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出版后,受到学界的好评,2004年的上海首届书展列入重点书和作者签名售书项目,《上海文化年鉴》2005卷以罕见的长篇给“历史新观察书系”3种,即《流民皇帝——从刘邦到朱元璋》、《临朝太后——从吕太后到慈禧》和《汉匈四千年之战》做专条记载和评论。感谢《上海文化年鉴》在2000年卷之后,自2004年卷至2011年卷,连续9年记载和评价了拙著13种,和多篇重要论文。其中4次列出专条,给以特出介绍。《上海年鉴》也有5年介绍拙著。这在上海学者中是绝无仅有的,我深表感谢!
本书用文史结合的方法,首次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中国历史上“临朝太后”系列的全部人物,在为读者提供此类人物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传播历史的真实面貌。
中国历史上的临朝太后,“临朝”指掌握朝廷的政权,因此“临朝太后”实际上就是西方所说的女皇或女王。临朝太后多达43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现象,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横向比较起来,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要比西方高。她们因为死了做皇帝的丈夫,被称为“太后”,其实年龄大多只有十几岁、二十几岁或三十几岁,还处于青年甚至还是少女的美好年华。
这些以惊人之美赢得皇帝欢心却又年轻丧夫的妙龄窈窕淑女,以太后身份挑起军政领导重担的不同人生表现;对其中的姣姣者发挥过人智慧建立一代功业的成长经验、人生经验和管理领导经验作出明晰揭示,给当代读者以重大启发。
人生无常,美女落寞,巾帼悲歌。坚强的女子即使在封建社会多难多波、红颜多为薄命的险恶环境中也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脱颖而出,给当代女性以有力鼓舞。
她们中的不少人在史书中犹如散落的珍珠,难以寻觅,在本书中则串联成璀璨夺目的光环,闪烁着不灭的心灵、性格和智慧的光辉。
本书没有任何游离史实的增补或虚构性的内容,资料来源以正史(《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和《清史稿》等)为主,适当采用可靠的野史或笔记著作;并学习陈寅恪先生首倡的以诗证史和以文证史的方法,也适当引用一些反映历史真实的诗文,还在本书最后用专章介绍这些太后执政时期的文艺创作情况,以证当时的历史真相和时代风貌。
在评述中,适当引用古史原著的文字,让读者能领略到原著的风采,欣赏经典史著的精妙文笔。这些引文,有中学文化水平的读者一般都能读懂;对于稍难的引文,在评述中已作适当的解释。
本书在记叙临朝太后时,做了不少首创性的评论。例如:
肯定太后婚外恋的合理性,肯定太后的情人所起的良好的历史作用。尤其是联手打败杨家将的萧太后和她的宰相韩德让,他们建立的知音互赏式爱情,是国事和爱情完美结合的典范。
记叙和分析武则天的重臣、“唾面自干”的娄师德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具有崇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才华,是一个应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本书首次引用和串联记实诗歌,向当代广大文史爱好者还原南宋亡国时的惨状,同时对南宋亡国太后谢道清本人的品质做合理分析,又根据王国维的有关观点,对随降小臣汪元量、皇妃王清惠的爱国贡献或杰出才华做出公允评价。
本书结合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的记叙,用最扼要的文字写出明清战争、列强侵略中国诸战的简要过程,使青年读者能够迅速掌握中华民族命运悲惨转折的史实,并因此而激励自己更其珍惜当今的中华复兴的难得机遇,认真读书、刻苦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书批评孝庄太后培养的孙子康熙皇帝及其所谓康乾盛世的严重缺陷。
本书批评康熙皇帝不仅因海禁而阻碍了中国的海洋发展,而且为应对准噶尔叛乱、害怕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而主动将贝加尔湖周围的大片国土割让给贪得无厌的虎狼之国沙俄,他不是守住中国领土的英明皇帝;批评雍正丢失中国领土的罪责;谴责准噶尔叛乱集团,挑起国家分裂,全力进攻新疆、青海、西藏乃至甘肃、云南,却不用全力抵挡沙俄的进犯,丢失了西伯利亚等地的大片国土,又迫使康熙丢失贝加尔湖及其周围的大片国土,罪恶深重。等等。因为篇幅和本书题旨的限制,本书不能以此为重点,展开来详尽记叙,只能点到为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笔者即将出版的《汉匈战争——影响人类命运之战》的有关章节。本书必须紧密围绕临朝太后本人的主要素材撰写。
根据史料的多寡,本书对这43位临朝太后做了不同的处理。武则天尤其是慈禧的史料极多,本书做了严格而适度的删选,不要让大量的野史资料淹没人物的真实形象。其他女子的资料都很少,本书就尽量将其全部史料用入本书,以免读者辛苦翻阅原书。史料少的人物,就从国之兴、亡和家之情况、个人的情感生活这四个角度,分类叙述,以清眉目。不当之处,敬请学者、读者提出批评。
本书初版也受到读者的厚爱,除给以好评外,还有热心的读者将本书做成电子文本在网上发布,供喜欢此书的读者免费下载。可是这种做法是侵权行为,损害了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希望及时改正。
因限于规定的篇幅,初版书留有一些遗憾,本书此次重版,增加了一些重要的资料和内容,敬请读者留意。出版社还同时出版了价格低廉的电子本,供读者下载。
本书在写作中,除注解标明的古今文献外,还参考了诸种《中国通史》著作和《中国历史大辞典》等,特致谢忱!
本书虽经增补,不当之处,敬请专家、读者不吝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