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3.唐朝和五代的临朝太后

作者:周锡山    更新时间:2014-06-16 18:55:09

唐朝的临朝太后仅二人,即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和唐中宗皇后韦氏。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称帝的女皇,韦氏则是无德无能的乱国太后,我们都在有关章节中予以评述,此不赘述。


五代后汉高祖皇后李氏

李氏(?-954)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其父为农。高祖微时,少为军卒,尝牧马于晋阳别墅,因夜入其家,劫而取之。

刘知远,其祖先是沙陀部人,后来世居于太原。《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都说:知远弱不好弄,严重寡言,面紫色,目多白睛,凛如也。

开运四年(947),刘知远起兵太原,要赏赐军士,但府库不足,要向百姓征收重税。李氏劝谏说:“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兵亦不以为怨也。”高祖为改容谢之。(《新五代史·汉家人传第六·皇后李氏传》)李氏豁达大度,由此可见。同年二月,刘知远即位,为后汉高祖,李氏立为皇后。次年,高祖死,他与李氏所生子刘承祐继位,为隐帝,尊李氏为皇太后。

隐帝时仅18岁,年少不懂事,多次与宠臣郭允明和李业等在宫中游戏,李氏多次严词责备。隐帝还说:“国家之事,外有朝廷,非太后所宜言也。”不听母亲的劝告。他与郭允明等商议杀杨颁、史弘肇等重臣和将领,太后听说后,劝他:“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太后的弟弟在旁说:“先皇帝平生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懦怯误人。”(《新五代史·高祖皇后李氏》、《资治通鉴》卷二八九)太后深以为不可,隐帝拂衣而去,说:“何必谋于闺门!”终于杀了他们。郭威因此而起兵攻向京师。隐帝派慕容彦超抵御,兵败,隐帝准备亲自出兵,太后制止他说:“郭威本吾家人,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无动,以诏谕威,威必有说,则君臣之间,庶几尚全。”隐帝不听,结果战败后被乱兵所杀,时年二十。

郭威占领京师,凡有事都以太后的名义布发制诰。不久,商议立湘隐公刘贇为帝,刘贇未至前,请太后临朝。不久,郭威出征契丹,军士拥立他回京,郭威仍尊李太后为母。李氏见大势已去,迁出皇宫。广顺元年(951),郭威称帝,建立后周,为周太祖。三年后,李氏去世,年约40余岁。

李氏本人颇为明智,却因当皇帝的儿子不听话,亡国,成为亡国太后,但在儿子死后竟然短期临朝,新朝建立后得到很大的尊重,依旧做皇太后,且被上尊号“昭圣皇太后”,这是罕见的。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