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唱 苦 难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悲欢离合,苦难和快乐。在我的大半辈子生活中,插队那几年无疑是最大的苦难了。超负荷的劳作,匮乏的物质生活,空虚的精神世界……然而,说来也怪,自从离开哪个地方后,快三十年了,每每做梦,十之六七梦见的却是那个插队的地方——还是那个为绿树脆竹环绕的江南小村庄,还是那湾长满了茭百茅草的小河溪,还是那张坟中挖出连漆都未刨掉做成的木架竹塌,还是哪个“大头”房东以及绰号叫放屁虫、石尻蛋、黄伯劳、东洋人的一些农民兄弟……简直是驱之不三散,赶之不走,我想,用“魂牵梦萦”四个字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
我为此常常思忖,就算如普希金所说“过去了的一切,都会留下亲切的记忆”,可我这一生也有过我自己的辉煌,也有过至深至亲的母爱以及对远在家乡的母亲苦苦思念,还有许多值得回忆的青少年时代的亲朋好友,可为什么就偏偏要更多的梦见哪个苦难的地方呢?而况,近三十年来,我也曾多次回过那里,昔日的青砖灰瓦平房都已变成了二层小楼,“大头”房东、“东洋人”几位已过世,应是事过境迁,物易人非了,却又为何总也望不了那时的旧情景呢?我常常为此苦思不解。只到最近,读到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一书中那句“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苦难在苦难中”时,才似有启迪,才解开了这个疑团。
也确是的,人生一世,凡属顺利昌达的时段,往往使人得意忘形,由于得意忘形也就成了过眼云烟了。惟有苦难,才会刻骨铭心,由于刻骨铭心,才有了奋发和信心。
尽管我不是个成功者,但至少是因为苦难而奋发过,而况与昔日插对时相比,确实称得上今非昔比了。
世界时永远不会时时处处阳光明媚的,人的一生也永远不会坦荡如砥,苦难将随时降到你、我、他的头上。虽然,社会在一天天进步,过去的政治运动不大可能再现,人们用不着再为带帽、插队、游斗惶惶然了,但是高考落榜、待岗失业、贫困窘迫、天灾人祸都还存在,许多人已在或者将要承受各种各样苦难的折磨。如何对待苦难?我想,还是用贾平凹《我是农民》中的另一句去理解:“作为人,既要享受快乐,也要享受苦难。”苦尽甘来,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2001年4月8日
书 忧 药 也
近年来,读书渐成时尚,这却是好事。可是,正如刘向所说:“书忧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那么,不“善读之”呢?这就要我们掂量了。
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有这么严重吗?林语堂先生对此话有一段十分精辟的阐述:“没有养成读书习惯得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使他“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的艺术》)。当然,这是“善读之”的结果,也正如医生善于对症下药,就药到病除了。
然而,世间百病,必须用百药来医,决无包治百病的一味灵丹妙药的。而且,看病用药,讲究的是应人、应年龄、应节令、应病之轻重而定。读书亦然。
先说应人而异。苏东颇曾说起过,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这说明东坡先生的心灵、气质、爱好是于庄子相同的,于是便“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所以,提倡读书活动,切记不能硬性限制,应当给读者留有选择的自由;家长对于子女,也不必包办代替,必须念文科理科还是什么什么专业的。俗话说,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在浩瀚的书山学海之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姿势和路径,只要勤奋,都会到达胜利的彼岸的。
说道读书的年龄差异,孔夫子就有“五十以学《易》的训导。宋朝有个叫程伊川的人,他在读到孔子《论语》。时就说:“读《论语》,有读了全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我认为这位程先生所讲的除了读书应人而异外,还涉及到读者的对象、年龄、阅历、学养问题。这也如用药,有人对某药过敏,有的药小孩和孕妇忌服,儿童服药一般都要减量,等等。所以,幼儿启蒙时念《三字经》、《百家姓》,念“小山羊乖乖,把门儿开开”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叫遁序渐进。“文革”时期,让小学生也念“红宝书”,也背“老三篇”,就是有悖情理了。1971年,我正插队在农村,忽然下来通知,社员也全部要学《gcd宣言》,无论男女老少,以纪念巴黎公社200周年,就更让人啼笑皆非了。
