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皇帝,原指上帝、天子,这是秦代以前的用法。一般认为,“皇帝”用于人王,始自秦始皇。东汉·蔡邕《独断》:“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其次称王,秦承三代之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以为号。”《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乃自号曰“皇帝”。从此,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之尊号就都称为皇帝。
有皇帝照理必有皇后和太子。但秦始皇其人寡义薄情,所以没有立过皇后,也没有立过太子。
秦始皇的传奇身世,可谓古今中外唯一,上天给他开的玩笑极大、极多:遭到三次暗杀、刺杀,遇到三个天大的误会,死亡和灭亡也遭际三个怪事。
秦始皇作为帝王三次遭到惊心动魄的暗杀的传奇经历:一是荆轲刺秦王,那时他还是秦王。二,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他向东巡游,在博浪沙,遭到张良的伏击。张良携带力士埋伏于此,将重达百廿斤的铁锥砸向御车,结果“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惊,“大索天下”(《史记·留侯世家》)。此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在首都咸阳,秦始皇与四个武士“夜出逢盗兰池,见窘”(《史记·秦始皇本纪》)。
他一生遭逢三个天大的误会:出生的误会、生父的误会和灭亡的误会。
上天给秦始皇出生的一个极大不利之处是容貌、声音奇特,司马迁援引尉缭的话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又说他的品性极坏,“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史记·秦始皇本纪》)。
他出生的一个很大的误会是,他实际上还是吕不韦的儿子,并非是秦国国君的子嗣。《史记·吕不韦列传》分明说: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吕不韦起初是颇不情愿地将美姬母子一起送给子楚的。历史充满了偶然,如果吕不韦一念之差,不舍得,赢政作为吕不韦之子,只能当富家翁而已。秦始皇出生即有误会,他被认为是秦国公子异人(子楚)的儿子。
于是,他一生有过三个父亲:生父吕不韦,他是巨商吕不韦政治投资和送美附子的产物;他的名义上的父亲,即秦庄襄王;他的母亲与冒牌太监嫪毐偸情并生了两个孩子,嫪毐在事实上成了他的“继父”。
赢政年十三(且是虚龄)时,即位为秦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仲父”之称,虽是帝王对大臣的尊称,但一个“父”字,多少已隐含着这个历史信息。因为仲父,又即“次父”,此词后世另可解释为叔父,后也可以解释为第二个父亲,这个称呼很妙,也可说是恰如其分。赵姬在做寡妇,成为太后时,年纪才三十刚出头,她当然还很需要爱情,于是就与吕不韦重续旧情。她本是绝色女子,此时尚青春貌美,当年吕不韦是不舍得割爱将他送给子楚的,现在既然赵姬成了寡妇,他当然趁机大出外快,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邯郸姬这位临朝太后的秘密情夫。于是他也就在事实上又成了秦始皇的“继父”。吕不韦和赵姬原是夫妇,此时却又鸳梦重温,久别妙于新婚。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就物色嫪毐(làoǎi)当替身。秦人嫪毐因强奸罪入狱,本是一个色狼,吕不韦将他假施宫刑,冒充太监,入侍太后,他果然大得太后的欢心,竟然还生了两个私生子。太后爱极嫪毐,竟还准备将来让私生子继承王位。于是在秦王九年(前238)嬴政亲政时,她支持已被封为长信侯、手握实权的嫪毐发动叛乱。秦王立即粉碎了叛乱,处死嫪毐,杀死两个私生子,将太后幽禁起来。次年,始皇九年,即因于审讯中获知吕不韦进奉嫪毐的实情,将吕不韦罢相。两年后(前235)吕不韦饮酖自杀。
自秦始皇(当时是秦王)即位至吕不韦罢相,这九年始皇年幼,实际上是由吕不韦在执政,吕不韦则为秦国网罗了大批人才。
