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正安    更新时间:2014-05-28 16:45:39

香    港    印    象

在我走进香港之前,香港总似蒙着神秘的面纱,因此心里便有些紧张。也许,这是办理出境手续的繁难和边防检查的严格及经常收看香港枪战片造成的恐惧心理吧,我想。

香港确实有许多不同于内地的地方。

香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序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香港的街道并不正规,有的还很窄,车辆也很多,但车辆的行驶速度依然很快,只要是绿灯,似无减速的,也就没有了交通堵塞的现象。我想,这不仅归功于设计合理的红绿灯指挥系统,更有赖于人们的遵章守纪意识。红灯亮时,即使无车辆通过,横越马路的行人也决不会去闯红灯。在一些小巷里,车辆有序地停靠在路旁,而且是等距离的,像用尺子量过了似的,每一段距离停一辆车,路旁有电子计时收费器,按停车时间收取停车费,秩序井然。香港的地铁采用自动售票电子检票系统,秩序就更加没话说的了。

在最繁乱热闹的饭店里,也绝对是有序高效的。我们去香港旅游,是由旅行社组团的。在香港的三天中,一天半是由港方旅行社负责吃行游览的,一天半是自由活动。旅行社以一天100港元三餐包给一些餐馆。这些餐馆生意红火,用餐时间几乎是一拨接一拨地接待,中间根本没有空闲,但是绝对是忙而不乱的。他们在每张餐桌上铺上了十多层一次性台布,吃完一桌掀去一层台布,十分快捷,十分方便,速度之快,令人咂舌。所用餐具也很干净,不见一点水迹脏污。

香港素有“购物天堂”之称。由于我们一行五人都是男士,又是自费旅游,囊中本不宽余,所以基本上是不买东西的,但通过逛街也基本上了解了个大概。在我的印象里,香港商店里的货物都是明码标价的,也未听说什么假冒伪劣不假冒伪劣的。商店的服务人员更是百问不厌,百挑不烦,热情周到。所以我很羡慕香港的居民,他们一定活得比我们轻松,因为不要讲其它的,就是每天为生活提心吊胆地去防止上当受骗或避免口舌,也已够每个大陆公民累的了。

国内的旅游点大多是园中园,层层收费,在香港就没有这种现象。游海洋公园,记得一张票是120元,似乎很贵,但凡园中景点和游乐设施如乘过山车、观看海豚表现等就全可以尽情享受了。不要小看这一点,这一点可以反映出一种理念和文明程度。在香港,我们还遇到这样一段小插曲:我们五人第一次乘地铁时,由于不会使用电脑购零机,闹得满头大汗狼狈不堪。旁边的几位年轻女士便主动上来教会了我们,而且看不出一丝轻蔑之类的表情。试想,这件事要放在北京,那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啊!

在香港,有一种现象让我颇感兴趣:导游驱车陪我们上太平山观景路上,不时让车停下,然后让游客看李嘉诚、董建华、肥肥等人的私人别墅和跑车,还随口道出这些建筑和名车的价格,表情十分自豪且虔诚。刚开始,我很有点反感——以为大陆人穷给大陆人显摆啊怎么的,后来细细想来,又觉合情合理,而且值得推崇。首先,它反映了香港公民务实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香港这个地方的透明度。可不是么,自己合法挣来的钱,有必要藏藏掖掖的吗?

去香港走走是值得的,但我觉得也有一些令人不快的地方。一是吃饭太贵。我们五人随便要上个四菜一汤,就是五、六百港元!一瓶啤酒30港元!无奈,我们只得常躲在房间里泡方便面吃,像小瘪三一样,狼狈!喝过一次啤酒后就再不敢问津,我记得回到深圳刚上岸,我们就进饭店喝啤酒,深圳啤酒才10元一瓶,我们好像拣了便宜似的,个个喝了个酩酊大醉。

最让人不快的是,出入香港,手续繁杂,检查严格。其实,我们去香港,类似兄弟姐妹窜亲,何必呢,如临大敌似的?为了安全?一家子人还不安全吗?而且真的坏人我看也不一定受到检查的,不少巨贪要犯不就是从那儿辗转出国去的吗?这是不是“文革”及“文革”之前传下来的思维惯性呢?我看是的!

穷,无名鼠辈,去趟香港,也算开了半个洋荤,便诚惶诚恐地,也就接触不上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香港,三天下来,就上述一点见闻和感受,加之时间已过半年,记不大清了,惭愧!