中医对进补的事,最讲究的是对象和节令。比如,盛夏进补吉林、高丽参便是大忌,应以西洋为宜。儿童进补,更是慎之有慎的事。学生课余阅读和其他人读书,犹如吃补药,吃得不当,不是白费钱财,就是物极必反。中国有句老话,说是青壮不读“红楼”中年不读“水浒”老年不看“三国”,此话虽有偏颇,却也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许多风霜雨雪,所以每个时期政府都要禁止一些书籍的发行,就是当今影院门口也常有16岁以下儿童不中准内的启示。这当然不是什么高招,甚至有点可笑和可悲,但是读者自己把握住自己确实十分必要的。当前,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的一个主要原因,据说就是值此改革开放之秋枪杀片和武侠小说的泛滥。可见,选择书籍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和况如今网上书架更杂更滥,青少年尤要谨慎。
书忧药,用得得当可以药到病除,强身补体,可是药方之中,还有虎狼之药,吃下去怕就一命呜呼了,所以读者是千万千万要提防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说到底,读书是一件大好事。我上中学时学校阅览室墙上有一句警句,不妨赠送给读者: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001年7月22日
难 以 潇 洒
朋友们都说我活的潇洒。当然,这里所说的潇洒不是有些歌里所唱的那种潇洒,也不是那种围着盘子、骰子、裙子转的“三转式”的潇洒,而是因为把名利看得较淡,因此常常敢于实话实说,敢于在任何场合嘻嘻哈哈,甚而敢于调侃抵触权要而不计后果的那种潇洒。
其实不然。自己的事情自己最清楚,我那点所谓的“潇洒”,充其量也不过是愤世嫉俗式的宣泄而已。
因为,我也有一家老小,我还要养家糊口,总不能为了图一时的痛快,为了落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虚名,断了自家粮炊。陶渊明当年扔了大印回到家乡,家中尚有良田数亩,吃饭穿衣使决不成问体题的,否则他那来的钱成天五荤六素,那来的闲情逸致去“菜菊东篱下”。而我就不行了,家中没有一分田地不说,就是有了地,如今的乡官村官们也是不会让你悠然自得的,加上什么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什么什么的,一家人不喝西北风才怪哩!你说我能真正潇洒的起来吗?
俗话说,水往低出流,人往高处走。说实话,我丛一个“插队生”混到如今这份上,也是十分不易的虽然只是个弼马温,又因与干部四化要求相去甚远而升官无望,但也决不敢为了赌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的闲气而砸了自己的乌纱帽,弄个前功尽弃,那才划不来呢。李白怕啥,要才有才,要名气有名气,走到哪吃到哪,吟到哪喝到哪,谁不敬他供他?我要是丢了这小不丁丁的乌纱帽,肯定是惨了,谁还要我呢,狗屎一堆!而况,这样教训是有过的。前些年,就因为不才一时意气用事得罪了两位大权在握的大头目,不要说升迁了,至尽还得时时处处“潜伏爪牙忍受”,你说我还敢真正潇洒吗?
再说呢,如今我还管着一个小单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我处事得失直接关系到这个单位百十号黎民百姓的利益得失。所以,若是上面要你报假数你就得报假数,上面要你说假话你就得跟着说假话,上面不管来个多大的官,只要手中有点权可以摆布你,你就的伺候好了,还得装得恭恭顺顺的,否则,该拨的钱给你扣一点,小过失给你按大问题整,好事永远也轮不到你这个单位,如此这般,你能真的潇洒起来吗?
可正如俗话所说:“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人生在世,也总不能老是畏畏葸葸窝窝囊囊的,也不能老是人云亦云真戏假做,所以便有了大伙所认为的我的所谓“潇洒”。可我又不会玩竹林七贤式的“亲白眼”,更不用说与猪共舞或醉酒哭途穷之类的把戏了。爹妈生下的一副坏脾气,往往火气上来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实话实说了。实话实说,表面上来看来,我是够潇洒的了,其实心里还是嘀咕不定的,可是说出来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再收回是不可能的了,咋办?装聋买傻呗。然而人们却以为我活的很潇洒呢。殊不知,这样的潇洒是付出了多大的牺牲的潇洒啊!
