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电脑、麦当劳的后面

作者:沈善增    更新时间:2014-05-20 11:04:23

“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大师夯实了自己的理论基础,更显得神采飞扬,“所以说,把美国现在的经济称为‘知识经济’,是欠妥的。”

孙董立刻打断说:“我问一句,这种观点,是你个人的意见,还是有中央文件作根据的?”

这话的火药味之浓令四座都愣了一下神。我不知道大师在哪里踏痛了他的尾巴,使他比钱总的态度更激烈。我看看雷午生,又见他匆匆阖上眼睑,一定是他担心自己的眸子会流露出内心的什么秘密。

“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大师楞了一下,就坦然回答,但他似乎把声音提高了,“但这也是从文化经济学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得出的必然结论。我说‘所以说’,就是指的‘从文化经济学角度说’。我已经分析过苏联的例子,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日本。要说‘知识经济’,论科技发展水平,日本相对美国毫不逊色。它曾一度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等传统工业领域向美国提出强劲的挑战,使美国的龙头老大地位发生了动摇。日本企业还雄心勃勃地收购美国制片公司,进军好莱坞;还要在美国大都市里买高楼、做房地产。曾几何时,美国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着重发展信息产业,大搞个人家庭计算机与网络通讯,一眨眼功夫,又把日本远远甩在后面。高科技两国实力相当,在经济体制方面也各有千秋。在日本与东亚‘四小龙’经济腾飞的时候,有不少经济学家对比研究日本与美国的公司制度,得出结论,日本的家族式企业,使员工更有归属感,因此更忠诚、积极性更持久,似乎都是日本的好,但为什么美国能在这轮看来势均力敌的竞争中,迅速变被动为主动,打败来势汹汹的挑战者呢?

“因此,我说美国人把他们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知识经济’,只不过是幌子而已。其实质还是霸权经济,美国是靠二战以后积累、膨胀起来的军事、政治、文化优势,造成了当今世界的独一无二的霸权,才酿成这一经济‘奇迹’的。还是垄断带来的高额利润;只不过在列宁的时代,垄断还仅是一个纯经济的概念,表现为在物质产品生产、流通领域中,对生产资料、技术、市场等的独占。而今天的垄断,则更重要的表现为一种观念的独占,一种文化的垄断,一种话语霸权。今天的高附加值,主要是由文化垄断所带来的。

“所以美国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加热衷于文化全球化。有美国的所谓战略家提出,世界上各种文明的冲突,是未来社会的重大危机所在。这就像当年的殖民主义者,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为他们的武力入侵制造舆论一样,现在的霸权主义,是以‘文明冲突的灾难性后果’这种危言耸听,来为他们的文化入侵张目。也是在**总书记的六次文代会报告中,我国阐述了对各种文化竞争的立场、态度。这段话我可以背出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这段话,对文化竞争的重要性、打破文化垄断的必要性,讲得再清楚不过了。”

大师停下来,似乎要给听众一个消化与提问、反驳的机会。这回谁也没有开言,孙董垂下了脑袋,像老和尚入定似的,刚才那种咄咄逼人的锋芒,已收敛得一干二净。

“好吧,”大师说,“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怎么利用它的文化垄断地位,来取得超额利润的。

“文化垄断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时尚经济。因为时尚是观念消费的必然产物,也是观念消费的得力帮手。而时尚是只有上流社会的人倡导,才能形成的。富家子弟穿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在新裤子上剪个洞,就会推行开来,成为时髦的‘崩克’服装;真正的牛仔穿破裤子穿了几十年,永远没机会领导服装新潮流。美国,如今就相当于世界的上流社会,他们的喜好,他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就是时尚的风向标。还举美日商战为例,美国人反败为胜,就是聪明地利用了它制造新时尚的有利地位。美国人过去玩汽车,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汽车工业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也成为世界工业的支柱。日本人后来居上,挖掉了美国汽车业的许多市场份额,美国人就把主要兴趣放到玩计算机上去了,个人家庭计算机及与此相关的软件业、网络业成了朝阳产业。日本厂商好不容易抢来的汽车市场份额,成了套在他们脖子上的圈套。日本人能不能让全世界人民照旧一门心思地玩汽车,不去玩计算机?不行。问题不在计算机比汽车有多先进、多实用,网上购物比开着汽车去超市购物有多少优越性,问题在日本人要领导观念消费的潮流,还不够这个份,只能眼睁睁地看美国人在这一回合中来个漂亮的本垒打。这很像现在的中国股市,一只股票的价格能升多高,与上市公司本身的业绩关系不大,关键就看操盘的庄家资金有多雄厚。股市斗法,最终总是强庄胜出。美国人用汽车、钢铁等“股票”去把日本人套牢,自己转而去拉升计算机“版块”,它的资本就是文化垄断地位——时尚的制造权。我预言,如果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超过了美国,美国又会不玩计算机,改玩别的什么东西,把美日商战的伎俩再用一遍。它照样还可以取得胜利。因为人的欲求是无止境、无厌足的,所以观念的需求可以不断地更新。生存消费是有限度的,观念消费则是无限度的;而文化垄断地位,一旦形成,是较难改变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美国人是不会那么傻的。他们是炒股老手,以邻为壑,赚游戏伙伴的钱,是股市的基本思路。他们不会真的来跟对手搞什么伙伴协作关系、公平竞争与双赢的,更不要说什么拉兄弟一把了。故而,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与其称之为‘知识经济’,还不如称之为‘时尚经济’。”

