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拱桥留石榴树

作者:沈善增    更新时间:2014-05-20 14:32:35

站在朱家角的石桥上,不由你不生思古之幽情。

记得前不久读到一篇文章,说历史上的中国,特别是中原与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树木成林,所以营造的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容易搭建修葺,但也经不起多年风雨的侵袭剥蚀,更不用说战火破坏,因而,几百年过后,所剩无几。目前,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的江南民居,已是稀罕之物。而欧洲,特别是其北部,历史上土地贫瘠,气候恶劣,故所造城堡、民居多用石垒,历数百年而不坏,成为文化遗产。这真可以说是“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变奏。而古镇的石桥,却因当年修建时就考虑到要非常坚固,为千百年之大计,故虽然当地不产石料,也要用船从远方运来,结果,从石桥落成的那天起,在连通两岸的同时,也从现实搭向了未来。桥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中有其特殊的地位,我想,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保留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体现在建筑方面的高度的智慧与精湛的工艺,这些智慧与工艺由于大量优秀土木建筑的毁损破坏而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它也见证了历史上的文明盛况、繁荣景象。朱家角镇的放生桥,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全长70*9郾8米,宽5*9郾8米,高7*9郾4米,是华东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一座五孔石拱桥,由此桥的规模,可以想见朱家角在明清时代重要的经济地位。站在放生桥顶,可以望见北大街鳞次栉比的黛瓦粉墙。北大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街。近年来那些古建筑经过整修,似乎回到了四五百年前新造的模样,与石桥相映成趣,使人有时光倒流之感。

朱家角镇由漕港河与其支流(当地人称之为市河)分割成大小不等的5块区域,“才”字形的河道上曾建造了36座桥,至今保留完好的石拱桥、石板桥、砖木及混合结构的古桥还有20多座,几乎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或故事,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今天正在发生的泰安桥上石榴树的故事。泰安桥俗称何家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单孔拱形石桥,是全镇最陡的一座桥。泰安桥还有一道独特的景致,就是两侧桥拱上长着两棵枝叶茂密的石榴树。在镇上其它的古石桥,像放生桥的两侧也有几丛石榴树,但没有泰安桥那样茂盛。这种独特的风景,与当时独特的造桥工艺有关。那时,工匠用糯米粉浆拌石榴籽来砌石缝,取“石留”之义。有生命力特别顽强的石榴籽就从石缝中发芽、生根,长成一大丛树,树根紧紧抓住石块,真起到了固石留石的作用。石桥与石榴,浑然一体,此树之龄也有四百多年。最近,泰安桥因石块风化,需要重修,文物部门提出,修桥就需去树,而朱家角人舍不得,再说,四百多年的古树也是需要保护的“文物”,能不能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但愿有。然而,抓紧时间去朱家角看一看长在石桥上的石榴树,或许也是值得的。

“石拱桥留石榴树”,我觉得是条很好的上联,可以用来征集下联。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