活的潇洒些,我想这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然而,要让人们真正潇潇洒洒地过日子,我看并非易事。因为这里边包含着一些人的牺牲,更需要在一些观念、体制、传统上的脱胎换骨。否则就难以下潇洒。不过,我还是希望人们都像我一样地潇洒起来,尽管这里面掺杂着许多惆怅乃至痛苦。人嘛,不要活的太累。
当然,我更渴望无拘无束的潇洒
2001年11月15日
初 识 胡 适
—读《胡适文集》
其实,胡适这个名字是早已熟识了的。可是,过去我所接触的都是批判他的文章,乃至文学史上,所以他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反动文人、崇洋媚外者,形象十分猥琐。这些年来,胡适的作品又相继发行,拂去尘封,我才认识了一个真真实实、完完整整的胡适。我愕然。
胡适的提倡白话文以及他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在过去的文学史中倒是被提及的,也有过一些对其肯定的评述,但是由于政治的原因,也就基本抹杀了。其实,如果我们用唯物史观去认识历史,胡适应该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中国文学革命的巨擘。因为,如果没有胡适的大声疾呼和实践“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我们恐怕至今还在“之乎者也”的怪圈里折腾,什么现代化、与国际接轨都将是子虚乌有。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当时的苏联似乎做的比我们高明,在普列汉诺夫和克鲁泡特金的纪念日,苏联人可以上街游行,以此肯定他们的功绩。而我们……!好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终于清醒了过来,胡适先生的“本来面目”得以被世人认识,可说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当然,胡适的被发难,首先是因为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由于是“改良”,由于胡适把文学改革定为从媒介──语言改革入手,就被有些人给他戴上了“形式主义”的帽子。其实不然。试想:一种新的概念、新的思想,能用僵死了的文言文表达清楚吗?内容是第一位的,但内容假形式而存在,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而况,《文学改良刍议》的精髓是它的“八不主义”,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无疑,这正是古人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和“唯陈言务去”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适之先生大胆反叛的革命精神,而且这也正是当今我们所要大力提倡的文风。然而由于政治的原因,这些真知灼见也被一起埋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确是我们的极大遗憾。
胡适的被贬低,最主要原因是他于1929年在英文《基督教年鉴》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的文字,其中他提出了“大规模西方化”的主张,结果让潘光旦译成了“全盘西化”并大加挞伐,从此被扣上了洋奴的帽子。其实,胡适是冤哉枉矣。他在他的《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中曾苦口婆心地说,他的“西化”的主张正如他穿长袍踏中国缎鞋用钢笔写中国字,不可能“全盘西化”,而只能“充分世界化”。然而他有口难辩,背了几十年黑锅而不能自拔。其实,用当今的眼光去看当年的胡适,他简直就是中国文坛的伽利略!
胡适的文学生涯不长,35岁之后他实际上就从文坛游离出去了。但他的文学成就却是不寻常的,不但开了风气之先,而且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又珍贵 的文学遗产。他的写实主义的精神,他的冲淡平易的风格,他的思想敏锐,逻辑性强,说理透彻和文字形象,都是今天的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所以我想,搞文学的朋友应当补一补胡适的课,竟许对自己的做人和作文大有裨益。
2002年2 月底写于反哺斋
老 屋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母亲走后,我虽然也曾多次回家,却再也没有在老屋里住过一宿,因为我觉得这座老屋再也不是我的真正意义上的家了。
老屋在水乡江南的一个小镇上。镇子上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小河之北是一条主街,两面是参差不齐的店铺和住房;小河之南的河滨,是一排面北的瓦舍,老屋就在这排瓦舍之中。老屋是叔叔家于抗战初期在被日寇烧毁了的废墟上搭建的,至今它的贴柱和房梁上还留有烧焦了的痕迹。50年代末,因为我家在主街上的房子被拆了,叔叔家的人又都不在当地,一直由我奶奶住着,于是我们就搬过去住了,从此母亲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前面说了,老屋是在废墟中搭建而成的,所以很小也很简陋,就两间面北的正屋,东正间接一间厢房,面西,自然比正屋更低矮简陋,便充作灶间。当时是为了下滩涂提水洗菜方便起见,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正屋的空间,面西就开了扇灶间门,所有进出也就由此出入了。可是,谁能想到这灶间虽然低矮简陋,却是一个通往世界的窗口,一个寄托着母亲后半生一切的一切的窗口。
不过,这秘密,这情结,竟是母亲离我们而去之后我才悟出的!
