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临朝太后也最多,共有9人。其中北宋5人,南宋4人。
北宋的5人为:宋真宗皇后刘娥、宋仁宗皇后曹氏、宋英宗皇后高氏、宋神宗皇后向氏和宋哲宗皇后孟氏。
南宋的4人为:宋高宗皇后吴氏、宋宁宗皇后杨氏、宋理宗皇后谢道清和宋度宗妃杨氏。
其中因祸得福的亡国太后宋徽宗的废后孟氏、善于对付情敌的宋宁宗皇后杨氏以及不肯临朝的向太后在专门的章节中另叙。
◆被传为“狸猫换太子”,善于治国的刘太后
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刘娥(969—1033),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刘娥之父刘通在随宋太宗北伐太原时阵亡,刘娥在襁褓中就沦为孤儿,“鞠(jū或jú,养育,抚养)于外氏(即外家,外祖父母家)”。后流落街头,以走江湖、敲长柄摇鼓(俗称拨浪鼓)度日。后由其契兄、蜀(今四川)人、冶炼银子的工匠龚美带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宗端拱元年(988),赵恒封襄王,刘娥15岁时应召入襄王宫。入宫后,刘娥差点被驱逐,因为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生性严肃,她认为刘娥是市井女艺人,来路不清,要把她赶走。但她性警敏,晓书史,有美姿,赵恒此时已迷恋刘娥,情丝难断,就把她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qí)家中,时常到张家与刘娥幽会。真宗(997)即位后,刘娥入宫为美人。真宗连死潘氏、郭氏两个皇后,景德四年(1007)真宗欲立刘娥为皇后,大臣多不赞同,于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起),封为德妃,三年(1010)李宸(chén)妃生子,她取为己子,与杨淑妃精心抚养照看。大中祥符五年(1012),立为皇后。
刘娥“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了解和记住全过程)。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半夜),后皆预闻(参预了解)。”“天禧四年(1020),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此时起,刘娥已实际上执政了。两年后,真宗死,“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由她抚养的李宸妃子赵祯即位,此即宋仁宗(1010—1063,1022—1063年在位)。他于乾兴元年(1022)即位时年仅13岁,故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史称“章献垂帘”。明道二年(1033)太后65岁时死,他才亲政。刘太后称制时,“虽政出宫闱(后妃所居之处),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她执政长达11年,加上真宗病重的2年,共13年,颇具政治才华。她在皇后时代和执政年代,对仁宗都精心保护,仁宗刚即位,即令近臣名儒每日为他“讲习经史,以辅其德”。
但刘太后未生育,她将仁宗赵祯据为己子,其生母李宸妃,则冷落在一边,所以民间盛传“狸猫换太子”故事,并编入戏曲小说中,说刘后在李宸妃生子的时候,用狸猫换掉太子,然后将她赶出宫廷,她在破窑内艰难度日,直到包公路过,她告知真情,才得母子相认。实际上这个故事并无史实根据。李宸妃是杭州人,她是刘太后的侍儿,庄重寡言。因地位低微,是个宫婢,所以其儿由刘太后养育。直到 “仁宗即位,妃嘿(同“默”)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明道元年(1032),她病重,进位宸妃,不久去世,年46。她比太后早死一年。死时,刘太后要以宫女的标准治丧,丞相吕夷简建议“礼宜从厚”——
太后遽(急)引帝起,有顷(不久),独坐帘下,召夷简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夷简曰:“臣待罪(“担任”的谦语)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太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从容对曰:“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则丧礼宜从厚。”太后悟,遽曰:“宫人,李宸妃也,且奈何?”