秦始皇的这位母后,因贪图情欲,竟怂恿情夫叛乱,毫无政治头脑,即缺少应有的政治智慧和才能,其结果只是造成秦国政局的一度动荡,她成为中国建立皇帝和皇后制度前夕的历史上的第一个乱国太后。秦始皇幽禁太后后下令,有敢为太后事诤谏者杀无赦,结果竟有27人照样进谏并被杀。没想到还有第28个不怕死的,他向秦始皇声称,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现在死了27人,他愿意凑满二十八此数。此人便是齐国的茅焦,他对按剑而坐,气得口泛白沫的秦始皇说:“陛下车裂假父(竟当面称嫪毐为秦始皇的继父),有嫉妒之心,囊朴(用口袋蒙罩着摔死)二弟(指两个私生子),有不慈之名;迁母萯阳宫(将母亲打入冷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将棘刺放在进谏人的身上),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所言已毕,乞行就质。”有趣的是这位进谏者进宫时不肯快走,双脚像在快走,实际上只是双脚快速倒换地慢慢向前移动,使者催他,他说:“我到前面就要死了,难道你不能容忍我多活一会吗?”等他进谏完毕,却立即解衣伏身在刑具上,催秦始皇下令杀他。其言行幽默潇洒,令人解颐。秦始皇竟被他说服,立即下令赦免他,并自行迎接太后回咸阳。“太后大喜,乃大置酒待茅焦,及饮,太后曰:‘抗枉令直,使败更成,安秦之社稷,使妾母子复得相会者,尽茅君之力也。”(刘向《说苑·正谏》)
当时竟有茅焦其人理直气壮地为太后通奸、奸夫和私生子的合法地位辩护,秦始皇还认为他讲得有理,太后也兴高采烈地回宫,宴请和感谢这位茅君,这在后世是难以想象的。实际上,古代,自先秦至宋朝,朝廷上颇有民主的气氛,大臣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批评皇帝,提出自己种种的主张和建议。有时碰到像秦始皇这样的暴君,提反对意见的大臣就要倒楣,被严厉惩罚或被杀,而历代的臣子多敢于直言相谏,这是一个悠久的传统。
他的死亡和灭亡也有三个怪事:死在路上,不是寿终正寝,是恶死;死后的尸体被阴谋家折腾,直至腐烂发臭;他的事业和王朝的灭亡之误,此胡不是那胡的亡秦者。
“关于秦始皇的评论,一般对于他在统一中国的作用,评价过高。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是时代的产物,始皇不过是‘续六世之余烈’,最后促成而已。始皇即王位之前,秦对六国的战争,已是节节胜利。”“可以说,始皇即位时,统一的基础已经奠定。”①这个评论是正确的。但“推崇过高”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下半期的大陆学术界,此前对秦始皇的批评还是颇多且严厉的。
此外,近年周锡刚先生的《秦始皇功百倍于过》一文认为:“秦始皇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功臣,说他千古功臣倒毫不为过。他的功是百倍于他的过的,尽管他的出发点归根结蒂是为了他自己。我认为,比他统一中国更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是他的两大举措: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和统一文字。前者可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从此汉民族的一统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分裂必定是暂时的;后者使汉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统一而难以发生变异的汉字极大地增强和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从此彻底避免了因拉丁文的不断变异使欧洲最终永久性地分裂为多个独立国家的那种命运。”
秦国一贯被指责为“虎狼之国”,凶狠异常。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据史书不完全透露的数字,秦国共杀掉敌国军队165万人。加上自己战死的,大约共死去军人2百万人以上。其中秦国名将白起一个人带兵就杀掉92万人,人称“人屠”。全国统一后,统计总人口才2千万,可以想见,其中青壮年已经不多了,老弱病残和妇女小孩占了很大的比例。
在酷烈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有大量的军人和战俘是没有必要杀死的,但秦军这样做了。
例如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的长平之战,白起战胜赵国时,赵军被消灭四十多万,其中投降者有40万之多,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武安君(白起)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反复、变化无常),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这一仗,秦军前后斩首、擒杀赵军四十五万人,作为胜利者的秦军自己也死亡过半,损失很大,而战争结束时,作为失败一方的赵军却大多活着,所以降卒多达40万。可能白起和秦军,对此心里很不平衡,就将赵军降兵全部活埋了。
