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豆 杉,红 豆 杉
最近,“央视”“东方时空”播出了一个节目:云南仅存的100万株濒临灭绝的稀有植物——红豆杉正面临着灭顶之灾。据专家介绍,这种红豆杉其实是一种活化石,所以要想再恢复其本来面目已是天方夜谭,而因它的被破坏所造成的生态失衡将该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不可估量的损失。
红豆杉之所以遭此厄运,据说是因为它的树皮中可以提炼出一种极具医疗价值的抗癌元素,在国外可以买到30万美元一千克,于是一家华裔公司在云南开办了一个厂子,一些不法分子开起了几十家红豆杉皮收购点,大批农民就开始了毁灭性的“剥皮大战”,以下子就剥掉了30余万株红豆杉的树皮。报道中还专门展示了一些被剥去皮的树龄已有数千年的红豆杉录象,目击那些被剥的光秃秃的千年古树,不仅使人瞠目结舌,怒火中烧。我到并不是要怪那些狂剥滥采的无知的村民,农民一年就那几个可怜的收入,谁不想弄点油盐浆醋钱改善一下自家的生活呢?我也不想挞伐那家华裔公司的老板,商人吗惟利是图是他们的职业本色。令我不解和愤撼的是,签约提供原料的竟是当地的一个林业部门!这帮拿住国家俸禄的“公仆”利令智昏到了何等程度了啊,简直比一条看门狗都不如了!这跟战争年代的汉奸、卖国贼又有什么区别呢!当然还有发给那家公司营业执照、土地使用证、出口手续等等有关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他们不妨扪心自问:自己还是炎黄子孙吗?!
当然,红豆扇惨遭厄运的事件并非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一次性筷子的照样大行于市、藏羚羊丹顶鹤等频危物种的被大量捕杀、河南省某村因买血导致大批村民染上艾滋病等等现象,都足已说明了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我们“公仆”队伍中的一部分人确实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是,这又能怎样呢?
忿恨之余,不才忽又生出一丝慰藉:据记者在此片中报道,此次红豆杉被毁事件之所以能够大白于天下并引得有关部门关注,却是一位当地的男性青年农民反复向上反映的结果。看着荧屏上那张淳朴敦厚的脸庞,我不禁肃然起敬。只可惜如今这样有责任感的人确乎太少了,所以我还是情不自禁的要呐喊:红豆杉,红豆杉……
2003年3月14日
谨 防 精 神 SARS
据说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因为他感悟到医治国民心病比医治国民的生理疾病更为迫切,更加困难。近几个月来,不才几乎天天晚上守在电视机旁收视伊拉克战争和“抗非战争”的新闻报道,看着看着,就更加理解先生当年的选择并对先生更加肃然起敬了。因为我发现,这突如其来的SARS果然厉害,但是经过人们的努力,如今可以说已经基本的遏制,我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通过全世界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抗御SARS的疫苗是很快研制出来的,它将与天花、结核病、鼠疫一样,很快为历史的尘埃所掩埋。真正令不才担心的倒是随这次疫情一起袭的精神SARS症,那才是最难制服的顽疫恶魔,是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的!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我们几乎每天可以从莹屏上看到有关趁疫情肆虐之际制售假冒伪劣药物和卫生用品、屯积居奇哄抬物价、用传播病源敲诈勒索钱财、为一己之利冲击收治非典病人驻地、为抱私仇冒打120扰乱社会秩序等恶劣行为的新闻报道,其手段之拙劣让人喷饭,其居心之险恶令人扼腕,其危害之大教人震惊。然而,它们却毕竟发生了,就活生生的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如果我们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当时稍有松懈,它们早就成气候了,其危害决不是战争中的伊拉克出现的抢劫博物馆、大使馆的动乱可同日而语的,也是比SARS有过之而不及的。“文革”时期的“打、砸、抢”就是典型一例。现在,这种丑恶的东西虽然被我们及时制服了,没有酿成蔓延之势,但是我们是否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常备不懈,谨防这种精神SARS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我看是必须的。
