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书店,当然要有优雅的环境,要有真正称得上书的值得收藏的书籍出售(目前书店大量的书,特别是畅销一时、热过以后便像中秋节后的月饼似的无人问津的书,其实只能算杂志,可能连杂志也够不上),这些方面,我想与一般的读书人差不多。但根据我个人的特殊经历,我更要求在理想的书店里有高素养的营业员。
我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因素,因为家与母亲供职的书店近,我小时候在课余时间经常直接跑进书店的库房里去看书,接触到的优秀书籍比同时代人要多;更因为受到母亲勤奋好学榜样的耳濡目染。母亲是非常敬业的,她文化水平不高,正规教育,恐怕连小学也没读完,而她的业务水平却是同侪中的佼佼者。就因为她业务水平高,所以单位里每次调整工资,哪怕只有一两个名额,她都能轮上。她就靠这凭本事涨来的几元工资,来抚养日益长大、开销日增的我们三兄妹。因为业务水平高,她曾调到内部书店当负责人,为首长和有关部门领导服务。我看到过她读电视大学中文系时所作的笔记,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几乎把半本书摘抄了下来。她还买来、借来《作家与作品》、《世界文学史》、《文学评论》合订本、全国图书总目录等书籍、杂志,作了大量的笔记。大概因为售书人特别爱书的缘故,她看书从不将书页折角,从不在书上划线,而是作笔记、摘要,这习惯影响了我许多年。我即使现在偶尔在书上划线、作眉批,也一定要用铅笔,还是这影响在起作用。每天晚上,忙完家务,她就在灯下做“功课”,勤能补拙,她以她的身影将这条道理深深刻入我心中。母亲还有许多读者朋友。那时,书店的营业员习惯将顾客称为“读者”,很有文化味。这些读者朋友上我家来,母亲和他们的话题都围绕着“书”。他们谈些什么,我都记不起来了,然而,一个总的印象,书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书是最值得谈论的话题,都已经把我的灵魂整个地笼罩了。所以,我的家,不是书香门第,胜似书香门第。
现在,书店的营业环境,比当年是优越得多了;书的数量、品种当然更是比书荒年代多得多得多;营业员的文化水平(文凭)与我母亲一代比,也高出一头;要查本书,营业员噼噼啪啪一敲电脑,立刻就有答案,不用像母亲当年那样全凭脑子去记。但是,我总觉得那些书店营业员身上缺少点什么。好像今天只要识字、能敲敲电脑,谁都可以立刻在书店里上岗干活,无所谓业务熟悉不熟悉。我作为读者,没有和书店营业员交朋友的欲望。如果我与书店营业员有交谈,多数也是关于书价,而不是关于书,更不要说讨论书了。缺少可以被读者引为朋友的营业员,硬件再温馨的书店,好像还是冷冰冰或纯生意的。我理想中的书店应该充满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