 1999年10月    

喝  茶  的  好  处

之茶为人所爱好,是有其缘由的。在我国代许多医术上,都记载着将

茶叶作为一味药,制成散剂、汤剂、丸剂用以治疗感冒、痢疾、咳喘、眼疾乃至伤寒、霍乱等病的。茶叶可以减肥,一被当代人证明。笔者几十年来体重总在75公斤左右,到“知天命”之年仍不发福,我想,也是跟本人喝茶的习惯有关的。近代科学还证明;茶叶中的儿茶素浓缩物和多脂糖类,能中和锶等放射性元素,使它不被吸收而排出体外,甚至可将深入骨髓的放射性元素排出。据传,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中,有长期饮茶习惯的人存活率就高,受辐射伤害就轻。可见,在现代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喝茶抗癌是有道理的,难怪国外有人把茶叶称为“超原子时代的高级饮料”。

当然喝茶的好处不仅仅在其药用功能,喝茶还是一门文化呢。如日本的茶道,就有十几个流派,而且其宗旨即为“‘和敬清寂”,即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纯洁幽静、凝神沉思、摒弃欲念之意。英国人做任何事都要喝茶,一面饮茶一面商洽,算是一种礼节。自然,中国的茶道其内涵就更加深广了,这里不在赘述。

由于喝茶的好处多多,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说都是好喝茶的,如美国人的速溶茶、英国人的红茶、土耳其的热茶、泰国的冰茶、埃及的甜茶、北非的薄荷茶……就中国而言,各地也有各地的习俗,但总的一句话是好喝茶,如蒙古族的奶茶、回族的盖碗茶、侗族的油茶、白族的烤茶、苗族的油茶汤……当然,好喝茶之中当以文人骚客为最,因此中国的文学长廊里留下了不计其数有关喝茶的文章和诗词,就是近代的鲁迅、梁实秋、周作人们,也都有喝茶的名篇,周作人起书斋名为“苦茶斋”便是佐证。

好喝茶不一定是会喝茶,所谓“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似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诚然,南北气候物产迥异,喝茶的习惯自然不同。北方喜欢化茶,南方尤重绿茶,潮汕一带又喜乌龙之类,牧区少数民族都爱喝砖茶。不过,我总以为喝绿茶优于其它茶类。这倒不是因为我是江南人所致,而是就营养、医疗价值及其品位来讲的。绿茶不但在加工中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而且色清味幽,口感特佳,确实应该感提倡的。况且,绿茶的种类繁多,名平不少,如毛尖、如毛峰、如龙井、如碧螺春,各又各的味儿,各有各的优长,是颇耐茶家寻味的。遗憾的是,如今以次充优、以假乱真的太多,如雨前、明前此类好茶价格有太高,常有“望茶兴叹”之感。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要喝好茶的。

1999年8月7日

杂  说  大  闸  蟹

1995年11月10日,笔者曾在本报写了一篇叫《蟹趣》的短文,结尾还预言:“永不了几年,凤城人吃蟹的兴趣会很快赶上江南人的。”果不其然,时隔四年,河蟹确已成了凤城人的“众口之的”。特别时值金秋之后,海鲜市场卖的,餐馆里养的,宴席上盛的,加之商家特意贴出的“大闸蟹什么什么”的广告,炒出了凤城又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其实河蟹与大闸蟹并不等同,所为大闸蟹者是有其特定含义的。一是大闸蟹生长在长江下游一带,尤以跨常熟、昆山、吴县三地的阳澄湖所产的“清水大闸蟹”为最。为何?水土之使然也,正如其它地方种植的枸杞不同与宁夏中宁产的枸杞一样。二是大闸蟹讲究季节性,是一道季性佳肴。明朝张岱在其《陶庵梦忆.•蟹会》中写到:“河蟹至十月与稻梁俱肥,壳如盘大,坟起,而紫螯具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螾衍 。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同时代的李渔也赞叹到:“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闲情偶寄•蟹》)。张、李两人均是绍兴一带人氏,吃的自然是真正的大闸蟹,如今凤城的人们餐桌上所谓的大闸蟹,怕是不会如此令人神往和赞叹的吧。笔者也是那一带的人氏,据我所食大闸蟹之体会,处上述特点以外,还有蟹砣底清白无污、脚毛金黄、蟹肉本身微咸之特点,这是其它蟹种无法以假乱真的。据上海水产大学蟹类专家王武讲,长江蟹这一优秀蟹种,早已遭杂种蟹的严重种源污染,所以,不要说凤城,就是阳澄湖一隅的人们,吃的也是杂蟹而已,把杂蟹称作大闸蟹者,非无知即以假乱真耳。

当然,吃不上真正的大闸蟹吃吃一般的河蟹,也是托改革开放之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凤城人总算认识到了河蟹的真正价值,可河蟹的价格就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得了的了。从不吃河蟹到爱吃喝河蟹,这固然是一种进步,可我又想,目前能吃上河蟹的人毕竟寥寥(恕我直言不讳,笔者也是这寥寥之一),那么,这又是一种欣慰呢还是一种悲哀呢?