人类前行的历史,从来都是不平坦的。天灾人祸,险象环生,谁能逃离得了?但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是在降灾灭祸中不断壮大发展自己的。所以对于上述我之谓的精神SARS症,我们应该未雨绸缪,甚至要尽早地堵其传播渠道,灭其滋生源头,挖其老巢,绝其种族。当然,这种长在脑子里的疫种,要比目前出现的SARS病原体顽固得多,与其斗争的难度也就更大,所需的时间也就更长。然而,文明毕竟是人类最终的目标,只要全体人民高度警惕,持之以恒,并且充分运用手中的法制、教育、管理等武器,精神SARS是完全有可能被我们控制乃至消灭的。
2003年6月
放弃不等于抛弃
不知为何,如今有关谈放弃的文章很多。“放弃不等于失败”,“放弃是一种理智”,“放弃是尊重客观”等等.这次“非典”造成了学校停课,竟也有人撰文把这种无可奈何的事情牵强到“放弃”上加以赞誉。以愚之见,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态,是一种“不作为”,与国与己都是不利的。
不才稍谙世事,就立志要当一个名作家,便一头扎进了文学书堆里,埋头读书几近悬梁刺股,欲收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之效果。开始倒也顺畅,写的第一篇小说就发表了,编的第一个剧本就被排演了。于是,雄心更勃,斗志益旺,全身心投入其中。然而,文学之道其路修远,且坎坷不平,也就很难跻身出类拔萃之列,因此常为之焦虑万分,茶饭无味矣。其时恰逢所在单位调整“班子”,竟莫明其妙送给了一顶乌纱,但由于对文学仍念念不忘,不但仍不辍笔收心,还以固有之态应付官场,如写文章一样我行我素,直言不讳,指点江山,褒贬无忌。因此,所付心血,虽颇获职工好评,却往往成了上司眼中鸡肋,故几经调用,仍一弼马温耳。自思不会蹀躞且爱直言,只重实干而不甘趋势就俗,无奴性脑后却有反骨,非官场中人才矣,才又激流勇退而重整旗鼓,立志潜心写作。然则,晚也!因何?近年文学创作新径广辟,许多文学青年早已捷足先登,况吾辈抱缺守残、墨守成规者能望其项背哉!所以,就目前而言,虽能常有“豆腐块”见之于报刊,也出了书,似亦占有一隅耕耘之地,却也是花少果小,日见捉襟,更不用说要跻身同行前列了。为此,友人每有说词,谓我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事无成者矣。
反思往昔,不胜感慨。近日偶读闲书,才似茅塞顿开──经济学中有一“木桶效应”:水桶中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可人们往往瞩目于木桶中那块最长的板,并为之拼搏,为之“锲而不舍”,最后则有可能把整个木桶拖垮。我不就是只盯着那块最长的板冥顽不化的蠢才一个!
这使我忽然想起翻译家汝龙。此君也曾立志当一名作家,而且写过不少小说,却总是不见付梓成印。随后他就放弃了创作改行翻译,很快,他所翻译的契诃夫的作品得以发表。此时,他的小说也开始见诸报刊,但他再未染指,一心搞他的翻译,最后成了国内翻译契诃夫的权威。其实这种看似“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故事并非“冒碰”,而是“水桶效应”的无意识运作,亦即“放弃”所取得的“平衡效应”。这个例子同时也给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放弃非即抛却,而是重新选择和继续争取,是一种真正的理智和勇气的体现。大到一个国家也一样,五十年代我们曾鼓噪过用十几年二十年的功夫“超英赶美”,结果如何?不言而喻。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实事求是的一步步奔小康的治国方略,本世纪中叶才被确定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是一种“放弃”,可正是这种“放弃”,才赢来了进步和成功,这是已经为历史所证实了的。
所以我想,放弃不等于抛弃,也即不是“无为”或“不作为”而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兴许,这就是事业成败的辩证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乃至一级政府一个国家,都是有这方面的教训和经验的,只不过为习惯的思维方式所羁,才干出了许多吃力不落好的事情。可惜老夫老矣,这才悟出其中道理,迟也!不过我也并不因此准备抛却夙愿,因为我想,就年纪来说,改弦易辙是不可行了,那无异于抛弃,倒不如咬定青山,也不枉来世上走一遭,竟许还真有“铁杵磨成针”的奇迹呢,那就阿弥陀佛了。惭愧!