母亲在世的时候,我是要经常回家看看的,或四年一次的探亲,或出差借故折回家去。一开始,我习惯于先发个电报,告知回家的日期。母亲接到电报之后,就为我铺床晒被,做好吃的等着,每当我跨上从正街通往老屋的那座小桥,看到那座老屋的时候,也就看见母亲已坐在灶房的竹椅上正翘首西望了。后来,我生怕母亲因为我的回家过份劳累,有时就不发电报,搞“突然袭击”,可是,无论是酷暑严冬抑或清晨傍晚,只要我从小桥上看到了那座小屋,同时就看到了翘首西望的白发苍苍的母亲。我劝说母亲,冬季天冷,又是面西的门,还是耽在卧室里好,母亲却说,这样好,看看外景,免得心焦。我当时想想也是,三个儿子都出门在外,老人孤苦伶仃一人在家,能不寂寞吗?
有一年我回家,见家中房屋已经破旧,砖地潮湿,就请来搞建筑的人修葺,把砖地改成了水泥地,还打算把灶间的门封了,再在正屋的西间开一扇门,这样西北风直接刮不到屋内,看起来也正气大方一些。母亲对我的其它安排均无异议,唯独死活不让我封堵灶间的门。当时我很是纳闷,还认为母亲有点不明事理,因此还真有点生气。直到母亲88岁那年去世之后,我几次回家,当我踏上那座小桥,觑见那座熟悉的老屋时,我才渐渐感悟到了那扇灶门在我心中在地位,也掂出了那扇并不起眼的灶门在我母亲最后20多年生活中的份量!因为,我发现那扇紧闭着的灶间门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生气,因此也就引发不起我对它的向往和依恋;尤其是那天,我叫开门(现在住着我家的一位亲友),拐进灶间,再打开灶间门,我恍然大悟,同时热泪盈眶。从门口看去,小河逶迤而来,那座小桥正好就在视线的中心,桥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一览无余。原来,这20多年来,母亲就是通过这扇灶间门望眼欲穿地等盼着自己儿子归来的!原来,这20多年来,母亲就是用这种翘首盼望支撑着她年迈体衰的肌体和寂寞怅惘的心灵的!
这两年,有一首歌很流行,叫《常回家看看》,我也很喜欢它。可是,每当我听见它,我的心里就跟刀剜一样,同时眼前就会浮现出老屋的画面,当然它不是如今的那个老屋,而是母亲活着时的那座敞开着门的充满着温馨和酸楚的老屋。
2000年2月
关 于 幸 福 的 话 题
我们这些从“瓜菜代”中熬出来的、经过“文化大革命”洗了礼的、在“广阔天地”里接受过“再教育”的半老头半老太婆们每每遇到一块儿,交谈得最多的怕是对自己青少年时代艰苦岁月的回忆和自己的子女对今天幸福生活的不珍惜了。也确是的,食不果腹,超强度的劳作,对前程的忧虑和迷茫,这在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对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戕害。现在的青少年活得多幸福,吃穿不愁,养尊处优,校门大开,社会也是开放的,却还要隔三岔五来个同学聚会、假日旅游,条件好的家庭还有电脑供其聊天,没有电脑也可以去“网吧”上网。就是这样好的条件,却还有不屑之子,书不好好念,学不好好上,大学考不上,有的还要经常跟家长过不去,捅几个漏子让父母去擦屁股,你说气人不气人!是的,我也有这样的烦恼和牢骚,不过,就幸福这个话题而言,我有我自己的理解。古人有云: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饿其肌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年轻人吃点苦,也许对今后的一生是有好处的。司马迁在其《报任安书》中就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可见,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造就人才,所以我想,“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说不准我们这一代人还真因此沾上了光的呢。
其实,那个过去了的年代最让我觉得最不幸福的乃至有扼腕之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我说这,并不是要翻老帐,而是想让年轻的一代来反证一下他(她)们是生活在多么幸福的环境里,让他(她)们更加珍惜今天;同时,我更希望恶梦再别重演,让幸福陪伴所有的朋友,一代接着一代。