古地磁学家曾对岩石中的“剩余”磁性作过研究,发现磁场不但会改变方向,而且经常会倒转,往往回影响动物的习性。螃蟹是一种老资格的动物,内耳长着定向用的小磁粒,对地磁场很**,所以由于它们经历了不止一次的才磁场倒转,便采取了折衷的解决办法——-以不变应万变,即不向前也不向后,而是横行。看到了这则科学信息后,我就经常告戒自己:别吃多了螃蟹也跟螃蟹一个德性!

2000年1月12日

乔  迁  之  忧

乔迁之喜,公认之理,然而,依我之所遇所感,当今之乔迁,确乎已无多大的喜可言,而是乔迁之忧了。

去年岁末,托改革之福分的新房一套,喜不自胜。抽了个空闲,偕老伴去新楼察看,撬窗的撬窗,铺地砖铺地砖,打家具的打家具……锤击声、电刨声、电钻声、吆喝声,可谓尘土飞扬,沸翻盈天。我素来命贱未住过好房子,加之格信“土木之事,最忌奢靡”(李笠翁《闲情偶寄.局室部》语)的主张,便对老伴说:“我们不学人家,简单装修一下即可。”老伴会意的点点头。事后,由于公务缠身,又不太愿意把精力放在那上面,嫌烦,待到我碍于一家之主身份不得不去新居“看看”时,有点口瞪目呆了——老伴正在组织干活的撬掉原装的钢窗铁皮门换上铝合金门窗框和盼盼防盗门,房间里已在安排铺地转和木板,原有的室内粉刷已被铲尽……总之,她也已大兴土木了。老伴似乎也看出我对此举措十分反感,便带我上下左右几户观摩,一家家都搞得宫殿一般,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只有听之任之了。

这以后,我又带着负疚的责任感去新楼看过几次,心里确实不是滋味——撬下来的钢窗铁门都成了废铁一堆,原来颇为美观的外墙已是伤痕累累,色彩斑斓,而那重锤砸击墙壁的声响更让人心惊肉跳。当然,最让我心悸的是老伴那张消瘦了一圈显得憔悴的脸。她几乎一有空就泡在新居或奔波在买这添那的路上,大年初二到初八都未稳稳当当坐在旧家安度春节,能不累吗?

终于,新局装修完工,要搬家了,却有人提醒道:正月搬家死舅舅。虽然我与老伴核准双方的舅舅早已寿终正寝,再无舅舅可死了,但心理总还有点疑疑惑惑——万一发生其他不辛呢?何况左邻右舍就压根儿没见搬进新居的动静。熬到正月下旬,旧房的新主却迫不及待的来赶我们了,我们无计可施,决心一下,才搬进了新居。

住进新居感觉就是不一样,窗明几净,赏心悦目,设施齐全,舒适方便,拨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不过,老伴的脸色仍很憔悴,还蒙上了一层忧郁。经我诊视,她似乎在为花掉的钱心痛。也确实,好不容易劳劳碌碌挣下些钱攒了下来,这一下就砍去了一大块,眼看不是退休就是分流或是下岗了,如何打发今后的日子?能不忧?我又想,那些比我等收入少的积蓄少的户主怕比我们还犯愁呢!迁进新居以来,因为还未过正月,左邻右舍还有不少家还在装修,电钻声声声入耳,尤其砸墙的声响震的脚下摇摇欲坠似的,因此我又发愁:这楼还结实吗?万一……我几乎忧心忡忡了。由此我就会联想起“正月搬家死舅舅”的说法,虽然一再叮嘱自己“别信那邪”却总也丢不开那阴影,甩不掉这愁绪。自然,我又细细琢磨这种攀比之习来,就真格有点忧心如焚了。诚然,有了新居,好好装扮一下,用以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且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也是有利的。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国民都已具备了这种经济承受能力了?这种高消费的现象是否符合当前的国情财力?这种盲目消费的风俗是不是一种铺张浪费或是拔苗助长?再说,已愚之见,居室之安,当已坚固、实用、舒适、素雅为最,如今这种铺排,似有纤巧奢靡之嫌。那么,这种奢靡之风可是国民心理素质的一种错乱和跌落呢?我想,因该是的。