750011 银川供电局 电话:0951 3932648
粗 粮 细 说
如今,无论漫步哪个城市的街头,都会看见一些专门经销粗、杂粮食品的食府、饭店,听说价格不菲,生意却还挺不错。前些日子去呼市开会,东道主专门为我们上了一道莜面,还如数家珍般地诉说了一番这莜面的珍贵和可口。平时浏览报刊收看电视,也时常会看到一些专家学者大谈特谈吃粗粮吃南瓜土豆胡罗卜的好处之类的文章和专访。我老伴很信这些,就经常要弄些粗食“改善”膳食,尤其是夏末秋初之际,一包一包地往家里提“老玉米”,一个劲儿地敦促我“补充营养”。说实在的,像我这样经历过“瓜菜代”时代的人见了这些劳什子真还有点怯乎,所以就琢磨起这股“粗粮风”的来龙去脉来。今儿个咱就来个粗粮细说,一家之言,难说对错,仅供参考。
依愚之见,粗粮之所以走俏,首先是应了“物稀为贵”这句古训的。粗粮大多长在干旱高寒地区,如今科学发达,农业设施上去了,种细粮种高产粮食的农田面积扩展了,粗粮也就相应地少了,珍贵了。过去有句挖苦人的话叫“臭豆腐涨价”,如今北京王致和的臭豆腐不已卖到3块钱一小瓶了,因何?物稀为贵耳。那天,在吃莜面的时候,呼市的朋友就告诉过我,莜面实际上就是燕麦面做的面条,燕麦乃高寒低产植物,过去是作为饲料种植的,一亩地只收几十斤,所以种的人少,可吃的人却多起来了,价钱也就上来了。我想,这话是可信的。
可是,为什么好好的细粮不吃许多人反而要去光顾那些原来食不下咽的粗家伙呢?我想原因有两——一是两极分化,贫富不均引起的怪现象;二乃专家学者误导所致。
恕愚直言,根据许多统计数字表明,如今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越来越趋悬殊,加之特权价层越来越肆无忌惮,大款工头们敛财手段越来越高明,公款宴请之风愈演愈烈等等,城市中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美食队伍。他们天天山珍海味,顿顿美味佳肴,那肚子能消受得起?吃厌了,换换胃口,是顺理成章的事儿。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不是也有个皇帝老子吃荔甫芋头的故事吗?其实如今富人有权人吃粗粮与此一个理儿。不信的话,不妨邀上几位食不果腹的“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在他们面前放上山珍海味细米白面和素食粗粮,你看他们挑哪种食物吃!
专家学者的误导其实也不一定是恶意的,但我想至少犯了“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常识性错误。纵观此类专业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内容,不是哪种粗粮素食中含有哪些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元素,就是哪些细粮美食多吃了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却偏偏不说细粮美食中有哪些营养对人体是不可或缺的,光吃粗粮粗食又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利因素。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的专家学者大多也是营养过剩者,至少是不会饿肚子或天天吃着土豆块喝着玉米碴的。不信的话,让他们也吃上十天半月粗粮,看他们还说粗粮好还是不好!还记得吧——那一年基于用“市场杠杆调节市场价格”理论放开了粮食价格后不久,就因为有数的几位大学教授和学生的抵制而重新控制了粮食价格的开放?可见,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屁股还是坐在“城里人”一边的,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他们并不太关注,所以他们的眼光自然要放到粗粮中的营养元素上而对细粮中的营养元素视而不见了。其实,就老夫所见,城里人的脸色除了有病在身的或下岗后生活窘困的以外几乎都比乡下人健康鲜活;就老夫所知,上海人的平均寿命几乎比贵州山区的农民要高一倍。我们这些专家学者大人呀,你们就不觉得脸热?
