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皇帝都是出身于底层、驰骋于乱世的英雄人物,他们多以武功也即战功获取权力、建立政权,后又重视文治,使社会和民众安定下来,生产因此而获得发展。他们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自感出身下层而难免有自卑感,所以要宣传自己的祖先或远祖是名门贵胄或者自己不平凡的来历。他们认为自己出身下层是极大的遗憾,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艰难玉成”,这其实是很大的优越性,艰难的环境往往能够锻炼人。因为出身下层,生活贫苦,使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并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性格、才华和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成功,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而且成功以后,因为了解社会和人生,容易巩固自己的权位。又因出身贫苦,当上皇帝后,大多比较节俭,懂得人民的疾苦,避免了腐败对权力的毒害。更因自身正,也能较为有效地阻止统治集团的整体腐败,从而使政权比较稳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
对于包括流民皇帝在内的开国皇帝,季羡林先生认为有一个共性,都是流氓: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并没有什么好皇帝,即便有那么几个,也只能是相对而言。我有一首诗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朝代纷纷排成行,开国明君皆流氓。如果有人不相信,请看刘邦朱元璋。”
有人向他请教说:“您这首诗说到了问题的点子上,但会不会打击面过宽了呢?”季羡林回答:“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我提不出反证来。谁能用具体例子来反驳我呢?”①
季羡林先生的这个观点,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有很多人持有这样的错误观点。本书就用具体例子来提出反证,反驳季羡林的这个观点。这里第一章就有不少例子。
①张世林《学识渊博是非分明的季羡林先生》,《中华读书报》2009年7月15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