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镇长出来打圆场:“大家要不要休息一下?”
没人吭声。
大师说:“上午时间也不多了,我看就不要休息,从宏观上,我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从文化角度研究经济的现实意义,就告一段落,好不好?”
还是没人吭声。大师以沉默为表示同意,就接着说:“我举的例子,就是二战以后,前苏联为什么会在同美国的竞争中失败,最后导致解体的?”
我的心头咯登了一下。
我看到钱总的双眼立刻闪出兴奋的光芒来,而赵敏也是一副疑惑不解的神色,显然,她在上海也没听大师这么大胆地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钱总老奸巨滑,不肯放过这只自己撞上树来的兔子,明知故问:“怎么,难道您认为前苏联的解体就是因为不懂文化经济学?”
“也可以这么说吧。”大师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
真是艺高人胆大。听到钱总与大师之间的一问一答,我想起过去在评弹里听到,“我看见一只酱鸭飞走了”,“我看见一把八斤重的斧子在水面上氽过来”,这样明显有违常理的谎话,都有本领说得圆。我顿时来了强烈兴趣,想听听大师怎么用他的文化经济学来剖析苏联解体原因。
在座的人都跟我一样,百倍地提起了精神。深沉如雷午生,也再不能闭目养神,而是不自觉地把两眼瞪得像看飞碟从对面向自己飞来似的。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师说,“从经济方面来看,与它实行高积累、低消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经济模式不无关系。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战争思维为基础的。钢铁的产量,是军事实力的标尺,所以谈国民经济计划,首先是年产多少万吨钢,其次是多少万吨粮。我们过去探讨苏联经济失败的原因,一般总是归结为这样几点:一是苏联的农业一直没有搞好,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农业总是歉收的,副食品供应总是紧张的,莫斯科的大婶大妈一直在为购买副食品排队;一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一是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不能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些原因都是存在的,然而,我总认为并不尽然。农业没有搞好,可以向国外进口粮食与农副产品。苏联当时还与东欧一些国家组成经济共同体,总不至于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都无法满足共同体人民的消费需要。西方发达国家,也不都是农业生产很成功、很发达的,像美国这样工、农业生产都是一流的国家,世界上是不多的,所以农业没搞好,难说是它的致命原因。西方发达国家,还往往利用工业产品与农副产品的差价来发大财。我们过去一直说,我国出口的是农副产品与原材料,进口的是工业品,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是被剥削、很吃亏的。苏联的工业、科技都是世界一流的,为什么它没有在以工易农的国际贸易中赚大钱,反而被农业给拖垮了呢?难道苏联人特别爱吃、特别会吃吗?但赫鲁晓夫定的共产主义标准,也不过是‘土豆加牛肉’,低得很。其次,计划经济体制固然造成大量浪费,但市场经济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造成的浪费也是非常惊人的。当初设想搞计划经济体制,就想避免由无形的手盲目调控而造成的经济危机。现在看来,这种设想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也不能证明,计划经济造成的浪费比市场经济更严重。还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肯定压抑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但是,分配的等级制度,也未见得能刺激出多少积极性来。而且,目前西方经济越来越趋向于垄断,大公司里等级森严,各司其职,分工很细,大多数人,只是被当作活的机器人对待,按一定顺序、模式重复操作。要考虑修改顺序、模式的只是少数人,所以,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事实上是被压抑、被忽视的,这么看来,这一条也不是致命的原因。
“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自从我确立了‘观念消费’这一范畴,试着从这个角度去考察经济现象,有许多过去忽略的事实就从背景中凸现了出来。我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读到过几本苏联小说,其中有一本叫《你到底要什么?》,好像是柯切托夫写的,就是写《叶尔绍夫兄弟》和《州委书记》的,在小说中,对苏联青年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黑市上用高价去买美国牛仔裤、法国香水,看好莱坞电影,听西方靡靡之音,跳黑灯舞,表示忡忡的忧心。认为这可能导致亡国**,所以发出了‘你到底要什么’的严峻责问与严重警告。现在看来,这好像是不幸而言中的谶语。在座各位回忆一下应该想得起来,当时,报纸上与内部参考消息上,类似这样的消息报道是很多的。可见苏联青年热衷西方消费品是个事实,但是,当时苏联领导对此现象的解释是相当意识形态化的,视之为美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视之为洪水猛兽。正经历文革浩劫的中国,对此的评价,更加意识形态化,更加‘左’,还要加上一条,变修的苏联领导是导致苏联青年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的原因。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得出这样的严重结论,也可以说情有可原;但除去意识形态对立的原因,也可见这种思想方法的机械、僵硬。即便美国真的是用它的消费品来实施一种文化渗透与侵略,那么,对付这种入侵,也不能用空洞、教条的宣传去抵挡,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高度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然认定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社会最优秀的文化,搞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要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那么,为什么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产品,让我们的日用消费品具有更多的优秀文化的含量,到国际市场上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品去竞争呢?