孔子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细粮佳肴的营养价值毕竟优于粗粮素食,我想这是不易之理。对于吃多了细粮佳肴的人来说,适当吃些粗食自然是有好处的,可是一概地吹嘘粗粮,就有点胡说八道,不近情理了。是耶,非耶?
当然,我的对研究粗粮营养价值的抨击并不是要大伙不吃粗粮,我只是借题发挥,呼吁一切志士仁人多关心一些当今的农民、农业问题包括城市弱势群体而已。如此而已!这不是我的发见,“十六大”报告把“三农”问题提到了今后党和国家最重要的议事日程,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2003年9月写于银川
也 说 民 工 维 权 意 识
这些天,有关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似乎已成了报刊荧屏的一大热点。这个老大难问题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呼声并在中央的直接关注下总算得以较好的解决,不能不说是一种鼓舞,至少这是法制正在逐步健全的一个标志。不过,我在阅读报纸和观看电视时,总是看到或听见一些公仆和学者专家们这样一些千篇一律的话:民工法制观念淡薄或是民工维权意识不强云云。这种话粗听起来似乎满有道理,若是细细咀嚼,便很让人失望甚至愤慨了。
其实,这种话是职能部门推卸自己责任的一种托词。拖欠民工的工资惹出麻烦来了,因为厂方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民工被致死致残了,上面要追究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责任了,就用这种遁词去搪塞一下,糊弄一番,如此而已!就以民工与老板不签约为例吧,人家老板早已打好的如意算盘,死活不跟你签那字,要不走人,可民工进城务工,已是僧多粥少,又是路远迢迢来到异乡,不着天不着地的,大多已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他还敢挑精拣瘦还敢跟老板牛?哪还有维权的余地?就是到了中间阶段,人家手中卡着民工的工资乃至保金,走了分文别想拿到,你想闹事他有保安甚至保镖,不就范又怎能的?可是我们的有关职能部门有几个去认真监督过的?有几个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力去为人民维权的?正是因为这种渎职,才酿成了最后的许多悲剧。所以老夫以为,真正法律观念淡薄维权意识不强乃至知法违法的恰恰是这些吃着皇粮的公仆们,国家拿钱养活你们的目的就是要你们为国效力为民维权,你们不但没有尽职尽责,反而倒打一耙,于心可忍?于理岂容!
退一步讲,在进城务工的民工中,也确有一些对法律程序不甚了了的,可是我们不妨来个逆向思维:我们这个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制度理应是在维护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基础上生成的,又为什么常常让这个“大多数”不理解不掌握而且屡遭蒙蔽屡遭败绩呢?老夫以为,这就牵涉到目前有些法规制度的基础性和它的可行性了,尤其是一些地方法规和资方私自制定的许多规约,本身就有许多有悖于国法民权的成分,有的是故意为地方利益或个人利益做的手脚,有的是恶意绕着弯子给民工下的套,有的甚至是钻国家法令中的空子搞的一些对策,芸芸众生,离乡游子,又如何识得其真相?就是识破了又怎敢与之抗衡呢?所以,这里就又有一个各地区各地域的有关执法职能部门屁股坐在哪边的问题。你的屁股如果是坐在大多数群众一边的,那些规约就不应该通过并付诸实行,查出来还要处罚其实施者。然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农民离乡务工,为的是出一份汗水挣一份钱,我想这一点维权意识是人人都有的,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我给出你干活,你就应该付给我相应的报酬,我想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谈不上维权意识不意识的。可是就这样一件简简单单的事,竟被一些人搅得昏天黑地,又让一些人给喧得神乎其神,是孰忍孰不可忍?!