吕夷简告诉她,可用一品礼治丧。又特地关照经办的官员:“宸妃当以后服(皇后的服装)敛,用水银实棺,异时勿谓夷简未尝道及。”太后死后,燕王挑拨仁宗说:“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嚎啕大哭,几天不视朝,下诏自责。尊其母为皇太后,并移葬梓(zĭ)宫(皇帝和皇后的棺),“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这是他感慨燕王传播别人的谣言或他自己关于刘太后暗害李宸妃(死于非命)的攻击。
刘太后执政时,小臣方仲弓上书,请求她依照武则天的先例,改朝换代,立刘氏朝,同平章事程琳也奉献《武后临朝图》,刘太后将他们的上书掷于地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以上引文全据《宋史·后妃传上》)有臣下献礼,想要升官,她予以严斥。她生活俭朴,身穿粗制练(丝麻混织)裙。对真宗的姊妹则赐以珠玑帕首,给以优遇。
刘娥死后,宋朝的形势变坏,宋仁宗的日子很不好过。康定元年(1040),宋、夏战起,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砦(“寨”的异体字)之战中,宋军三战三败,且皆大败。但西夏伤亡也重。庆历三年(1043),以“岁赐”银、茶、绢等与西夏议和。辽 乘宋、夏交战之间,屯兵边境,索取关南地,宋被迫增纳岁币。加之官员和士兵大增,形成冗费、冗官、冗兵之积贫积弱局面,虽曾起用范仲淹任参政知事,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在反对派攻击下,不久即废罢。
◆苏轼的救命恩人曹太后和罢除王安石变法的高太后
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曹氏(1016—1979),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养蚕,善飞帛(飞白)书(一种草书)。
她平时遇事能劝阻仁宗劳民伤财之事,如庆历八年(1048)为闰正月,仁宗准备过第二个元宵节,两次张灯,被她劝阻。三天后,卫卒作乱,仁宗要出去观看,她制止。她预料作乱者会放火,暗中命人备水,果然泼灭了叛乱者放的火。她急令王守忠引兵救驾,同时又集中内侍太监等,亲为每人剪下一缕头发:“明日行赏,用是为验。”在她的激励下,大家争尽死力,马上扑灭了叛乱。曹太后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威信更高了。
仁宗体弱无子,在曹皇后的谏劝下,于嘉祐二年(1035)将真宗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接到宫中抚养,以备不测。进宫时,他才4岁,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子,改名曙,封巨鹿郡宫。次年仁宗夜半暴卒,她将宫中各门紧锁,钥匙全部集中放在自己面前,召皇子入。等到天明,宰臣韩琦等至,奉赵曙即位,此即英宗。
宋英宗赵曙(1032—1067),1063—1067年在位。即位时年32岁,因病,由曹太后垂帘听政。她在“御内东门小殿听政。大臣日奏事有疑未决者,则曰‘公辈更议之’,未尝出己意。颇渉经史,多援以决事。中外章奏日数十,一一能纪纲要。”又能约束母家及左右臣仆,丝毫不让他们借自己的权力谋利。治平元年(1064)五月病愈,曹太后要撤帘还政,英宗犹豫,到秋天才始亲政。
治平三年(1066),西夏攻宋,经遣使诘问,宋夏复和。司马光进所撰《通志》,他命置局设官继续编撰,终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治平四年(1067),英宗死。其子赵顼(1048—1085)即位,即宋神宗,1067—1085年在位。尊曹氏为太皇太后。神宗于即位伊始,即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熙宁二年(1069)任王安石为参政知事,开始变法,以图富强。同时改组官僚机构,整顿吏治,以保证新法的实施。但在变法中动摇不定,终于失败。四至六年(1071—1073),命王韶开拓熙、洮(táo)等五州,设熙河路,取得胜利,史称熙河开边。五年(1072),章惇(dūn)开拓梅山地区,史称梅山之役。八年(1075),屈从辽的要求,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元丰三年至五年(1080—1082),进行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屡次遣将进攻西夏,发动灵州之战、永乐城之战,皆大败,此后只好采取守势。
王安石变法时,曹太后反对,对神宗说:“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由于改革中,下层官员在执行中常有走样,所以也确有弊病,曹太后又劝神宗:“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虽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态度温和,神宗未予采纳,曹太后也不坚持己见。又曾阻止神宗对辽国擅开边衅。她病故前,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生命危在旦夕: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豫(不舒服)中(病中)闻之,谓帝曰:“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指苏轼和苏辙),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jùn,摘取)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病情已重),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苏轼得救不久,曹太后即逝世。曹太后指出“仇人中伤”,洞察世情,再次证明她是一位睿智出众的政治家。