孙董听到这里,好像从睡梦中醒过来一样,又问了一句:“称‘知识经济’还是称‘时尚经济’,名称上的区别真有那么重要吗?”

没想到钱总抢着代大师回答:“称‘知识经济’只考虑到科技因素,称‘时尚经济’还考虑到文化因素。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走路好,大师,我理解得对不对?”

钱总这样越俎代庖,定有他的深刻用心。但听他的话,好像这样概括也未尝不可,辨不出有什么弦外之音。莫非他要向大师表示友好,以麻痹他的警惕性?

就在我捉摸钱总此话用意的时候,只听见大师笑嘻嘻地对钱总说:“可能是我表达得还不够清楚,钱总,您这样理解正与我的意思相反。我强调美国的经济模式是‘时尚经济’而非‘知识经济’,是要指出,美国的经济模式是不可效仿的。”

这话又引起了在座的人的震惊。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钱总的用意。他也许已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他想用似是而非的概括来搅浑水,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别处。如果传真一不留神,对他的概括表示认同,那么,他同时在听众心中种下一个印象,大师一下午的长篇大论,其实只是做锦上添花的文章。可见他的文化经济学不过是一路花架子而已。

我出去作过讲座,知道讲演与关门著书不同,讲演更重视现场听众的反应。要传播的道理、原则还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现场效果。讲演者不指望能理性地深层地改变受众的观念,而指望能拨动心弦,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所以,演讲者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迁就听众,根据听众的反应来调整讲演的内容。遇到像钱总这样积极主动地代演讲者总结,十之八九的演讲者会不加思索地表示首肯,这就稀里胡涂地落进陷阱。

由此看来,传真先生是个头脑清晰、又原则性极强的人。他是以一个严肃的学者的态度来推介他的文化经济学的。因此,他一次又一次地安然通过了地雷阵,他的老实人的智能救了他。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彻底的老实人也是有福的。

我想起了《一千零一夜》中的阿里巴巴,许多童话故事中受欺侮、遭愚弄却因祸得福的老实人,看来民间传说、童话故事尽管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也不无现实根据的。

我突然发现,我的情感立场已完全站到了传真的一边。

“美国的经济模式不可效仿的第一条理由,其实我刚才已经说了。”大师侃侃而谈,‘知识经济’只是它的表面文章,它的经济模式的核心——文化垄断地位,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不容他人窥察,更不容别人的染指的。而效仿它的表面文章,则就像股市中庄家最希望散户采用的战术‘追涨杀跌’,只能是邯郸学步,永远被它牵着鼻子走。

“不可效仿美国经济模式的第二条理由,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中国经济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众多,就业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而美国经济模式的一条基本思路,就是‘麦当劳化’,规模效益。高度信息化的一个显见后果,就是减员增效,减少劳动力费用在企业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对一个企业来说,效益增加了,对整个社会来说,失业人口就增多了。美国比中国的人口要少许多,而时尚经济带来的利润又比中国要高许多倍,它有足够的钱来养那些失业人口;中国要为大量失业人口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就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但即使是美国,已有经济专家指出,‘社会麦当劳化’以后,前景十分堪忧。一个社会只有少数人从事生产,多数人被养起来,那些被养的人,哪怕饱食终日、生计无忧,也会因为无所事事,无法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对社会满怀怨恨,乃至要进行捣乱、破坏。尽管这种‘吃饱饭撑的’烦恼,对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好像还十分遥远,然而,我们只要想一想那些离退休干部去职后有许多窝着一肚皮无名之火的情况,对此还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还是为了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幸福丰富。如果富起来以后反而使许多人感到价值失落,活得不耐烦,这是有违社会主义的根本崇旨的。在中国,让大多数人有事干,不仅是有饭大家吃,从长远看,还是要给大多数人有实现自己生活价值的机会。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使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而不再是谋生手段的思想,应该在我们思考经济发展模式时予以充分的重视。”

大师作了个有力的手势,然后环顾四座,说:“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转入第二部分内容,从文化经济学角度,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师大包大揽地把王镇长会议主持人的话一并说了,透露了他内心的得意。王镇长只能简单地宣布明天还是老时间老地方,然后喊“散会”。

我怎么也没想到,那天晚上,会有个不速之客来找我,而我,也因此成了一个不速之客。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