战争中滥施杀手,杀害了这么多的敌军,连秦军的将领也自知这是伤天害理的行为,所以,昭王五十年(前257)十一月,他被秦昭王逼令自杀市,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
秦始皇最终翦灭六国,结束长达几百年的割据状态,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这固然在历史上的贡献很大,但是残暴的秦军将领杀人太多,何况他的上代五世秦王已经为他打下了切实的基础,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何况他仅仅是在命运的安排下,才担任起这个重要的角色,并非是靠他自己的德才争来的。前期靠仲父吕不韦。他不仅靠吕不韦当上秦王,而且其父子楚也是赖吕不韦的政治投资之力才当上秦王,因此始皇赢政才得以继承父位当上了秦王。
此后,他又依靠大政治家李斯的智慧和力量治国平天下。“在吕不韦死前,已有另一个更伟大的政治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此人于公元前221年以后注定要成为秦帝国政策的主要制订者。他就是所有法家政治家中最著名的李斯”;“李斯是作为吕不韦的追随者开始他的事业,他通过吕不韦而得以接近未来的秦始皇。”②秦始皇执政后,所有的重大决策皆出于李斯之手。因李斯的谏逐客,秦王听从他的计谋,取得人才优势,二十余年后终于兼并天下,赢政成为第一个皇朝的第一个皇帝,号“始皇”。李斯成为第一个皇朝的首任首相。
秦始皇发明焚书坑儒和销毁天下武器、铁器的毒辣手法,自以为可将知识分子斩尽杀绝,将可能造反的社会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从此可以确保万年江山。没想到,他死去第二年即爆发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起义,又过三年,秦朝即已灭亡。唐代章碣《焚书坑》绝句讽刺和谴责秦始皇的暴虐和愚蠢说: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第一句即嘲笑用竹帛写成的儒家经典虽被烧成灰烟,可是秦皇朝的帝业也接着被消灭了,犹如当时焚书坑里用书当柴,将秦始皇的天下烧掉了一样。第二句指出雄关和黄河挡不住起义军的进攻锋芒。第三句形容秦朝倒台之快。末句为字数所限,实际上因无铁器而揭竿而起,首倡反秦大业的陈胜、吴广也不读书。末句的意思是秦始皇防备饱读史书的谋士造反,所以焚书坑儒,结果造反、退翻秦朝的却是不读书甚至目不识丁的人。
这是诗歌讽刺的主旨,但史实是,读书人实际上仍起关键性的重大作用,不用读书人的陈胜、项羽先后灭亡,依靠读书人的刘邦才获得最后的胜利并取得大治,建立盛世。另需指出的是,《焚书坑》只是讽刺秦始皇妄图通过焚书坑儒来消灭反对力量和排斥异端思想的愚蠢,并无否定读书和读书人的意思。
始皇建立的秦朝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始皇重用了法家知识分子,而其秦朝之所以迅速败亡,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始皇本人不读书,又打击、残灭儒家知识分子,妄图毁灭儒家文化的恶果。周天先生正确指出:“秦始皇灭六国为郡县,开创了中国的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中央集权制,这是其历史功绩。但是,秦国任用法家,法家的思想过于狭窄,不能包容各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素材,因此,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实践上必然是软弱无力的。”“举例来说,关于重视民的作用的理论,关于从周代开始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历史经验,这都是儒家经典著作中反复强调过的;至于发挥知识分子的政治智慧以巩固统治的问题,更是可能除法家以外的一切学派几乎都强调过的问题;秦始皇几乎对这一切全无了解,更不要说把它们吸收入自己的统治经验当中了。如此说来,秦代之亡,也是一种必然现象。”③的确,此皆始皇不学之过。
众多学者未注意或未重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长子扶苏反对焚书坑儒,他曾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颂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都。”犹如将反对焚书坑儒的扶苏充军到防御匈奴的前线,这便给其不孝之子胡亥抓住权力空隙,篡政施暴,使秦朝的覆亡无可避免。从这个角度看,秦始皇便自己也尝到了焚书坑儒的恶果。李斯所犯的重大错误便是提议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同意赵高的阴谋,坐视胡亥篡政,李斯自己最后也身败名裂,被诛三族。这可以说完全是历史的报应。