年关将届,报刊荧屏几乎每天都在报道各地清欠民工工资的动态,这固然是一种好兆头,殊不知实际进展情况如何?如果今年能够解决了,明年怎么办呢?还有那些超长时间超强度劳作、在有害有毒环境中工作、工伤之后被遗弃的……呢? 03年12月15日日于银川
甲 申 感 怀
岁末,随手翻阅新台历,方知明年又是甲申年了。便想起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感慨系之,遂将所思记之于下——
60年前,也就是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300周年之日,郭老写了这篇《甲申三百年祭》。不言而喻,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革命队伍内存在的骄傲浮躁情绪而写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也即对明末农民革命失败的反思,来提醒革命军队和全党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坚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毛泽东读到这篇文章后很重视,把它当作整风文件下发,号召全党认真学习。时至今日,60年弹指一挥间,党内、干部队伍内的骄傲浮躁之风怎能样了?我看比当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信?你就看看每天报上荧屏上的报道吧,又是开工典礼又是通车竣工典礼的,又是表彰会又是庆功会的,总之,每每有点小成绩——有的甚至是自身原因失误后又经过努力挽回了点损失和面子的,都要大张旗鼓地庆贺一番。而且,场面是越摆越大,花钱是越来越多,花样是越来越新。自然,明眼人一看便晓,那都是为某些少数人树碑立传,宣扬政绩而已。所以,**上任伊始,就重申了“两个务必”,可见新的中央领导早已看到了这股风头,再不整饬大有祸国殃民之势,才下了这么大的决心的。
如今,又一个甲申年到了,我建议如果有空的话,有些带“冒号”的同志不妨找一找郭老的这篇文章读读,竟许还有些许收获的。
《甲申三百年祭》由于其写作时代的局限,加之郭老本无大政治家的胸怀,给毛泽东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毛泽东在1944年11月21日写给郭沫若的信中就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毛泽东为什么想要看到一篇写太平军经验的文章?因为太平军的失败经验更值得即将夺取政权的中国gcd人借鉴。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太平天国的认识是很不客观的,总把它当成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加以歌颂。其实,马克思在太平天国起事十年攻下南京之后就用冷峻的笔触写道:“除了改朝换代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惶还要厉害。”由此可见,毛泽东之所以十分重视太平天国的经验,也就不言而喻了。可惜郭老并未实现毛泽东的这一愿望。
又一个甲申年到了,回望历史,再看看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就完全能够理解毛泽东当年的这种想法了。多么触目惊心的现实啊!胡长清、成克杰、慕绥新、刘方仁、程维高、王怀忠……不就是太平天国中那些大大小小的王、侯吗?陕西的麻旦旦案,广东的孙志刚案、陕南的农民被逼自杀案……这种“给予民众的惊惶”难道还不够触目惊心吗?而且,这一系例罪恶的发生,是在我们大力张扬正义和文明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在“三个有利于”、“三讲”、“三个代表”等一系学习教育运动的时期内发生的,就足可以看出邪恶势力的愚顽了。好在新的中央领导班子已经下定了决心根治腐败,而且已经将此付之于具体政策和行动,如废除旧的收留制度、组织调查组对全国党风廉政进行清查处理、多名高官已相继落马,中央在修宪建议中对维护民权的阐述,等等,不啻似一路浩荡春风,激起了我辈新的希望和信心。
写到这里,老夫忽然省悟到:难怪人们常说历史长河历史长河的,是的,历史是一条河,长河奔泻,免不了泥沙俱下,要紧的是不能有半点犹豫和懈怠,否则就会造成沉渣泛起或是泥沙淤积,就会如当今三门峡一样形成悬河,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赶紧排淤清道,方可使两岸无虞,历史长河一泻千矣。
偶有感司悟,说说而已,见教了。
03年12月27日写于反哺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