“这里,存在着几个观念上的误区:
“第一,消费, 只是指人们的生存消费。社会主义社会,只要能让全体人民吃饱穿暖,就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个人对消费的非同一般的追求,就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就与共产主义大公无私的道德准则相冲突,就是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就要加以批判、打击。
“第二,国力,就是指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所以,前苏联是要人民节衣缩食发展军工生产,搞原子弹和载人飞船。不是没有钱用来发展农业与消费品生产,而是把钱都投到导弹、核弹、航空母舰、核潜艇上去了。前苏联是靠核弹与钢产量,使自己登上超级大国的位子的。
“第三,文化,只是一种可以灌输的意识形态。通过某种封闭的手段,可以造成一种高纯度的精神小环境,就像医院里的无菌病房一样。这其实是对文化的力量缺乏理解、缺乏自信的表现。
“实践证明,这些观念上的误区,导致了前苏联在与美国的文化擂台赛中败北。
“其实,前苏联的文化是有着相当优厚的传统的,前苏联中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与其他加盟共和国,在历史上,特别是十八、十九世纪,诞生过多少世界一流的作家、诗人、音乐家、美术家、舞蹈家、艺术家,比之美国,本来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因为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前苏联生产的消费品,让人感到笨重、呆板;苏联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苏联的芭蕾,除了‘天鹅舞’外,也难见新的世界一流的作品。结果,苏联青年受到美国日用与文化消费品吸引,对美国渐生好感,从而也对美国的政治话语从抵触变为认同,造成了苏联政权的土崩瓦解。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苏联不是被美国的核弹打败的,而是被美国的糖衣炮弹打败的,但问题还是出在苏联领导人对文化功能的认识偏差上。
“说到底,美国的经济模式,也是建立在战争思维基础上的。不仅在冷战时代如此,就是冷战结束、乃至苏联解体后,亦是如此。美国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杀鸡取卵式的攫取,及富国对穷国的掠夺作为支撑点的。原材料、半成品与成品之间巨大的剪刀差,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以苏联的超级大国的地位与实力,它也有条件实行与美国一样的发展战略,利用霸权地位谋求本国的超常利益。实际上,苏联也正是这么做的,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政策如出一辙。而美国比苏联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善于把军事、科技上的优势转化为民用消费品与文化消费品生产上的优势,这种优势,直接使它收获了经济上、文化上的好处,使它不仅财源滚滚,而且亲切可爱。这样就把节俭、守旧、古板、好教训人的北方熊给比了下去。
“二十世纪的高新科技成果,首先都是为了军事目的研究、开发出来的。但苏联是为军事而军事,而美国则是把本来用于军事的科技转为民用。苏联在高新科技方面本来是不输给美国的,作为高科技的综合体现,苏联在航天技术方面还一度领先于美国,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苏联人,第一个地球轨道空间站也是苏联发射的,但苏联就没有千方百计地把它所拥有高新科技变成财源,所以到后来,它的国库空虚,要发展高科技也难以为继了。
“设想一下,如果苏联像重视发展航天技术、核技术一样重视发展它的日用和文化消费品,那么,以苏联优厚的传统,以苏联人民高度的聪明智能,何愁它的消费品不遍布世界,不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不给它带来滚滚财富、盈盈好感?输出文化,要比输出革命强得多、软性得多、受欢迎得多。当美国输出文化时,也会受到一些抵制,但这些抵制都敌不过人心自发的欢迎,那个时候,即便是花钱买(文化)侵略,人们也自觉自愿,真是被人卖了还乐颠颠帮他数钱;但当美国要输出一种意识形态,譬如‘人权高于主权’,哪怕它十分正确,还是受到各被输入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抵抗。苏联当年干的就是这种蠢事。奇怪的是,美国利用苏联的愚蠢打败了它,却忙不迭地继承对手的这种愚蠢。好在美国还有聪明的一面继续在发挥作用,可以抵消掉许多愚蠢的政策造成的恶果,否则,它也会像苏联一样迅速走向反面。
“苏联的经济结构,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军事工业中,凝固在那里。在消费领域中的资金很少,又实行低消费政策,资金流动速度很慢,这样造成恶性循环,最后使它陷入资金枯竭的经济困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怨声载道。不通则痛。抑制消费,无视观念消费的正当合理性,看不到发展观念消费能搞活经济、文化能变钱的内在规律,不理解人的本质创造力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是前苏联经济一着错、满盘输的原因。是前苏联自己拱手把文化优势地位让给了美国,让它用文化赚来的金钱把自己耗垮。”
大师停住了。
大约过了一分钟,他还是没有接着往下说,大家才意识到,今天上午的课到此告一段落。
但大家还是保持着沉默。
王镇长第一个打破沉默:“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吭声。
“孙董?”
孙董摇摇头。
“钱总?”
钱总摆摆手。
王镇长轮流着看过来,目光也在我脸上大约停留了一秒钟。最后,他宣布:“那好,准备吃饭。”