宋英宗皇后高氏(1032—1093),亳(bó)州蒙城(今安徽蒙城)人。她是曹太后的姊姊之女,所以从小养在宫廷之中。当时英宗也已收养在宫中,两人年纪相同,仁宗对曹后说,“异日必以为配”,等到成年,即让他们成婚了。她17岁时(1048年)生下赵顼即神宗,英宗继位2年后,治平二年(1065)册为皇后。英宗死后,神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当时曹太后尚健在。高皇后虽少长宫廷之中,但也继承了曹太后的美德,首先是坚决反对无故重用外戚,其次为人节俭,极力辞谢儿子神宗给她建造高大的新宫殿。神宗去世,其子赵煦(1077—1100)即位,即宋哲宗,1085—1100年在位。元丰八年(1085)即位时年仅九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改此年为元祐元年(1086)。高太后受其姨母曹太后的影响,也反对新政变法,陆续起用旧党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为相,新党俱被贬逐,王安石新法全被罢除,史称元祐更化。又将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在今宁夏东部和陕西北部)割让给西夏。元祐八年(1093)太皇太后高氏死,哲宗始亲政。次年(1094)四月,改当年为绍圣元年,明令绍述神宗新法,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与执政苏辙等旧党,起用新党章惇为相,曾布、蔡卞等为执政,元丰时实施的新法,次第恢复,史称绍圣绍述。
◆文武双全的高宗皇后吴氏
宋高宗赵构皇后吴氏(1115—1197),开封(今属河南)人。父吴近,因吴氏为皇后而贵,累官至武翼郎,赠太师,追封吴王。“(吴)近尝梦至一亭,扁(匾)曰‘侍康’;旁植芍药,独放一花,殊妍丽可爱,花下白羊一,近寤而异之。后以乙未岁生(此年属羊),方产时,红光彻户外。年十四,高宗为康王(1107—1187,比她大8岁),被选入宫,人谓‘侍康’之徵。”(《宋史·后妃传下》,下同)
吴氏“颇知书”,“读书万卷”、“翰墨尤绝”,且文武双全。
靖康元年(1127)徽、钦两帝被金兵俘虏后,同年,康王即帝位,为高宗,改元建炎,开创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与金朝对峙。因其皇后邢氏于此年也被金兵掳去,生死不知,没有另立皇后,吴氏随高宗南奔江南,颠沛流离,“常以戎服侍左右”。
建炎三年(1129)九月,金兵攻陷建康(今江苏南京)等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告急,高宗出奔越州(今浙江绍兴),转至四明(今浙江宁波西南)时,“卫士谋为变(叛乱),入问帝所在”,她骗开他们,高宗得免祸害。接着高宗逃到温州、台州一带,金兵追来,高宗只好逃入海中。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载:她“侍高宗航海,金骑猝至,欲拏御舟,后发一矢,应弦而倒。”她作为一个年仅十六的妙龄美女,在危急时刻用武功救了高宗和众人。此后她“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极受高宗宠遇。《宋诗纪事》选录吴氏《题徐熙芍药》诗:
浓李夭桃扫地无,眼明惊见玉盘盂。
扬州试识春风面,看尽君花总不如。
玉盘盂是芍药的名贵品种,而“扬州芍药名于天下,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广群芳谱》)徐熙是南唐著名花鸟画家,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著名人物。此诗说,芍药没有桃李的妖艳,也不及莲花(君花)的幽清高洁。她借这首题画诗明志:既不学桃李的妖艳,也不像莲花那样自恃清高,而要如芍药那样朴素洒脱。
绍兴十三年(1143),获悉邢皇后于两年前死于金国五国城的死讯后,诏立吴氏为皇后。
高宗有子早夭,后一直无子。高宗又断了后。于是高宗宠妃张婉仪收养秀王赵子偁(chēng)之子赵伯琮(cóng),改名昚(同“慎”);吴氏收养赵伯玖为子,改名璩(qú)。张婉仪死后,伯琮也由吴氏抚育。吴氏待他也似己子,而且还建议让他立为皇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禅位给他,为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赵构死,她尊为皇太后。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禅位于光宗(赵惇)。
史载皇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悟”,于是选养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即后来的孝宗),帝统又回到了太祖一系。有学者分析:昭慈皇后做的梦想必是鬼神索债之类,一做再做,情节一定比较恐怖,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大的震撼力,能让高宗大悟。所谓大悟,无非是明白了这些年来国运不昌是因为自己的先人欠下的历史债务没有偿还,于是最后作出了这样一个清偿宿债的决定①。
绍熙四年(1194),孝宗去世时,因继位的光宗有病,不能执丧,造成朝廷混乱。吴氏代行祭奠礼,又应宰臣之请,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下诏,让光宗退位,另立宁宗(赵扩)。她“于梓宫前垂帘”,“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皇帝。翌日,撤帘。”(《宋史·后妃传下》)。时年八十高龄的吴氏垂帘听政四天即撤帘。
宁宗庆元三年(1197),“功佑三代”的太皇太后吴氏病故,享年八十三岁。
①雷池月《闲话报应》,《书屋》二〇〇九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