                                    2000年3月29日

扶去尘封是宝玉

——《闲情偶记》及其作者立渔

林语堂在他的《吾国与吾民》第九章《生活的艺术》中写到:“十七世纪李立翁的著作中,有一重要部分,专事谈论人生的娱乐方法,叫做《闲情偶记》。这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自从居室以至庭院,举凡内部装修,界壁分隔,妇女的妆隔,修容首饰,脂粉点染,饮饌调治,最后谈到富人贫人的颐养方法,一年四季,怎样排遣忧虑,节制性欲,却病,疗病,结束时尤立蹊径,把药物分成三大动人的项目,叫做‘本性酷好之药’,‘其人急需之药’,‘一心钟爱之药’。此最后一章,尤富人生智慧,他告诉人的医药知识胜过医科大学的一个学程。这个享乐主义的剧作大师又是幽默大诗人,讲了他所知道的一切。他的对于生活的透彻理解……充分显示出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林语堂是一位公认的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他如此推崇《闲情偶记》和李渔(李立翁),决非信口雌黄。我书斋中所存之书翻阅最多就数这本《闲情偶记》了。这不单是因写作时参考引证之需,生活中遇到疑问或感兴趣之事就会想到借助于它,就是无聊之际,取来随便翻翻,也是一种享受。因为,《闲情偶记》共分八部,除第一、二部《曲部》、《演习部》实际上属李渔的戏剧理论外,以下六部即《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饌部。》、《种植部》、《颐养部》,说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可谓衣食住行玩,应有尽有,包罗万象,而且内容丰富,见解精辟,所议之事实用,闲情意趣横生;读之,或茅塞顿开,或烦恼尽散,或为其机智拍案叫绝,或为其闲趣熏陶似闲云野鹤心气大顺,不亦乐乎。此举一例——《声容部•手足》中云:“相女子者有简便诀云:‘上看头,下看脚。’似二语可概通身矣。子怪其最要一着,全未提起。两手十指,为一身巧拙之关,百岁荣枯所系,相女者首重在此,何以略而去之?”细品之,能不拍案!再如其《种植部》,无论松兰竹菊还是桃杏梅荷,其品种特性,欣赏要义,典故品评,都是美丽的表述,读来让人心悦诚服,又是实践的可靠指导。

当然,除了《闲情偶记》,李渔还有小说《无声戏》、《十二楼》,传奇《,玉搔头》、《怜香伴》、《意中缘》、《风筝误》,诗文《一家言》,画集《芥子园画谱》等等,是个多才多艺造诣很高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画家。自然,其散文也是独树一帜,很少有人企及。如其论史部分,往往多有独到见解,让人惊愕而感佩。此举大家熟悉的一例——尧让天下于许由、汤让天下于卞随、务光。传统的观念都是盛赞尧、汤的以天下社稷为重,主动让贤,而许由、卞随、务光则是士人的榜样。李渔却不然,他说,这些史料都是不可信的,“此皆岩栖穴处者流欲在自矜其高尚,故构此空中阁楼以耸听闻耳”(《芥子园随笔》)一句话,掷地有声,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可让后世体会无穷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李笠翁,很长一端时间中,在中国古代文学世上几无立锥之地。为何?就因为他的“非正统”、“好谈闲情性态”、“科诨虐浪,纯乎市井,风雅之气,扫地已尽”,加之是花心红粉的首领,落魄官僚的玩偶。对于这一点,李渔自己也似很自卑,过严子陵的钓鱼台,他竟“仰高山,形容自愧,俯流水,面目甚憎”,还在自己的住处题上“贱者居”三字。其实,用当前的观念去看李渔,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写过有**描写的作品的新潮作家而已,实乃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鲁迅在论及《金瓶梅》时就说:“然《金瓶梅》作者能文。故虽尖猥词,而其家处自在……”鲁迅还说过:“‘帮闲文学’曾经是一个恶毒的贬词——但起实是误解的。”“就是权门的清客,他也的会下几盘棋,写一笔字,画画儿,识古董,懂得些猜拳行令,打趣插科,这才能不失为清客。也就是说,清客,还有清客的本领的。虽然是有骨气者所不屑的,却又非搭空架者所能企及。例如李渔的《一家言》,袁枚的《随园诗话》,就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必须有帮闲之志,又有帮闲之才,这才是真正的帮闲。”

其实,对于李渔,自新文化运动始,周作人、矛盾、林语堂们对他都有中肯的评价,而且常常引证他的文章。美国、法国、日本还曾掀起过研究李渔热潮,还说“他的知识和学问我们很少听说过。李渔是整个学术传统的继承人”(美国韩南语)。相反,在“文革”前后一端时期内,许多人却视李渔为洪水猛兽,更不用说研究他了。

可见,李渔是一位被封建主义正统文学的尘埃封没了的天才,拂去尘封,他确实一块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通灵宝玉。如今。历史已进入21世纪,我们再不必害怕传统礼教的围剿和戕杀了,那么,就去欣赏欣赏这块拂去尘封的宝玉吧,我想那是会令人赏心悦目受益无穷的。

                                 2001年2月1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