在我的记忆里,打我稍谙世事起,我就生活在一个不幸福的环境里了。倒不主要是肚子吃不饱衣服穿不暖什么的,是因为我父亲在境外。孩子们之间一吵架,对方只要来一句“你爹在台湾”,我就输定了。后来上了学,一级级升上去,就开始填写那好象永远也填不完的履历表。我一见这玩芑儿就头皮发麻。家庭成份这一栏倒还不怎么难填,小业主不算个啥吧,就“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这两栏最难办。不填吧父亲从澳门信都来了,叔叔走了台湾他们就不知道吗?不填不就成了隐瞒家庭成份欺骗上级组织了!如实填写吧,我真还没见过他们长得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更不用说沾过他们什么光了,为什么我要背这黑锅!我不知道与我有同样境遇的人那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反正我是觉得我的人格已经被完全剥夺,因此对此深恶痛绝,但也十分畏惧,真叫欲喊不敢,欲哭无泪,欲遁无路。后来,我不得不耍了个“奸”,在“家庭成员”一栏中,把父亲某某某填为“已亡”,才觉着心里稍松了些。当然,在许多同学中,我的境遇还是稍好的,因为我父亲在外,已是“走无对证”,“死无对证”,最吃亏的是那些真正上了“地、富、反、坏、右”“另册”的子女。我清楚地记得,那年搞“四清”,初升高的学生中没有一个是“另册”上的子女。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位德才俱佳却出身不好的女生曾发狠说,下辈子投胎,我就是做牛做狗也不再做人了!这话我当初听了浑身打战,现在一想起还会感到灵魂在震颤。
我和我的同届同学是“文革”第一批“知青”,所以还有“四个面向”,即面向基层、边疆、农场、农村。我记得,一位初中男生,父亲是地主,斗得已奄奄一息,母亲要靠担稻壳养活他与三个弟弟,就一心想脱离家庭这个苦海,同时因为听说军垦农场还发点工资,可以寄回来帮助母亲,就咬破指头写了血书,结果据说经过了学校、公社、县革委三级组织的审批,才同意了他的请求。当然,这件事还被当成了党对“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落实政策的典型,大力宣传了一番,而我的这位同学也为之“幸福”得热泪盈眶,感激涕零。我当时就意识到我的父辈已我为定了“终生”,所以就知趣得很,“主动”报名下了农村。当然,农村其实跟学校也是相似乃尔。我到了农村,除了继续读我酷爱的文学作品之外,还自修外语,是公认的文化基础最扎实的一。可是,有好几会抽人上学,我却是连边都没沾上。队里有个初中都未毕业的回乡知青,天生的“大舌头”,平时连中国话都说不清,可是有一次抽人去外国语学院上学,竟让他去了,因为他爹是贫农。
那年月的不平等还不止在求学求职方面,说出来也许让人惊讶得笑掉大牙,真的,写文章发表也讲出生门第呢!我记得我到宁夏后寄出了第一篇小说后,就接到了当时任《宁夏文艺》主编的哈宽贵同志的电话。在电话里,他首先肯定了我的小说,接着就盘问我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之类的问题,我随即胡诌一通,他就信以为真,便通知我于当月中旬来银川参加“工农兵文艺创作学习班”,以便进一步修改我的小说。我后来当然明白,老哈也只是履行规定,但当时我却是捏着一把汗的:万一这“西洋镜”让拆穿了可咋收场哩!
我最后一次填那可怕的履历表已是“四人帮”垮台、“五类份子”取消、政治清明的年代了。我当上了企业的小领导,组织上要培养我入党,就要填一份入党志愿书,我就又有点心有余悸了。不过既然要进步,就应当对党忠诚不二,于是我就如实写上了。可幸的是,组织上很快就通过了我的请求,打那以后我才从那个困扰拘囿了我半辈子的暗影中解脱了出来。因此,我也从此觉得生活得很轻松很幸福了。
所以我认为,如今的年轻一代最幸福的是生活在一个平等的年代,这个“平等”是上一代人梦寐以求、苦苦等待的最大的幸福,千万千万要珍惜啊!而况,其实为了这“平等”二字,世界上有多少志士仁人献出了生命,远的不说,当代就有一个典型━遇罗克!当然,我们也无须讳言,如今还有一些不平等的现象存在,如城乡学生入学招工上的差别、由于腐败带来的干部任用方面的不平等,等等,但是我想,坚冰已经解冻,,一个公正、公平、“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大好时代很快就会到来的。在这样的时代,一切奇迹都是会被创造出来的。
2002年5月写于反哺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