。当‘这么’讲的时候,当地口语习惯就省了‘么’,语音上读zhei。这是冀南地区对汉字古发音的典型保留,现代汉语里的这个发音正在逐步消失。
⑤ 黄菜:当地农村用萝卜缨、白菜叶子或野菜放在缸里用小米汤自然发酵的酸菜。捞饭:小米闷出的干饭。
⑥ 过道:门楼里有顶的那段短走廊,人能在里边休息,也能放些不太值钱的杂物。
⑦ 得劲:舒服
⑧ 夜隔儿:隔夜的倒装,昨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