秦始皇排斥儒家,不读儒道之书,所以残暴之极,又不惜民力,仅为建造陵墓而坑杀的工匠即达七十余万人。秦朝的暴政造成天怒人怨,全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只等陈胜、吴广这样的人来引爆。他又希望长生不老,妄图“万岁”,甚至派徐市(福)带数千童男童女和大量财物入海访求神仙不死之药,结果连人带物全部付之东流;又将极大的才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宫殿和陵墓的建造中,结果被项羽付之一炬,用三个月的时间,渐渐烧完。这都极大地损伤了国家的元气,并引发了反秦和楚汉战争,造成中国当时的经济全面崩溃,还搭上一千多万条人命,也即全国百姓命丧过半。这个短命皇朝罪大恶极,罄竹难书。
中国经过秦统一六国、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战,至汉朝建立时,人口降到最低点,经济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设,前几千年发展和建设起来的财富已被破坏殆尽。汉初的经济困难得连皇帝坐的御车,也找不到同一种毛色的四匹马,连丞相也只能坐牛车,连马车也没有。人口减少到朝廷只好强迫民众早婚,民女十五岁至三十岁(皆指虚岁)不嫁,分五等罚钱。刘邦去世二十余年之后,作为南方大国的吴国国王刘濞反叛,征发全国62岁以下、14岁以上男子,仅得二十余万人,平均一县仅约四千人,可见人口之稀少。对于反秦战争,古今一致称颂。最著名的有贾谊《过秦论》称颂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朝矣。”杜牧《阿房宫赋》抨击秦始皇“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戎卒叫,函谷举”,“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而对于秦汉,包括楚汉之际的残酷战争,后世文人有不同的看法。除上述肯定反秦战争的外,也有否定性的意见。著名的如元代张可久的散曲名作[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踯躕,伤心秦汉径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两首作品都不提反秦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但同情当时人民所受的战争灾难,则具有很强烈的正义感。文学作品不必承担正确评价历史的责任,作者完全可以借题发挥,有感而发。这两首散曲从同情百姓的角度,写秦汉之间的时代痛苦,见解深刻,艺术性强,信为名家名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固是事实,但同样是苦,从历史的角度看,却有程度上的差别。亡,指国亡家破,此时玉石俱焚,当然是“百姓苦”。兴,指国家兴旺,那么社会趋向安定,生产发展,百姓同样是受剥削压迫,一般来讲日子总是好过些。当然,从兴旺到灭亡,或从灭亡到兴旺的过程,往往是战乱频仍,人民在战争中必饱受苦难,灾难更多,有道是:“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沉痛地道出战乱中的“百姓苦”。另有鲁迅先生的著名论点:“中国只有做不成奴隶和能够暂时做稳奴隶的两种时代。”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历尽沧桑世变,有诗曰:“风虎云龙亦偶然,欺人青史话连篇。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数十年。”他认为这种英雄的本质是凭借强力,在虚荣和个人野心的驱使下,发动叛乱活战争,结果给生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这都是从人民的立场发言,无可辩驳。但是,这种历史的相对主义,抹杀是非的论调,也是属于需要警惕的错误立论方式。刘邦面对秦始皇极其凶恶的接班人秦二世,参与和领导的是打倒暴秦的正义战争。这是历史的公论,无人能够推翻。
①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册第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②[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第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③周天《中国前小说性格描绘史稿》第314—315页,上海三联书店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